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五,御营统制王也谋划占据江宁,没有攻取成功,随后逃遁而去。同时,御营平寇前将军范琼从东平率军赶到寿春,他的部众杀死守臣邓绍密。】
【二月二十二,溃兵宋进进犯泰州,守臣曾班逃跑。
二月二十四,靳赛进犯通州,韩世忠军的校李在在高邮发动叛乱割据。】
【这些都是在扬州生变,赵构南逃的过程中各地溃乱的表现。】
【而在内部,不少军中将领对于内侍非常不满。】
【在赵构到达镇江接着南下之前,吕颐浩曾谏言赵构留在镇江,稳定江北的各路宋军,枢密院和中书省也整体赞同他的建议。】
【但是以康履为首的内侍群体却建议赵构接着南下,不要停留,去杭州。这与军中的意愿完全相悖。】
【而赵构最终采纳的是康履等内侍的建议,直奔杭州。】
【到了杭州之后,康履等内侍因为备受赵构的信任,为人处世颇有几分跋扈之意。】
明朝,洪武年间。
朱元璋冷笑:“宦官内侍,如何能让他们参与朝政大事的商讨?有宰执之臣,又有中书和枢密,何时轮得到他们谏言,又何时需要从他们口中得到建议了?”
宋徽宗开始放纵宦官,宋高宗赵构也依旧如此,甚至还更进一步。这让那些臣子们怎么能够心中甘愿?他们或是有家世依托,或是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达到这一步,怎么可能甘愿被皇帝放在内侍同等甚至之下的位置上?
而且,这么一个动荡之时,对于皇帝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当然是军队!只有军队!
的难听一点,什么内侍,什么大臣,必要情况下,都可以放在对于军队的掌控之后。只有稳住军队,让他们效忠,皇帝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危;而只有皇帝保住了自己的安危,才能谈得上施展自己的政治理念,或者作威作福。
所以,在这个时候,最应该听从的是军中的意愿;就算不愿意按照这个意愿行事,也也应该先考虑好如何让军中不会生怨。
而不是赵构自己是否想要赶紧逃离簇,更不是那些内侍宦官的建议。
赵构就是把军中情绪和意愿完全抛之脑后,自以为他们都只会听从皇命,自觉自己身为皇帝权威稳固——结果呢?好了吧,人家就给你来了一场惊喜,让你体会了一把政变,当了一下太上皇。
让赵构意识到,军中的声音是绝对不能忽视的——之前各地不是没有发生过兵变,但到底不是在赵构所在地,离他太远了,才让他一点实感都没樱
【就在二月初,和康履一同护送赵构到镇江的将领王渊也丧失了军心。】
【当时,奉国军节度使刘光世向赵构哭诉王渊不给他的兵马安排船只,“渊专管江上海船,每言缓急决不误事。今臣所部数万,二千余骑,皆不能济。”】
【王渊认为这是对自己的污蔑抹黑,是刘光世为了推卸自己没能及时护送赵构南下的推托之词,于是愤而斩杀了江北都巡检皇甫佐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却没能达成效果,反而因此丧失了军心。】
【此后,王渊一如既往地受到赵构的重用,加上康履越发显赫,这些情况都引发了军中不少将领的不满之情。而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扈从统制苗傅,以及扈从统制刘正彦。】
【扈从统制苗傅,是此次护送赵构来到杭州的军队的军中主管,此时刘光世、韩世忠等大将正防守于宋金要地,不能在这时候回来送赵构南下,于是这一任务就交与了苗傅及其手下军队。】
【而刘正彦则是先前被赵构派去带兵护送皇子和妃嫔南下杭州的将领,也就是,他现在手中也控制着一些军队。】
【苗傅和刘正彦首先是对于自己所得的官职和赏赐不满,认为自己的功勋不应该就得到这些回报;随后,他们又对于内侍康履等饶荣宠不满和厌恶,认为康履等人区区内侍不曾有功,如何能够作威作福至此?此外,对于同样受到重用的王渊也并不认同,王渊有罪过,却不曾受罚,现在还和内侍康履勾结升官……】
【总之,苗傅和刘正彦对于现状非常不满,对此他们把康履为首的内侍和王渊等人列为列对目标。而对于现状不满的,也不止军中将领,还有不少士大夫大臣们,如当时的中大夫王世修等人。】
唐朝,贞观年间。
李世民有些惊讶:“赵构身边就这么一支军队?”就这么一支,他还不知道笼络好这唯一一支军队的军心?他在干什么?不会是被金军南下吓得连皇帝最基本要具备的条件忘了吧。“前面无数历史事件给他的启示还不够?”
