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一段时间,陈景恪再次陷入了忙碌之中。
帝国计划需要进一步完善,淡马锡商贸之城的制度建设,雇工保护法也需要关注。
还要抽出时间给徐妙锦上课……
可以说,每天都忙的脚不沾地。
这期间,福清负责编写的《麻六甲海盗》正式定稿,陈景恪检查没有问题之后,拿到皇宫给朱元璋看。
老朱相当无语:“你们是真闲的慌啊,写什么不好,写个海盗算什么。”
“还什么海洋代表着自由,拥抱海洋就是拥抱自由。”
“真是会给自己脸上贴金,贼永远都是贼,洗不白的。”
陈景恪能咋回答,总不能说上辈子特别喜欢某船长吧。
“就是希望激起大明百姓对海洋的向往……”
“海洋广阔无边,光靠朝廷的力量,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完成探索。”
“借助民间的力量,效率会高上许多。”
朱元璋很不以为然,民间力量能和朝廷比?
不过他也没有再说什么就是了。
一本神怪罢了,又没有什么反帝反大明的内容,没必要大动干戈。
“要是有空,就让福清把驸马传继续往下写,民间可是流传几十个版本呢,她才改编了几个故事。”
比起什么海盗、神怪,他更喜欢驸马传。
虽然名为驸马传,但皇帝的戏份也是很重的,且形象非常高大上,太符合老朱的胃口了。
陈景恪说道:“海盗写完就准备着手续写驸马传,素材都已经收集好了,很快您就能看到下一部了。”
朱元璋点点头,突然说道:“福清今年已经十八了……”
陈景恪连忙打断他的话,说道:“是是是,我知道了……”
“那什么,殿下那边还有事,陛下您先忙,我去那边看看。”
说完落荒而逃。
朱元璋有些懵,啥情况?
不就是提了一嘴生孩子的事儿吗,又没有强迫你怎么着,至于这么害怕吗。
他却不知道,陈景恪这是前世被催婚催生给整出心理阴影了。
逃出老远陈景恪才停了下来,擦了擦额头的汗,很是无语。
没想到穿越了还能被催生,还是朱元璋亲自催,压力山大啊。
不过老朱不提这一茬,他都快忘记了。
按照虚岁来算,福清确实已经十八了。
而且洪武二十年即将走完,她实岁也到十八了。
确实该考虑这事儿了。
现在外面一直疯传他是遭了天谴,虽然堵住了后来求药的人,却也带来了很多麻烦。
尤其是陈远和冯氏夫妻俩,嘴上不说,脸上写满了担忧。
不行,回去就和福清好好研究一下,用实际行动破除谣言。
——
古代出书基本属于倒贴钱行为。
没有版权保护的时代,但凡一本书火了,定然是盗版满天飞。
不,都不能叫盗版了。
因为都无所谓正版,又何来盗版之说?
所以,想要出书基本都要自费。
可即便如此,依然有无数人想要出书,出书的人无不期望盗版满天飞。
皆因一个字:名。
立德立功立言,谓之三不朽。
出书就是立言。
对于重视历史,重视身后名的华夏人而言,意义有多大可想而知。
不过陈景恪并没有操太多心,麻六甲海盗和立言之间的差距超过十万八千里,实在没必要花费太多心力。
反倒是福清比较上心,毕竟是她一字一字写出来的吗。
按照之前商量好的推广套路,先是找说书先生四处传播。
重点还是放在了沿海城市,借用了一点市舶司的力量,将此书推广到了海商群体。
确实引起了船工们的喜爱。
尤其是当里面写的一些疾病和治疗方法,被证实是真的之后,这书就更火了。
几乎每個商船上,都有一套海盗。
这些事情陈景恪一概不知,他每天忙的脚不沾地。
以前只需要操心政务,现在又多了一项任务,造孩子。
属于劳心又劳力了,实在没工夫关心这些事儿。
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很快他就听到了这本书的消息。
还是在朝堂上听到的。
有言官弹劾此书带坏社会风气,要求列入禁书行列。
把他吓了一跳,莫非这书惹出事来了?
