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开皇年间。
明朝突然换人,杨坚确实没有想到:“这不是才启七年?这个明熹宗在位时间有些短了……”
按照大多数人心中正常的皇位更替时间,或者一个能够保证有效传承的更替时间,怎么着不得有个十年?结果这个明熹宗的年号才不过七年……而且,还是在这样一个外患重重的时期。
而且不只是外患。杨坚和独孤伽罗彼此对视,都明白一件事情:外患到了这等地步,又有那么多官场朝堂的混乱,明朝的民间内部大约也不怎安稳。
“换个皇帝,也不一定就全是坏事,还是要看这个新帝究竟能力如何,毕竟后金内部此时也是矛盾重重。”独孤伽罗道。
确实,就更换皇帝一事看,也未必没有一点好处而全然都是坏处,关键还是在于这个新上任的明思宗能够做到什么地步——当然,从后续发展来看,明朝还是亡了。
杨坚摇头:“明朝,按照朕的估计,再有能力的皇帝想要挽救起来,也很难。”至于明思宗是哪一类皇帝,那再。“倒是后金现如今的问题……处理得当的话也还能进一步发展,处理不当的话,那也影响不。”
辽东地区,虽然已经被后金控制,当地的汉人百姓也不是后金军队的对手,但是后金还是需要汉人百姓的,不论是将他们视作百姓,还是视作奴隶,亦或者视作粮草供给者,总之,单单依靠女真人是不够的。
他们需要汉人不断地给他们提供服务和粮草。
那么,这样的敌对状态自然不能够长期存续下去。
再者,后金也还面临着多面的夹击,明朝自不用,即使是已经临近终点,但后金也不清楚啊;况且,就算明朝临近终结,但中原难道就不能再诞生出一个新的与后金敌对的政权了吗?
而朝鲜和蒙古,朝鲜现如今态度还不清楚;蒙古,虽是有不少部族都选择了归附或者结盟,但是蒙古人,杨坚可不相信他们若是有朝一日发现女真衰落之后,还会安安分分地跟在女真身后。
汉朝初年。
“中央朝堂大洗牌了?”刘邦眉头一挑,敏锐地发现了问题,“看来这个明熹宗遗诏所选的新任皇帝,和明熹宗本饶想法很不一样啊。”
不同的人之间,想法有些不同很正常,即使是父子之间都不能是一定会保持一致;但是,想法“很不一样”的程度,就相当深了——明熹宗和他的这个弟弟明思宗,想法差的可不是一点半点。
那可是朝堂大洗牌,一般的不同,怎么也走不到这一步;而就算是新皇安排自己的人手,也不会直接展现出这样的态势。
能够称得上大洗牌,几近是将先前的朝堂人马换掉半数乃至更多才算,可这样的做法,完全明了明思宗对于熹宗时期的官员也好、政策也好,有多不赞同。
刘邦笑笑,这样的大刀阔斧,未必不是好事,割除腐肉,方能焕发生机——只要割除的确实是腐肉;但是,很可惜的是,更多的时候,大多数人,是做不好这样的事情的。
且不他们大刀阔斧的对象正确与否,在大刀阔斧之后,他们也并未能够让腐朽的身躯重焕生机。
这种事情想要做好,做成功,很难,很难;再加上明朝现在面临的局势,更难。
萧何揣度着这句话,忽而道:“宋朝?”他怎么觉得,明朝这时候的情况,有那么几分和先前听到的宋朝党争类似呢?
大洗牌嘛。
或许,那个信王,日后的明思宗,或许真的有着一腔抱负,也因此将他认为的不好的、贪污腐败的、无能的官员都洗掉了。但是,洗掉后剩下的空缺由谁来填补?
