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88章 海贸啊
    新的一年朝廷大动作不断,不过和陈景恪都没什么关系了。

    他确实有很多大计划想实施,但眼下大明正在进行的大工程已经足够多了,不适宜再有大动作。

    不过他也没有闲着,开始翻阅水战、航运、船只制造一类的书籍。

    朱雄英很是好奇,问道:“你看这些做什么,莫非想转行当水师将领?”

    陈景恪说道:“根据《太平寰宇记》的记载,当时泉州每年的出口额,相当于北宋全国财政收入的三倍。”

    “北宋出口的是茶叶、丝绸、瓷器等产品,换回的是一船船的金银珠宝、香料等物品。”

    “到了南宋时期,朝廷岁入大半都是靠海贸支撑起来的。”

    “其中的利润有多大,简直无法想象。”

    “这一块大肥肉,大明不能置之不理,早晚都要扒拉进咱们的饭碗里才行。”

    “所以我想提前研究一下。”

    听到这么多钱,朱雄英眼珠子都开始放光了:

    “好好好,这肥肉咱们必须要吃……我和你一起研究。”

    陈景恪心道,要的就是你这句话:“不过可惜,我能接触到的资料不多。”

    朱雄英立即说道:“宫里最不缺的就是各种书籍,大善殿里什么书都有。”

    “我这就去找皇爷爷,让他准许我们去大善殿看书。”

    大善殿是朱元璋的私人藏书馆,里面收藏着各种各样的书籍,珍籍孤本不知凡几。

    只是里面藏着很多秘密,一般人没资格进去。

    朱雄英倒是能进,但陈景恪想进,还是要先告诉朱元璋一声才行。

    于是两人就找到老朱,将目的告诉了他。

    朱元璋很爽快的就同意了,但也提出了一个问题:

    “咱对经济之道一直稀里糊涂,只听伱们说海贸好,但咱始终想不明白好在哪里。”

    “海贸虽然能获得很多金银珠宝,但换不来粮食。”

    “粮食才是一切的根本,粮食不够吃要再多金银珠宝又有何用?”

    “况且新宝钞已经解决了钱荒问题,大明对金银的需求没有那么高了。”

    “开启海贸,从事经商的人多,种地的人就少了,会影响粮食产量……”

    “你好好给咱解释解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朱雄英很自觉的找个板凳坐好,又要开课了。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陛下陷入了一个误区,大明的粮食足够养活数亿人。”

    “之所以还有人挨饿,是分配端出了问题。”

    “有人占有的粮食多,家里的米粮堆积如山。”

    “有些人一无所有,只能饿死。”

    “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这个道理。”

    朱元璋深以为然的道:“这个咱知道,你以前就说过。”

    “朝廷收税就是一次财富再分配的过程……”

    “可是开通海贸和财富再分配,有什么关系吗?”

    陈景恪说道:“如果将财富再分配,全部系于税收,就太危险了。”

    “一旦税收出问题,朝廷的财政就会破产……”

    朱元璋点头说道:“这个你也说过,所以咱才要搞税改,才要组建税务稽查司。”

    陈景恪很想说,您老人家怎么这么爱插话,是您说还是我说?

    但想到自己干不过老朱,只能认了,继续说道:

    “陛下英明,就是如此。”

    “但不论我们怎么改,都无法保证税务不会出问题。”

    “这时候,就需要引入更多的因素。”

    “一个因素出问题,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可以支撑。”

    “海贸的利润,足以成为那个因素。”

    “方才我们说过,大明的粮食产量是足够养活所有人的,只是分配端出了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百姓占据的生活资料太少,手中没有钱,买不起粮食。”

    “那么我们就想个办法,让百姓手中有钱。”

    朱元璋再次插话道:“海贸富起来的都是大海商,百姓如何能获利?”