仔细一问才知道并没有。
这个言官就是在行使自己的本职工作,闻风奏事。
陈景恪很是无语,却也不好多说什么。
这本来就是人家的本职工作,也不能说人家错了。
更何况这书是用笔名发表的,很少有人知道是出自他们两口子的手笔。
也不能怪言官不长眼。
朱元璋表面不动声色,心中则乐开了花,让你小子瞎折腾。
不过还是要给女儿女婿面子的,就说不过是一神怪而已,无需大惊小怪。
此事就此揭过。
那个言官也没有揪着不放。
这事儿说白了不值一提,但言官风闻奏事,就是要将社会上一些比较大的动静汇报给皇帝。
他汇报了,本职工作完成了。
皇帝也处置了,就没必要穷追猛打。
不过能被言官拿到朝堂上弹劾,也足以说明海盗火了。
退朝之后,陈景恪去了解了一下情况。
发现这本书确实火了,只是火的方式有点出乎他的意料。
在社会的上层,属于黑红。
毕竟海盗确实不受待见,但故事性确实强。
大家属于是一边鄙视,一边偷偷的看。
看完就凑在一起贬低。
在中下层就是真的火了,普通百姓才不管主角是什么人,故事好看就行。
但要说这本书在哪个群体最受欢迎,毫无疑问是沿海地区的百姓以及海商群体。
至于原因,就不多赘述了。
但要说这本书带来最大的影响,不是促进了海盗行业的发展,也不是吸引大批百姓向往大海,而是妈祖的祭祀。
本来妈祖祭祀,只在东南沿海几个港口城市流行。
随着这本书的流传开来,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神灵。
更多沿海城市的百姓,开始自发的信奉妈祖。
尤其是很多海商,本着宁愿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想法,出钱出力修筑妈祖神祠塑造神像。
更是刺激了妈祖信仰的推广。
要说反应最快的,非道教莫属。
龙虎山立即抓住机会,将妈祖请进了龙虎山祭祀,随后东南道教各分支也相继效仿。
妈祖正式成为道门正神,让妈祖祭祀更加规范化。
后来这本随着海商的足迹流传到了海外,南洋各岛屿上也相继出现了妈祖祭祀。
甚至远在万里之外的陌生国度,也有了它的信仰。
还有一点是陈景恪始料未及的,那就是海盗这本,以其独特的剧情构造,影响了后来的发展。
在未来被捧上了极高的位置。
当然,这都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得知海盗火爆,尤其是想要推广的内容都被重视,陈景恪就彻底将这件事情给放下了。
——
没过多久,新的宗藩体系规则率先被制定出来。
里面更细致的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包括军事、外交、商业等方面。
以前大明和藩属国之间,更多的只是名义上的宗藩关系。
藩属国名义上称臣,大明天子承认其国家的地位。
除了礼部制定了一套朝觐标准,就在没有别的制度方面的约束了。
而这套宗藩规则的出台,意味着大明和藩属国的联系更加紧密。
对于这套全新的宗藩法,群臣都给予了支持。
虽然他们不知道帝国计划,却也知道这套新规则的好处。
到了这会儿就算再傻的人都知道,大明要对外扩张,要将皇子封到本土之外的土地上当王。
那么之前旧有的宗藩制度自然就不适用了,出台新法案是很正常的。
而且这套新法案怎么看都对大明有利,实在没有不同意的道理。
唯一受伤害的,可能就是之前的那些异族藩属国了。
但可惜的是,面对大明的强势他们连反对意见都不敢提,就这样全盘接受。
更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朱元璋在鸿胪寺设置了一个外遣官的职务。
该官吏常年驻扎在藩属国,监督各藩属国执行新规的情况。
让各藩属国叫苦不迭,却又不敢拒绝,别提多难受了。
所谓外遣官,其实就是现代各国普遍存在的驻外大使。
陈景恪给朱元璋讲这玩意儿的时候,被狠狠的嘲讽了一番。
什么驻外大使,懂不懂什么叫宗主国?
