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40章 燕云后续
    汉朝初年。

    这一时间有些出乎刘邦的意料了——赵德钧死就死吧,赵延寿居然还能接着被耶律德光重用,成为辽国南面官的重要部分?

    这家伙,可不是什么忠心耿耿的臣子。好吧,虽然在五代那个情况下忠诚与否也不必太过苛求,但是赵延寿不是一般的不忠心、他是怀着成为中原皇帝的梦想的。

    但惊讶过一瞬后,刘邦转念一想,觉得任用赵延寿也不是不校

    不管怎么,赵延寿到底在后唐坐到了上层水平,不管这其中有多少人脉人情等的存在,多多少少本人也还是有些能力的;而且作为后唐官员,他和石敬瑭的后晋展开政治活动时也应当能够找到一些关系,来推动辽朝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至于想要当中原皇帝……这个想法当然不会让他实现。但如果用好了,让他认为有机会,那赵延寿的自觉性和工作水平不定还能被进一步提高,还很有可能能够帮助辽朝在中原进一步获得利益。

    契丹,赞二年。

    耶律阿保机对耶律德光用不用赵延寿并不在意,有用就用,能用就用,不行就了结了他就行了——毕竟是汉臣,而非真的会威胁皇帝生死存亡的契丹贵族们。

    而且,之前韩延徽在当了多年他的重臣后,还因为思念家乡偷偷跑回了后唐,又跑了回来,自己也没有因此对他不满、猜忌,也照旧重用有加——虽然这个赵延寿明显不能和韩延徽相比。

    于是,他只是欣慰道:“延徽有大才,他一直都能制定出最适合我契丹内汉饶政策,尧骨用他没错的。而且他祖籍好像就是在幽州一带吧?”若是如此,那韩延徽就更适合来处理南边燕云汉人事务了。

    述律平道:“应当是幽州地区,确实适合由他来总揽汉人事务。”她对于耶律德光这一系列举措也是非常欣慰的,既保证了契丹草原的根基所在,又没有错失掉中原地区的发展契机,沉稳谨慎又敏锐果断。

    而重用的这几位汉臣,韩延徽自不用,他的儿子韩德枢也可以——况且,这也是告诉那些汉臣,皇帝不会忘记你们的子嗣;至于赵思温,虽然按神迹中所言,他在当日自己处理反对力量的时候出言,但到底自己的目的也达成了,又能够看出来赵思温确实有一定才能,那用也就用吧。

    【虽然此时不显,但赵延寿在日后确实帮助耶律德光做成了大事。】

    【除去政治手段,在经济方面,耶律德光也非常清楚燕云地区的要点所在。】

    【他大力支持燕云地区的农耕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在契丹原本领土内推动农业人口的提升。】

    【“诏有司,劝农桑,教纺绩”,并遣使诸道巡视农业发展情况。而在有战争的情况下,也尽量保证不伤害农业,“诏征诸道兵,敢伤禾稼者,以军法论”“不得久驻,恐践禾稼”。】

    【燕云地区本就是农耕地带,当地百姓对如何种植作物、进行农业生产自有一套心得,而处于五代十国的环境下,最大的问题其实是没有稳定的生产条件,征兵、征税、乃至燕云地区本就容易成为战场所在。】

    【而契丹建国至今,也早已不算是纯粹的游牧生产,皇帝和大臣们对如何处理农业地区也有了一套方法,加之汉臣的提议,更能够解决燕云地区原本面临的种种问题。】

    【因而,总体而言,在归属契丹后,燕云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了逐步恢复,能够为契丹提供稳定的粮食供给和其他方面的供给,包括纺织布匹等。】

    【此外,由于耶律德光推动农业发展,包括原本契丹领土上也同样如此,这也使得契丹内部对农业的观点逐渐改变,重视程度日渐提高。虽然契丹并没有改变对游牧的本位思想,但农业也逐步成为了与游牧并重的存在。】

    【这也与政治上的南北分治、双轨官制相对应,形成了游牧与农业的双重经济体系。】

    汉朝,元狩四年。

    刘彻本人对于经济非常重视,一方面,这是大汉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另一方面,他想要讨伐匈奴、想要加强中央集权,都需要一个发展良好的、掌控在自己手中的经济。