    这时朱雄英忍不住了,站起来说道:“错了错了,皇爷爷错了,百姓也是可以获利的。”

    朱元璋非但没生气,还饶有兴趣的道:

    “哎呦,那乖孙给皇爷爷说说,哪里错了啊。”

    朱雄英说道:“您想呀,海贸出售的商品是哪来的?还不是民间生产的吗。”

    “海商从民间采购商品,百姓手里不就有钱了吗,有钱就可以买粮了呀。”

    “海贸出口最多的商品就是丝绸、瓷器和茶叶。”

    “就以茶叶为例,现在大明的茶叶只能自产自销,价格压的很低。”

    “很多干脆就卖不成价,白白浪费了。”

    茶叶当前最大的消费者,其实就是草原人。

    可现在大明和北元是死敌,这条路子断了。

    对外贸易,又因为禁海令给废了。

    至于茶马古道……云南去年才被打下来,残敌到现在还未被全部肃清。

    这条黄金商路现在还没有兴盛起来。

    况且就算兴盛起来,仅靠这一条路又能卖出去多少?

    所以,当前大明的茶叶是供大于求的。

    “海贸会增大茶叶的需求,抬高茶叶价格。”

    “百姓家里种几棵茶树,每年都能多得一笔额外收入。”

    “那些拥有茶园的大地主,要雇人管理、采摘、加工,百姓可以通过做工赚取一些额外收入。”

    “运输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百姓们还能搞运输赚钱……”

    “仅仅是茶叶一项,就可以为百万人提供生计。”

    “瓷器也是一样,海贸出口增大了瓷器的需求量。”

    “为了生产出更多的瓷器,那些作坊也要雇佣更多的工人。”

    “丝绸亦然……”

    朱元璋高兴的道:“乖孙说的真好,比皇爷爷懂的都多。”

    “你这么一说,皇爷爷就知道海贸的好处了。”

    陈景恪补充道:“但不论是瓷器、丝绸、茶叶,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只能惠及部分地区的百姓。”

    “要说潜力最大的还是棉布,棉花易种植,产量稳定,全国各地皆可种植。”

    “棉布保暖性和舒适性都非常高,价格百姓也能承受的起。”

    “如果对外出口,定然会非常畅销……”

    “到时候那些海商,就会大批量收购棉布。”

    “收的人多了,棉布的价格自然会变高。”

    “百姓利用农闲时节织布,拿出去卖掉,就能有一笔不错的收入。”

    朱元璋眼睛一亮,说道:“这个好这个好,棉布这个好。”

    “咱当年在全国推广棉花种植,就是看中了它的这些优点。”

    “现在大明家家都种的有棉花。”

    “若真如你所说,确实能惠及全国百姓。”

    陈景恪又说道:“海贸还能促进生产力的进步……”

    “百姓有钱赚,就会想办法去研究,怎么更好更快的织布……”

    “瓷器作坊就会想办法降低成本,烧制出更好的瓷器。”

    “种地的百姓,为了抽出更多时间去做工赚钱,就会想办法提高耕种效率……”

    “虽然我们还是未能解决,分配端的问题,却完成了开源。”

    “通过开源,让百姓有更多的机会赚到钱,有钱就饿不死。”

    “而且问海商收税,要比问士绅宗族收税更容易。”

    “只要朝廷将港口控制住,就可以直接问进出商船收税。”

    “巨额的税收,能有效缓解朝廷的财政压力。”

    “而有了钱,朝廷就可以养一支强大的水师。”

    “海商为了保证自己安全,也会主动向朝廷举报倭寇、海盗的情报……”

    “到那个时候,军民一心,区区倭寇弹指可破。”

    朱元璋很是意动,不过却还保持着清醒,说道:

    “你的设想不错,也可以试一试。”

    “不过眼下大明正值内部革新的紧要关头,开海之事过几年再说吧。”

    陈景恪倒也不失望,眼下确实不是合适的时机:

    “臣明白,所以只是想提前了解一下相关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免得将来真的要开海了,什么都不懂。”

    朱元璋点点头,说道:“行,咱知道了,你们去吧。”

