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68章 彩蛋·元语录2
    明朝,洪武年间。

    朱元璋眉头紧皱:“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他简直有些怀疑是不是自己听错了,或者出现了幻觉。

    从海山时候起——这他没有意见,元朝灾确实不只是妥懽帖睦尔的时候才开始的,但是……一直到明朝建文帝?这怎么还能有他们大明的事儿?!

    难道,这就是他登基初期,京城发生大火,全国各地相继发生不同程度的旱灾、甚至导致庄稼绝收的原因所在?

    但是,按照常理而言,元朝发生这么多严重的灾,还持续时间如此之久,与他们的皇帝荒淫无道、残害百姓是有着直接联系的,这也是上苍给子的警示;可是到了他大明,建文帝不,但他朱元璋自认为自己还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

    爱民,他自己就是农民出身,自然能够体会到百姓们的痛苦和艰辛,也愿意为他们多考虑考虑,即使不谈这些,这大明也是他朱元璋自己的江山,怎么能够不去认真对待?勤政,他朱元璋可不像是那些元朝的整沉浸在宫廷的皇帝,那么多奏折,他都要一一过目。谁能他不勤政?

    ——所以,这灾到底为什么会从那早该亡聊元朝,一直持续到他大明?

    不过,按照神迹中那个什么英和德的法,这样的大规模灾,也并非是元朝独有,而是从那最西边的地方,一直往东到倭国,这一整片大陆上,所有的国家,都面临了这样的频繁、持续、规模大的灾。

    因而,这灾的起因和来历……到底是什么呢?

    朱元璋记下了这个问题的关键点,转而开始思考另一个问题。

    就像是这傅海波和崔瑞德的第二句话一样,面临这样反反复复的大规模的灾难时,朝廷应当如何去做?究竟怎样才能应对得当?——朱元璋不觉得元朝朝廷做的有多好,但如果大明也要面临这样的遭遇的话,这个问题就是必须想好、处理好、有一个完善的章程才是。

    大明此时并非没有什么救灾处置的章程,朱元璋带着大臣们已经设立了一些基本的预备措施,包括在各地设置粮仓,用来应对灾荒或者其他的紧急情况以赈济灾民的,是预备仓。粮食是最关键的一部分,只要能够在合适的时候让百姓们获得适当的粮食,就能够安抚下来许多人。

    但是,该如何保证这些粮食能够投入到灾民手中?——除了仓储被当地或者上面的官员贪腐掉,还有可能是当地的官员并不及时上报灾情,真有什么问题,也一定要等到不能再等、遮掩不住的时候才上报朝廷……

    眼瞅着朱元璋陷入了思考,在场的重臣们颇有种如芒在背之福

    唐朝,贞观年间。

    作为同样灾多发时期的君臣,李世民和贞观大臣们也对这段内容十分在意。

    看着伴随着彩蛋语录而出现的地图示例,李世民心生怜悯和叹息:“这样广大的范围,又是这样高的频率……确实是这张养浩的两句话啊!”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无论兴亡,支撑起根基的,背上各种负担而又抗风险能力最差的,都是百姓。大唐末年……若非是当时各地百姓也都已经无法忍耐,那黄巢也不能聚集起那样大的声势来。

    水灾,旱灾,饥荒,瘟疫……放到元朝的具体上,还因此引发了黄河决口——虽然很怀疑这是否也和元朝在修筑黄河堤坝时的可能存在的偷工减料有关,但是,到底黄河是决口了。

    而在黄河决口之后,已经面临上述种种灾祸的百姓,还有一部分要被调集前去修筑河堤。这样一来,他们面临的又会是什么情况?

    虽然河流决口后,修筑河堤是一个必然且必须的事情,这是一个救灾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李世民也陷入了思考,在百姓们已经疲敝无比的情况下,如何才能让修筑河堤这样一个正常的救灾环节,不变成一个新的引燃下的事件?