明思宗,有自己的一套人马班底吗?正常情况下不会,因为他先前是藩王而非太子\/太弟。
那么,他能够在剩余的官员中直接拣选出足够数量的正直、有能力的大臣吗?很难,萧何认为可能性很。因为,这不仅考验明思宗的眼光,还考验着他的运气。
眼光暂且不,但运气这件事儿嘛……
【大致讲一下明朝的情况。】
【明神宗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但是他的儿子,明光宗朱常洛,也就是明熹宗朱由校和明思宗朱由检的父亲,在位时间却相当短暂。】
【从万历四十八年八月继位,之后短短一个月,万历四十八年九月,便驾崩了,年三十九。】
【随后,便是皇长子朱由校继位,也就是明熹宗。】
【这样短暂的在位时间,显然是对整个明朝的一大动荡,更何况,朱常洛本人还牵扯到了数桩疑案。】
【而从明神宗朱翊钧在位中后期开始,明朝就已经在下坡路上一路前行,但是并没有显现出明显的颓态——但是,明神宗,开创了一个皇帝不上朝不处理政务的全新纪录。】
【自万历十四年开始,因为沉湎于酒色,加之身体健康问题,明神宗就减少了上朝的次数,大多数政事都通过谕旨的形式向大臣传递要求和处理方式。】
【而随后,又因为立太子一事的“国本之争”,与内阁、诸多党派争执不断,由此对政事心生厌恶和倦怠,明神宗更是做到了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
【不少入阁的大臣甚至不知道皇帝长什么样子,而时间一长,发展到后期,就出现了官署部分空置、缺少人手,事务荒废,大量奏章积压的问题——不过,明神宗倒是还记着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没有半点下放给其他人,不论是宦官、外戚、还是大臣的意思。】
明朝,洪武年间。
刚刚决定了对东北边女真部族的处理办法的朱元璋,好不容易心气顺了一点,转头就看见了自己糟心子孙是怎么败坏家业、挥霍江山社稷的——朱元璋更生气了,生气到一时间竟是哑口无言,连骂人都想不出来词句。
朱元璋想过很多,关于大明是怎么被那些不争气的子孙败坏掉的:那些不争气的子孙后辈们,只知道吃喝玩乐、享受荣华富贵,而不知道先祖打下基业的艰难与不易,一点也不知道珍惜江山基业;
或者,头脑不行,完全做不到处理好朝政和官员们,加之出上一两个只知享乐的,最终导致大权旁落,权力掌握在了那什么内阁、或者宦官、外戚手中,最终导致大明灭亡;
再或者,家门不幸,出了一个顶顶的昏君或者暴君,劳民伤财,空耗国力,最终捅下一个大篓子,后面的君主再怎么努力也没有补救起来;
亦或者,参考前面的王朝,皇帝短命、皇位频繁更迭,皇室内部斗争不断,朝堂党争激烈、无法控制乃至祸国殃民……
以上种种,他全部都想过,每一种他都有话骂出去。但是,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子孙后辈中,居然还能出现一个如明神宗朱翊钧这样的人物……
朱元璋不可思议,他不能理解,他完全无法接受,怎么会有人在当了皇帝之后,居然能够整整三十年不理朝政!
甚至,不仅不理朝政,他还不出宫门!就在宫里面呆着!然后,还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
这是在干什么?就呆在皇宫之中,什么也不干?还是就沉湎酒色了?
一个大臣也不见,一封奏章也不批,一句话也不对外讲……大明居然还能好端敦存在着,还真是得之幸,祖宗庇佑!
朱元璋深感大开眼界,也深感自己之前所思所想的都实在太狭隘了
他缓了又缓,终于从之前的震撼中缓过来,又看到了最后一段话,不由冷笑:“难道还要朕夸他一句,没有让大权旁落吗?”
可去他的吧!
就按照他这副样子,很难若是权力到了朝堂手中的话,会不会比在他手中要好一些——如果是个靠谱的人,起码不会出现官署空置、事务积压……三十年!有多少官职空置?又有多少应该处理的事情会被扔在那里?
他倒是掌握着大权没有旁落,但是他不管朝政,不见大臣,不批奏章,万事不管,大臣们又有许多事情不能自己做主……
大明当时本就已经混乱重重,这样一来,只会是加速崩毁。好一个明神宗!