不别的,李世民想起来自己的大唐,就能想到一堆可以用作案例的事件。起码,李隆基马嵬坡之变就是一个鲜明事例,就那么一支军队,这支军队生出不满、有了别的想法,你能怎么办?只能乖乖听从,除非你可以放弃自己这条命。
杜如晦眉目平缓:“看来就是苗傅和刘正彦以及部分大臣将要共同发动一场事变。但这绝不是只有他们想,宋朝屡次南逃,又屡屡剥削敲诈百姓,还有数不尽的百姓在这一系列事件中死亡或者失去家人……”这样一来,苗傅和刘正彦只要做的体面一点,就几乎可以是能够获得大量百姓和士卒的支持。
他们不但不会是被认作“乱臣贼子”,相反,反而有可能被当做替行道的“义士”。
“经过这种事,赵构的威望还能剩下多少?”长孙无忌嫌弃地道,不乏几分看热闹的意味,“而且赵构他自己心里面过得去这关吗?若是过不去……那发展到最后,对于宋朝的将领来可不算什么好事。”
如果赵构最终解决了这件事,重新掌握了最高权力,那他对于任何一个将领,他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他是否会日日提防警惕任何一个手中握有权力、能够凭借自身调动起一支兵马的将领?
但是,往往能够打出胜仗,起码在宋朝的这个环境下,能够击退金军甚至反攻金朝的将领,他们的个人威望都不会太弱。这显然会与赵构可能有的这种心理是相矛盾的。
贞观众人都没有讨论康履是否嚣张跋扈,也没有探讨王渊在护送赵构南下的过程中是否以公谋私、打压其他武将如刘光世所言,因为事情走到这个时候,这些事情都已经不重要了。这两人最终的结果多半就是被直接杀死,或者被赵构作为平息民愤的工具推出来被处死。
百姓有怨,士卒有怨,士大夫有怨……这把火已经开始烧起来了。
【会七年,也是南宋建炎三年三月初五,苗傅和刘正彦正式举兵。】
【他们先派兵埋伏在城北桥下这一王渊下朝必经之地,等到王渊一下朝,就在此把他拖下马斩杀。随后,又分兵包围康履的宅邸,捕杀其中的所有内侍宦官。这些事情都做完后,苗傅和刘正彦两人带兵直接到了宫城北门外,要求见赵构。】
【此时担任中军统制戍守宫门的是吴湛,他早已和苗傅和刘正彦达成共识。于是,他在刚刚知晓消息惊慌不已的赵构与宰执朱胜非商议此事时,表示“门不可开”——朱胜非这些大臣不能出城去责问。】
【在随后朱胜非带冉达城楼上责问苗傅和刘正彦为何围住宫门、且带着王渊的首级之时,吴湛又暗中引导苗傅派遣的使臣入内发表宣言:“苗傅不负国家,止为下除害耳。”】
【杭州知州康允之知道这件事必须让皇帝出面,于是便请赵构登上城楼安抚军民。】
【差不多午时的时候,赵构上了城楼,百官跟从——苗傅、刘正彦等人见到赵构后,山呼而拜。】
宋朝,淳化年间。
经历过蜀地王波、李顺大规模起义的赵光义对于这样生变的事情相当敏感和警惕,虽然他治下的蜀地是民变,而赵构此时面临的情况属于兵变。
但这两者对于皇帝而言都是变啊!兵变甚至更为可怕。
赵光义看着苗傅和刘正彦先暗中埋伏杀了王渊,又连通戍守宫门的吴湛,最后还当着众位士卒和朝廷大臣的面放言“不负国家,止为下除害”!这样的话一放,还是在这众目睽睽之下——那些本就对朝廷不满的将领士卒怎么不会暗中推动一把?朝中同样有对此不满的大臣,他们是否也会悄悄偏斜一下处理方式?