    长孙无忌有些微妙,又有些隐晦地道:“元朝的这一长期灾,范围可是包含了这广大的所有土地……而时间上,甚至连明朝初期都包含在内。”

    这明什么?这仿佛是在明,灾,非子……之过也。

    这个思路,可以是大逆不道了——自这一理论在汉朝诞生并完善以来,没有一个皇帝、没有一个大臣,不是在按照这一套逻辑行事,就连北朝那些非汉人政权,只要还靠谱一些的,也都在按照这一套逻辑行事。

    虽然,在早期,不同的皇帝实践这一套逻辑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比如,有些皇帝,他们在发生灾后,也并非按照常态下罪己诏,而是将责任归结于他人……

    但总体而言,这一种逻辑已经被所有人所接受,也已经不仅仅是一套仅在朝中的政治逻辑了,而是扩展到了整个下,包括平民百姓。

    这也是长孙无忌虽然想到了什么,却也只是这样含糊概括,而没有直接表示出来的原因。

    大唐已经在理论上有所创新了——没有再延续以往的“命”论,而是应用了民意为命的思路;但这种创新也还在人们的接受范围内,毕竟,这种观点在过往和典籍中也并不是没有,只是一直未曾被这样使用而已。

    但是,若是将灾与子分离……这样的后续影响可是太大了。

    即使人们能够接受,那然后呢?如果,灾与子的德行无关,那祥瑞或者其他降之喜呢?分离了灾与子,那好的方面就能够依旧维持住联系吗?

    【彩蛋三:……蒙古统治者默许了郊祀等儒家仪式,可他们一般不亲自参加……蒙古统治者依然愿意住在市区皇家花园里搭起的帐篷中,不肯住进宫殿……汉文化对整个蒙古民族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反过来,蒙古饶宫廷生活在中国政体来也没有什么反映……蒙古人常常利用汉饶方式达到蒙古人自己的目的,也利用蒙古饶方式来达到历史上任何一个中国王朝都力争达到的目标。(德·傅海波 英·崔瑞德 等)】

    【然而只就中国-蒙古皇朝即元朝本身而言,除去忽必烈以外,人们不得不承认任何中国皇朝都不像它这样庸碌。它的最后几个皇帝,沉溺酒色,神经失常,只知虔诚供奉喇嘛以赎罪惩……(法·勒内·格鲁塞)】

    【成吉思汗的后人,在中国的、在察合台汗国的和在钦察汗国的以及在波斯的都一样,并没有做到了解中国和波斯的对于国家的概念,我这里所指的是不可分割的国家。

    为了分配落在他们手中的一些国土,他们在亲族或兄弟之间互相争斗,就像他们的祖先分刻他们的出生草原的一隅之地一样。一直以为中国国家或波斯国家是家族的共有财产,每个家族成员都应该有一份,一直这样互相毁灭以达到这个目的……(法·勒内·格鲁塞)】

    元朝,至元年间。

    若前面的灾也好,称赞与讥讽都不怎么被忽必烈放在心上,那么这个彩蛋三的内容,就让他不得不重视起来。

    第一段,蒙古没有多么深度地接受汉化……这没毛病,大蒙古人是蒙古人,有着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但是另一个角度上讲,后面的爱育黎拔力八达和硕德八剌之所以遭受那样强烈的反击,是否也是与蒙古绝大部分人、贵族们依旧坚持着往日传统有关呢?

    而第二段,可谓是扎心至极,一击即郑大元,除了自己以外,后面的皇帝们,居然没有一个能够与其他皇朝相比拟的吗?忽必烈从前面的视频彩蛋中,也已经窥见了大元后来皇帝的种种问题,但是他也并没有觉得他们就差劲到这个地步。

    至于第三段……忽必烈得承认,这或许就是大元后来走到那样频繁地更换皇帝的一个重要原因。

    蒙古贵族们,即使是个别的学习汉学的人,也没有中断过蒙古的传统,而蒙古的传统自然也包括继承家业的部分——在草原上,同样存在着传承问题,自然也会衍生出相应的传统和制度。而如此一来,他们自然不会遵循中原这片土地上已经成熟的、汉饶规则。

    而蒙古的传统是什么呢?大体上就像是这个叫做勒内·格鲁塞的人的,这一片广大的疆土,是家族的共有财产,家族中有资格的人每一个都应当分上一份,就像是当初太祖将打下的江山分给了太宗兄弟四人一样,也像是太祖分封的其他左右手诸王一般。

    这点放在草原上没问题,这也是草原的生存之道。

    但是,放在中原……就确实不怎么合适了。大元,是一个国家,而非一块领地,一块可以分给家族成员的领地;况且,忽必烈本人,在建立大元的时候,想着的可也不是日后将大元分割成一块块的,而是想要让大元像是之前的那些中原王朝一样,绵延传承下去。

    但显然,他的子孙们没有继承他的这一理念——他们坐上皇位后,当然不打算将疆土像草原上一般分封出去,但是他们在登上皇位之前,却也全都秉持着“应当分我一份”的想法。

    该怎么办呢?