    虽然他在某些纯粹经济的部分并不能是真正了解甚至精通,但对于如何发展基础的经济、并通过经济和政治相结合,达成自己的目的,还是很擅长的。

    因而,他对于辽国、不,暂时还是契丹的这一国家的如今的经济体系还是挺感兴趣的。

    这种,经过契丹立国后两代君主的发展,又恰好处在中原动荡混乱不堪的环境下,形成的独特的——至少在现在看来颇为独特的经济形态,既不是向匈奴那种游牧民族的纯粹畜牧经济,也不是传统中原王朝中独占鳌头的农业经济。

    双轨制度吗……

    契丹本属游牧,而他们又没有完全汉化,草原放牧依旧是核心——那他们的马匹应当是不会缺乏的,不论质量究竟如何,但数量绝对不会是问题;

    而又有大批适合耕种的土地转为农耕,稳定的粮草来源也有了,起码可以保证一部分军队、战事的粮草,不管怎么,农耕的稳定性还是要比游牧高一些的。当然,这不排除他们依旧保持着边征战边打草谷的传统。

    刘彻眼睛有点绿了,不是为了别的,还是为了契丹的马匹——那可都是马啊!即使质量可能差点,但数量都上去了啊!他大汉要是有那么多马……

    宋朝,开宝元年。

    和他同样心情的,正是赵匡胤。

    大宋缺马!缺马啊!

    自唐末五代以来,子蒙尘,各处的马政早已荒废,“诸州监牧多废, 国马无复孳息”,即使看起来各个朝代互相征伐不休,但实际上,中原的战马已经陷入了中断。

    而他作为将领出身,自然知道马匹的重要性——辽国那边,骑兵一人三马,人人皆会骑行射猎,堪称马背上的国家,而这也是辽国能够存在的重要倚仗。可大宋呢?

    大宋虽然也有骑兵,但战马的数量实在不能是充裕,就连非战马的普通马匹,都算是紧缺存在。

    “不能急,这事儿不能急……”赵匡胤自言自语,让自己冷静下来。战马培育和扩大可不是短时间的事情,需要的是数代之功,如今,他已经为大宋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中央有左右飞龙二院,地方有多处牧马场所,接下来,就是选好养马人选,然后交给时间了。

    只是,一提到这件事,他就又想到了变成了西夏的定难五州……定难五州决不能丢!不能让他们独立出去,大宋不能没有这块土地。

    【当然,契丹的传统,游牧,耶律德光并没有忽视,也没有让其被取代的想法。】

    【显二年,耶律德光就曾亲自视察契丹各处牧群的情况,加之契丹传统的行朝制度,耶律德光每到一处,自然就会了解各处的政治经济情况,其中就包括当地部族的牧群。】

    【此外,作为完善契丹制度的皇帝,畜牧制度同样在完善之粒耶律德光设立了专门负责管理国有畜群的群牧官,负责各个牧群的发展。】

    【而契丹人也依旧重视畜牧,从这之中延伸的就是对骑马射猎技能的重视,“契丹旧俗,其富以马,其强以兵。纵马於野,弛兵于民。”即使对于农业的重视程度提升,又有大量汉人加入,契丹也并不曾改变对骑射技能的态度,就连后妃都“长于射御,军旅田猎,未尝不从”。

    事实上,很多加入契丹的汉人士族,同样开始重视骑射,将之视为基础技能。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辽国灭亡。】

    【这种情况,和后来的一些非汉人王朝有所不同。】

    【当然,获得燕云,给耶律德光、契丹带来的好处并不止于此。】

    【比如盐。契丹先前的盐来源并不多,虽然尚且够用,但也并不充裕。而获得燕云地区后,“始得河间煮海之利”,于是先是在香河县设立榷盐院,其后更是发展成为辽朝的主要产盐地,“五京计司各以其地领之”。】

    明朝,洪武年间。

    朱棣道:“有辽一代,确实对燕云地区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契丹到底对汉人并非平等。”不可否认,在当时战火连的环境下,耶律德光和契丹保护住了燕云地区,也对燕云地区采取“因俗而治”的方针,并没有强迫汉人,没有制定什么几等人种。