    陈景恪和朱雄英二人就来到大善殿。

    里面的藏书其实并不多,大约也就三五千部的样子。

    大多都是各种史书、应用类书籍。

    比如《战国策》、《史记》、《太平寰宇记》、《熙宁使虏图抄》,以及各种兵书等等。

    诗词歌赋、传奇之类的,反倒是非常少。

    在其中一个房间,陈景恪看到了那副大明混一图。

    比起前年看到的版本,这一幅多了许多内容。

    不过大多都是陆地部分,海洋方面的很少。

    没办法,至少现在大明的重心还是在陆上,对海洋的重视程度是很低的。

    找到大善殿管事,让他取来相关书籍,两人就翻阅起来。

    两人的关注点不尽相同,朱雄英更关注海贸、海战这一块。

    陈景恪更关注造船业的发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拓展海洋空间,必须要有合适的船。

    至少在现在,中国的造船技术还是世界领先的。

    能造出长一百五十米、宽五十米左右的大船。

    并且拥有完整的造船工艺,从设计到施工,技术都非常成熟。

    造船不是有技术就行,还要有材料。

    造船需要的木材,是非常苛刻的,要求具备耐腐蚀、防水、稳定等特点。

    这种木材基本都属于名贵木材,生长周期长。

    前世网上就流传一个梗。

    十八世纪,丹麦的舰队被英国给毁灭。

    他们想要报仇,可是没材料造船怎么办?

    只能自己种。

    于是他们就种植了九万棵橡木,期待着成材后打造海军报仇雪恨。

    结果一直等到二十一世纪,这批树才成材。

    至于报仇的事情,早就成过眼云烟了。

    虽然这个梗不知道是真是假,但也能看得出,材料是多么的重要。

    而且这些树不是砍下来就能用,还要花至少两年时间阴干,然后才能用来造船。

    中国突出一个地大物博,传承久远。

    船木?有,种类还很多。

    各种储备木料,也非常多。

    历朝历代的皇室,都会储备大量木料。

    主要是用来造宫殿的,但很多也能用来造船。

    各大船厂储备的木材就更多了。

    尤其是元朝,对海运是非常重视的,储备有大量的船木。

    所以,大明想发展海洋,优势是非常大的。

    但也有缺点,主要来自于船型上。

    中国古代更重视陆地,造船首先是为了内河运输。

    所以船型较宽,船底较平。

    这种设计吃水浅,能最大程度的增加载重量。

    但在风浪大的海洋上,这些优点就变成了缺点。

    吃水太浅,遇到风浪容易翻覆。

    这也就导致,没办法在外海航行,只能在靠近陆地的内海走。

    从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就可以看出,走的基本都是内海航道。

    只有在风浪较小的海域,才会走深海。

    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第一次海战,白江口之战。

    因为要进入深海区域,大唐直接给所有参战的将士加了一级军功。

    不管最后有没有参与作战,只要出海了,全都给军功。

    足见平底船出海的危险性有多高。

    所以,想要拓展海洋空间,就必须在船型上做出优化。

    至于优化方法,陈景恪虽然不懂造船,却也知道海船的大致形状。

    缩窄船的宽度,将船底设计成V型或者U型。

    前世中国的主要战舰,基本都是U型底。

    陈景恪就将这些想法都记录了下来,找机会告诉船工,让他们去设计新船好了。

    以大明当前的技术积累,造出海船并不难。

    到那个时候,大明才真的是被插上了翅膀。

    这天,陈景恪正如往常一般翻阅资料,就见一个内侍过来通报,永昌侯有请。

    说是一个姬妾即将临盆,让他过去坐镇。

    陈景恪算算时间,好像确实到了预产期,就连忙起身准备去永昌侯府看看。

    蓝玉这俩孩子,可是倾注了他不少心血,一定要去亲眼看着才行。

    朱雄英一听有热闹可看,也要跟着一起去。

    两人一起找朱元璋请假。

    老朱自然二话不说就准了,并且还开玩笑说道:

    “若真是儿子,景恪你这送子伴读的名头,就坐实了啊。”

    陈景恪也有点哭笑不得,但貌似确实会这样啊。

    蓝玉的这俩孩子还没出生,就有人喊他送子伴读了。

    这要是真生出儿子,不知道会传成什么样子呢。

    俩人一起来到永昌侯府,刚进门就见蓝玉欣喜若狂的大喊大叫:

    “我有儿子了,我有儿子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