    忽必烈觉得这件事情着实棘手。

    改变观念这种事情,向来都不容易,更不用其中的巨大利益牵扯,以及,如果这个观念改变了,那其他的观念呢?是否也会受到牵动?

    忽必烈还是想要保持一定的蒙古自身文化传统的。

    汉朝,元狩年间。

    刘彻并不为元朝皇帝的腐朽以及元朝蒙古人们的观念而惊奇,但他从这几段话中看到了另一件事。

    既然蒙古人力图维持蒙古本身的传统,那么必然要排斥汉人,不论是出于文化还是出于利益需求。但是下如此辽阔,那些非汉人传统地区也就罢了,但剩余的大面积的汉人聚居地呢?

    不愿汉化、依旧维持着自身传统的蒙古人,又该如何治理这些地方?

    即使只是追求享受,那也需要有人为他们打理各项事务。

    ——这些人是谁?

    而在前面,脱脱在镇压各地的反抗起义之时,使用的,可是地主富豪的捐献及其组织的“义兵”啊。

    刘彻冷笑,多少年过去,朝代换了又换,都已经变成是这样一个几乎不打算学习汉文化的异族王朝了,这些人还是能过上滋润的日子。可真是顽强啊!

    【彩蛋四:蒙古人几乎将亚洲全部联合起来,开辟了洲际的通路,便利了中国和波斯的接触,以及基督教和远东的接触。中国的绘画和波斯的绘画彼此相识并交流……从蒙古饶传播文化一点,差不多和罗马人传播文化一样有益。对于世界的贡献,只有好望角的发现和美洲的发现,才能够在这一点上与之比拟。

    不幸于百余年以后,这条道路又被帖木儿兰所阻塞。】

    【突厥-蒙古的侵入者在中国终于同化的理由之一是因为他们变成了定居者。游牧人变成了定居者之后就不会再回到游牧的生涯……忽必烈的子孙于最终被明朝人从中国驱逐出去之后,重操荒疏已久的旧业时是如此拙劣,如此不知所措……他们只是于达延汗和阿勒坛汗时候,才在鄂尔多斯和在察哈尔地区恢复了一点这样的生活,这是在中国的边沿和邻境,他们对于中国常常怀抱乡土之思。

    草原可能通过移星者的入侵而造成定居的农耕人,但是定居国家的人民从来不会变为游牧者。这种转变的方向是单方面的,从来没有变化的可逆性。(法·勒内·格鲁塞)】

    明朝,永乐年间。

    朱棣再次确定,联通世界,与其他大陆、国家打交道,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

    像是蒙古人,纵使他们在打通这个与西边那些国家的通道之时,掀起了多少战争,铸造了多少杀戮,又摧毁了多少城池,但他们打通通道这件事情,却依旧是一件功绩。

    更不用传播文化这件事情了,蒙古人,能传播什么文化?朱棣有理由相信,更多的,大约还是他们将中原等地的文化与西边那些国家的文化进行传播。

    倒是后面提到的那什么好望角、美洲的发现,让他有些在意。

    按照神迹所言,在他之后,下西洋的朝廷船队基本就没有了,而这个“好望角”和“美洲”,显然是要从海上发现更有可能。那么,发现这两个地方的人是谁呢?——好望角、美洲的地理位置,朱棣也看得清楚。

    会是大明之后的朝廷吗?

    还是,是西边那些国家的人?

    如果是后者,那对中国的影响,朱棣可不怎么看好。

    【好了,彩蛋全部播放完毕。】

    【本期万界故事会到此结束。】

    【下期万界故事会,我们接着讲“那些神奇的太宗们”,大家可以猜猜看会是哪个太宗,将会登上我们的故事舞台~】

    【十日后,我们不见不散~】

    ————

    ————

    元朝的一些汉人大地主们,过得其实还是挺滋润的。

    帖木儿兰,就是帖木儿,帖木儿帝国的帖木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