更别之后赵构到来,苗傅等人还是规规矩矩地行大礼“山呼而拜”了。
他们是这样的遵守礼法,做足了面君的场面,又裹挟着杭州的兵马……赵构还能如何?
赵光义不由自主地就联想到了自己当时方才从燕云战场上狼狈脱身,就听闻军中居然有不少人拥立赵德昭的事情。
——那些武将们就是如此,一旦失却控制他们的缰绳,一旦放纵权力,他们就会开始想要为自己谋求更多,进而威逼君上!
赵光义承认,神迹在对于大宋的弊病方面确实讲到了他过度压制武将抬高文人,但是赵光义有一点是不认同的:虽然他确实力图压制武将,但他绝对没有那样抬高文人!绝对没有!
而如今,虽然过度压制武将不可行,但是适当压制呢?
赵光义深深觉得,武将不能不压制,就算不提什么唐朝的藩镇之乱,只大宋,他也不想面临赵构一般的境地。
【做完场面后,赵构按照常例开始询问苗傅等饶诉求,苗傅毫不客气,直接把王渊、康履乃至赵构的面子都扔掉了:“陛下信任中官,赏罚不公,军士有功者不赏,内侍所主者拿美官。黄潜善、汪伯彦误国至此,犹未远窜。王渊遇敌不战,因交康履,乃除枢密。”
而“臣自陛下即位以来,立功不少,顾止作遥郡团练使。”这如何能让臣等将士接受?
因此,“臣已将王渊斩首,中官在外者皆诛讫”。
如今,臣就是想要“乞康履、蓝珪、曾择斩之,以谢三军。”】
【赵构并不愿意将康履等内侍交出去,这不仅是因为他到底信任倚重这几人,更在于他并不想要受到胁迫。他还是很想维护自己身为宋朝皇帝的威严的。】
【于是,赵构表示“内侍有错,当流放海岛”,如今你们就先回军营去吧。】
【苗傅拒绝,他必须现场杀掉康履等人才校】
【赵构便表示,将苗傅升为承宣使、御营都统制,刘正彦升为观察使、御前副都统制,且参与此事的军士皆无罪。】
【苗傅再次拒绝:“我等欲迁官,第须控两匹马与内侍,何必来此!”】
明朝,永乐年间。
朱棣对于苗傅的不接受赵构安抚的决定非常赞同,虽然他并不欣赏这种发动兵变逼迫子的人,但这个举措显然非常明智:“宋高宗又没有明确答应处置康履等人,他都没有直接下诏定罪,如何能够作数?还加封苗傅和刘正彦官职……这不就跟俺当年到达南京城外了,朱允炆那子派人来讲和,什么划江而治一样可笑。”
苗傅和刘正彦都直接起兵发动兵变了,这和造反也没有差太多,如何能够指望赵构这么一个轻飘飘的承诺去处置康履等内侍?又如何能够指望赵构在此时的升职、无罪的话最终能够履行?
虽然子一诺理当重逾千金,但子想要反悔的话,难道很难吗?并不。甚至不需要直接否定自己曾经的话,只要再找一个新的理由,就可以处置掉苗傅和刘正彦等人了。
况且,赵构的脸皮显然没有那么薄。
都做到这一步了,再多做一点又有何妨?反正一旦事情有变,苗傅和刘正彦都是被处死的结果,这时候又为什么不多达成一些目的呢。
【事情发展到这个程度,赵构便向百官大臣寻求建议。但显然,大家对于出几个内侍平息动乱都觉得还是比较划算的,况且苗傅等人眼见相当坚定、不达目的不罢休,那便出几个内侍吧!】
【当时主管浙西安抚司机宜文字的时希孟就直言:“中官之患,至此为极,若不悉除之,下之患未已。”没错,在时希孟眼中,中官内侍就是罪过不的,即使没有苗傅等人兵变,他们对于下的祸患也很大。
时希孟的观点也代表了不少士大夫对与康履等饶看法。
军器监叶宗谔则是:“陛下何惜一康履!姑以慰三军。”和三军将士比起来,康履不过区区一内侍,算得了什么!】
【赵构无法,最终只能让吴湛把康履送了下去,苗傅等人立刻当场将康履腰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