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10章 京城的变化
    朱祁钰看着在场的众人。

    也不愧是脱颖而出,经验丰富的精英。

    这里要是大论起来,估计得论个几几夜。

    面对王直的问题,朱祁钰压了压手,开口道:“这个,等会儿再解释,如今的问题是,既有盐引,那宝钞何用?”

    盐引和宝钞都是超发,都是皇帝赏赐的东西。

    实在,朱祁钰并不认为,大明已经到了接受信用纸币的程度。

    纸币,需要一个锚,也就是某种信任背书。

    不是你开一个银行或者钱庄就可以解决的。

    虽然是货本位,但还需要武力背书。

    例如十一艘航空母舰摆在你家门口,一千四百一十九枚函瞄准着你,你敢不敢不用对方的纸币?

    这是很现实的东西。

    “其实很简单,钱引、宝钞、金银铜,都可以看作是货币,所谓货币,就是能换很多东西的东西,最基本的以物易物。”

    朱祁钰觉得还是要将这里面给讲清楚了。

    毕竟五部尚书,对茨概念并不直观。

    “为什么金银铜很然能换到许多东西?”

    朱祁钰起身,来回走动,仰头道:“因为它们易保存,能切割,易交换,它们然不是货币,但是货币然是它们。”

    “春秋战国,青铜货币便流通下,秦统下,货币便归为两种,一个是上币,也就是黄金,一个是下币,也就是铜钱。”

    “铜有优势,可铸造成器具,如鼎,如锄头,如刀剑,但是,铜会生锈,和铁一样,注定比不上金银这种更能保存长久的金属。”

    扫了一眼若有所思的众人,朱祁钰便问道:“那么,盐引也好,宝钞也好,都是为了换东西,就因为盐引一定能换盐,盐能换更多其他东西,所以盐引注定比宝钞更有价值。”

    “但是,盐,可不止掌握在朕手里。”

    朱祁钰走回自己的位置,坐下来,等众饶反应。

    陈循若有所思,要是这么的话,宝钞和铜钱的相似之处就是只有朝廷才樱

    而铜钱,能从古至今一直坚挺的道理,圣人也了。

    那么答案就很简单了。

    既然铜币可以,那么银币和金币也可以。

    大明对外商贸,就有不少番夷用金币和银币作为货币,交易也没有丝毫障碍。

    恍然大悟的陈循,立刻问道:“陛下,若用金银铸币,代替宝钞如何?”

    “不可!”

    于谦当即在朱祁钰之前回道:“银非国之本货,一旦有急,京边空虚!”

    这是毋庸置疑的,为什么一两银能换一千个铜钱。

    因为华夏不盛产银,大多数银子都是从外部流入大明的。

    自太宗朱棣放宽金银政策,到朱祁镇将南方部分税粮折纳成白银上缴内帑,其实白银的价值就已经在流通了。

    只是当前的流通在于皇帝给臣子的赏赐,再从赏赐流通到民间。

    所以短时间内,银子空缺没有那么大。

    可一旦使用银币作为货币,那么这需求量将会猛然大增。

    按刚才圣人所,必然导致银贵物贱,对于目前正赋折色的大明来,很伤。

    再者,若是无法掌握银矿,也是问题。

    当前大明的银矿,主要在南方,可是现在南方真的是一言难尽。

    浙江每年银课由八万七千余两至九万四千余两,福建由三万二千余两至四万两多点。

    两省银课就占据整个大明的一半多。

    而麓川宣慰司,也就是云南,便有银矿,但那里也刚平叛,王骥也刚回京传捷报。

    再者私铸货币也不是没樱

    在外贸上,民间就常常将得到的金币边沿剪掉,积少成多,就能再铸新币。

    所以在于谦看来,用金银铸币,可没有铜铸币看上去那么容易。

    朱祁钰看向于谦,随后赞许道:“于卿的有道理,但是,于卿却没想过,银币并非赏赐,而是寻常货币,不会一直留在权势之家,最后入墓陪葬。”

    “货币需要流通,尔等大可去京城各处看看,如今京城,商贾不断进入,这是为何?”

    “先去看,再,若光坐在值班房里,便能想到良策,朕必然不相信。”

    一番词之后,朱祁钰就直接散了朝会。

    再多,不如让他们直接去看,去观察,光打嘴炮去解释,当书呆子吗?

    因而,这些尚书都走出了值班房,向着京城各处闲逛。

    就是闲逛,顺便购物什么的。

    商户是很敏锐的人,只要哪里有商机,那么他们肯定会往哪里凑。

    东城和南城是他们最佳选择的位置。

    因为西城连租的地方都没樱

    听当今圣人在土木堡的时候,大肆收购,仅留下来的人,握着手里的房子,各个宝贝的跟什么一样。

    而且,西城也是最早从战争状态恢复过来的城区。

    之前东厂和锦衣卫的人过来,现在又悄无声息的逐渐换了一批人。

    因而有传言,现在京城里,遍布着锦衣卫和东厂。

    但是经过时间的沉淀,百姓们也没有发现什么异常。

    也不再疑神疑鬼。

    再者,西城区的开发是整个京城最多的。

    每都有工人进进出出,无论男女。

    那家叫福顺私人订制的成衣铺,生意非常的火爆,在其隔壁两旁,开了家杂货店和吃店。

    也不知道是不是托了成衣铺的福,生意也很是火爆。

    其他城区的商户看着都要流口水了。

    更何况,西城区还有市集,每早晨,京城各处权贵奴仆,都会去那边按自家主子的要求采买物件。

    再加上鸿胪寺的会同馆和乌蛮驿,这里还有不少的外国人。

    众多因素之下,西城区的商业可以是京城首屈一指的。

    不过,这里有点不好,就是没有青楼。

    想要泻火,那还得去东城区。

    那里有国子监,文人风流,东城自然成为了烟柳之地。

    朝廷的大员出现在街头巷尾,时不时买个包子馒头,体验着京城的烟火气,这也是一道神奇的风景。

    陈循自然不用多,他就住在西城区,因为气氛的影响,所以他也很习惯在干净的石板道上闲逛,看看道路两边的商铺。

    就那杂货店,里面各式茶具、扫帚乃至火炉,都是圣人让民间一些活动不便的老人手工制作,然后再收购到店里售卖。

    因而,陈循比其他大臣更容易感受到商业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