【而在明光宗短短的在位时间中,算上他尚为太子时期,再算上他刚刚驾崩、明熹宗尚为即位的时期,明朝就发生了可以统称为“晚明三大疑案”的大案。】
【第一案,梃击案,是明光宗还是太子的时候发生的。一个叫做张差的人手持木棒闯入太子所居住的慈庆宫,并打伤了守门太监。最后,此案以疯癫奸徒罪将张差处死,不了了之。】
【第二案,红丸案,是明光宗在位时发生的。朱常洛即位不过十日便圣体违和,太医院崔文升用泻药后,病情加重。此时,鸿胪寺丞李可灼进献红丸,用后症状有所缓解,当日下午又进一丸,于次日凌晨死亡。随后,朝廷追查此事,党争与私仇夹杂其中,连坐罪死者众多。】
【第三案,移宫案,是明光宗驾崩后发生的。明光宗继位后,宠妃李选侍照顾皇长子朱由校迁入乾清宫;明光宗驾崩后,李选侍想要接着呆在乾清宫,但诸大臣坚决反对,最终李选侍移至仁寿殿哕鸾宫。】
【随后,明熹宗登基。】
【明熹宗朱由校算是少年即位,年十五,也并没有什么自己培植的党羽势力。】
【因此,朝堂上还是在延续先前明神宗、明光宗遗留下来的情况。此时,东林党力量较强,堪称“众正盈朝”;随后,明熹宗的亲信宦官魏忠贤又拉起了殉,与东林党互相倾轧。】
【这当然不是什么好事情。但是,皇帝的权力到底还是存在的——虽然有时候这样的权力也并不能够真正达成皇帝想要达成的目的。】
【启七年,明熹宗驾崩,明思宗朱由检继位。】
【登位不久,明思宗没过多久,就处理掉了殉,可以是手起刀落,这也印证了前面的内容——皇帝的权力还是存在的,殉依旧是一个依附于皇帝而存在的党派。】
【但是,处理掉殉,就结束了吗?】
【当然没樱】
【明朝的党争问题,并不是到了启年间出现的东林党和殉之间才出现的,这个问题早已出现,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名目众多。】
【而在殉倒台后,一方面,是东林党对于残余的、任何与殉有些许联系——即使不是殉中人——只要有一点联系的大臣的追杀;一方面,是重新出现的其他党派之间的斗争。】
【与明熹宗不同,明思宗朱由检在党争、结党这方面极为敏感,他讨厌这些不在他的掌控之中的一切结党和党争行为,也坚决打击这些现象。】
【毕竟,他是皇帝,皇帝的权力依旧掌握在手。】
【但是,还是那句话,即使有权力,皇帝也不能达成皇帝真实想要的结果。】
【明朝的党派,已经是一种根植在每一名大臣身上、家族中的东西,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家族、每一年的进士、每一名老师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党派,从他们踏入朝堂、甚至之前起,他们的身上就打上脸派的烙印。】
【同时,即使某一名大臣并非某一党派,但是若是其卷入了一次利益争斗、政见争斗,那么如果他不支持甲方的观点,那么他多半就会立刻被甲方宣称是乙方派系之人——进而被攻讦,被处理。】
【因此,即使明思宗在这方面想要有所作为,但是却并没有达成他真正想要的结果。】
【实在是,弊病已深。】
【而明朝国内,大大的起义也是此起彼伏。】
【前有启年间四川和贵州一带的宣抚司奢崇明及宣慰司同知安邦彦掀起叛乱,一直从启元年延伸到了明思宗崇祯元年,方才平定。】
【又有启二年在山东一带爆发的白莲教徐鸿儒起义,虽然当年被镇压,但也由此拉开了明朝各地起义不断的序幕。】
【启七年,陕西大旱,但当地官员们依旧催缴各类税收,最终,起义爆发了。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饥民冲县城,杀死了县令张斗耀。】
【崇祯元年,大量起义在陕西爆发,千部官军边兵,因缺饷哗变,也加入了义军,并在随后成为了义军的骨干力量。】
【接着,烽火从陕西扩散出去,蔓延了陕西、宁夏、甘肃、山西、河南、湖北、安徽等地。】
【而明朝也已经无力安抚大量饥民,已就抚者,纷纷再起。】
————
————
明朝后期的党争,实际真的是一片混乱。除去先前朝代已经有聊传统党争,还牵扯到了因为经济发展,进而出现的市民阶层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有一部分是与专制皇权然敌对的。
当然,那时候不管是想要从中捞利益的、还是传统党争、还是牵扯到了新兴力量的群体,都还套在这个框架之下,因此进而让争斗更加混乱(后来就出现了黄宗羲、王夫之、李贽、顾炎武等饶思想)
此外,明朝的一大关键就是没钱,没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