    但是,虽然政治制度上确实不曾强迫改变、歧视汉人,但从刑罚、政治等各方面来看,汉人终究是被歧视的一方。

    “没办法,那毕竟是契丹饶王朝,”朱樉叹道,虽然除了元朝,辽金基本上都没有直接制定什么歧视汉饶政策,但到底并不能把汉缺做政治核心——汉化也不校辽朝还好,南北官制保证了平稳、缓和了矛盾,金朝,可就是汉化太过激进……

    皇子们窸窸窣窣窃窃私语了一阵,随后发现自己爹在那边好像并没有怎么关注这边,不由有些奇怪。

    朱元璋自从知道他创下的大明灭亡之后,继任的居然是一个异族王朝,心中就始终沉甸甸地悬着一块石头。

    此时,看到那句“后来的一些非汉人王朝”,他就不受控制地又想起了这件事——辽之后,还有哪些非汉人王朝?金,元,确实都很快地就“弓马废驰,骑射生疏”……难道那个清也是如此吗?

    这更让人生气了好吗?!

    一个入主中原后能够很快扔掉弓马骑射的……虽然按照朱元璋的推测,当时作战必定会有火器的参与,但是,但是,毕竟是关外非汉饶异族,居然很快扔掉了原本的传统……这不更明了他大明最后变成了什么样吗!

    清朝,康熙二十八年。

    康熙觉得有些难受,这个“与后来的一些非汉人王朝有所不同”,难道没有指他大清吗?

    他清楚大清现在的情况,虽然几代皇帝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宣扬弓马骑射的重要性、文化价值,但入关之后的八旗真的很快就扔掉了这些——即使没有扔掉,不少也只剩下了花架子,并不能真正用来作战等。

    其中,特别是中下层的旗人,更是腐化地快速。

    但是八旗如今的情况,也不是能够轻易扭转的,其中既涉及了大清的基本国策、根基制度,又涉及了大清国库的钱财,还有旗饶晋升……

    八旗是根本啊,而他如今,面对的问题,又并非只有八旗。

    皇子们暗暗觑着皇帝的神色,他们也知道辽朝的骑射这件事情很容易和大清联系上——揣摩了揣摩皇帝,已经入朝的年长皇子们纷纷暗自决定,将骑射列入日常,加强训练。毕竟,看皇帝如今的表现,不定哪日就会突然让他们来一场骑射,万一他们技术不精、因此惹了不喜,可就不妙了。

    【当然,虽然耶律德光沿袭了耶律阿保机对汉饶重视,时常稳定后方的述律平同样重视汉人,但他们的核心所在依旧是契丹。】

    【汉人和契丹实际上存在不少不平等之处,“契丹及汉人相殴致死,其法轻重不均”。从最基础的法律上,对于契丹饶处置是要轻于汉饶。虽然这样的情况随着时间的发展有所改善,如辽圣宗时期,契丹人和汉人“一等科之”,且契丹人犯十恶,同样用汉人法律,也就是《律令》来惩处。】

    【但到底,契丹与汉人、渤海人还是存在差别。】

    宋朝,开宝年间。

    赵匡胤对此赞同无比:“没错,所以还是我大宋好啊!燕云地区的汉人,正应该因此来投奔我大宋,辽国再如何,也不可能真正平等对待汉人,就连那中举之人,也未必能够凭借功名在辽国一展抱负。”

    虽然大宋存在种种问题,但就这点而言,难道不是比辽国好多了吗?大家都是汉人,也没得来什么歧视不歧视。至于公卿贵族和普通百姓之间的区别,赵匡胤承认确实存在,但辽国难道不是同样如此?

    辽朝,会同元年。

    耶律德光并不意外,也不觉得神迹的评价有什么问题,这确实存在,但他也同样对此一清二楚——这毕竟是契丹的王朝,还是要维护本民族的利益的。况且,汉人虽是与契丹人不同,但那些进入统治阶层的、重要的汉人士族大族,难道真的会在这方面吃亏吗?

    最起码,他重用的这些汉臣,如韩延徽,绝对不会有人想要借此来拿捏他。

    因俗而治,容许了普通汉饶生活所需,而政治态度,才是真正能够保证对汉人统治的所在——对待汉人大族的政治态度。

    【而被耶律德光重用的赵延寿,则是在接下来契丹的又一次重要的、关于中原的军事行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会同五年,石敬瑭死了,他的侄子、也是他的养子,石重贵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