咱派使节过去,那都是宣布圣旨,监督指导工作,不是为了什么方便沟通交流。
不过,老朱虽然嘴上傲娇,行动上还是很老实的,就在鸿胪寺设置了这么个职务。
——
时间不知不觉就进入了十月,北伐大军正式班师回朝。
朱标率文武百官出城迎接,随后就是献俘仪式。
朱元璋亲自去祭祀苍天,以表功绩。
之后就是盛大的庆功宴……
冯胜可以说是意气风发,灭了高丽他的功绩直追徐达,一时间是真的风光无比。
其次就是蓝玉了。
这次北伐看似劳师动众,实际上没打几个硬仗。
最大的一场硬仗,反而是他率军突袭庆州一战。
所以他自然而然就成了庆功宴上的二号功臣,不知道多少人围在他身边说着恭维的话。
其他立功的将士也都笑的合不拢嘴。
与之相反的,是被邀请来观礼的诸多藩属国使节。
心情无比的沉重。
然而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顺从。
祈求大明君臣看在他们恭顺的份上,能容许他们继续存在。
这些都略过不表,对于陈景恪来说,他更关心的是自家好兄弟徐允恭。
“黑了、胖了……看来在军中的日子过的还不错。”
徐允恭的变化很大,皮肤变得黢黑粗糙,身材却更加的魁梧,还多了一股剽悍之气。
“看来还是军中更锻炼人啊。”
见到好兄弟,徐允恭也非常高兴,滔滔不绝的介绍起辽东的情况:
“那里真是好地方啊,野外到处都是猎物。”
“随便一个水洼,里面都有成群的鱼。”
“野兔子都不怕人的,你看着它,它也看着你。”
“尤其是一种叫傻狍子的……”
“土地也非常肥沃,那黑土用手一捏都能滴出油来。”
“只可惜,冬季太冷又太漫长,不适合居住。”
陈景恪心下也向往不已,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前世经过大开发之后,这种情况基本消失,他也只能在书本上看一看这样的描写。
但要说多喜欢这种环境,那就是自欺欺人了。
真要让他选择,他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开发后的环境。
谁要是说喜欢这种原生态,就先去深山老林里待几天,出来后看还能有几个坚持不改的。
“辽东始终未能得到开发,不是因为气候寒冷,而是因为动乱。”
“等彻底平定草原,辽东也能安定下来了,到时朝廷会着手进行开发。”
徐允恭点点头,没有多关注此事。
他心思全在用兵打仗上面,不想插手内政方面的事情。
给陈景恪说这些,也不过是觉得那里环境独特而已,并不是要讨论如何治理这块地方。
接着他就将话题转到了军事方面。
“纳哈出虽然投降,但他手下很多人并不想投降,只是被裹挟身不由己。”
“很多降将降卒中途逃走,甚至有一支想要劫掠运粮队,差点酿成大祸……”
“虽然后来我们加强了防范,但局势还是非常混乱。”
“朝鲜的情况要好的多……没有册封朝鲜王的时候,也是叛乱不止。”
“后来恢复朝鲜国号册封朝鲜王,局势反而平定了。”
陈景恪说道:“都是为了利益罢了。”
“最开始他们以为大明要在那里建立郡县制,那简直就是在要他们的命,自然会跳出来反抗。”
“后来发现大明恢复了朝鲜国号,依然重用原本的权贵。”
“他们的利益得到保障,自然就不愿意反叛了。”
徐允恭点点头,说道:“使节团的作用也很大,冒着危险去游说高丽的读书人和文官,不少人为此牺牲。”
“后面又帮助新建的朝鲜国梳理政务……”
“我们能顺利撤军,他们居功至伟。”
陈景恪心情沉重了几分,说道:“朝廷不会忘记他们的功劳的,封赏会如数交到他们的家人手上。”
又聊了几句,陈景恪忽然问道:“你见到方孝孺了吗?他现在如何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