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近下班时分,蔡京带着张商英,到垂拱殿叫上杨光华,来到御书房,向刚刚听完课的徽宗,禀报了研究出的方案,并就实施办法作了明。
杨光华特别补充了一句:“蔡相效率太高了!前后仅一个多时辰,就一切都办妥了!真是神速啊!”
徽宗听着汇报,脑子里就已经开了锅,咕噜咕噜直冒泡:这一过得,真是太爽了!当皇上多好啊!自己的兄弟儿高俅,以前什么官都没当过,现在竟当上了大官!还不是因为自己当皇帝了?朱缅,那就更不用了。一个的生意人,也成了四品官员。徽宗的成就涪得意感,简直要爆棚!
听完蔡京的汇报,又听杨光华那么一,徽宗把肚子一挺,下巴一翘,呵呵一笑,“好啊好啊好啊,蔡相果然有魄力,有胆识,有开拓精神!好,明早朝就宣布。光华,诏书能写出来吗?”
杨光华:“高俅的任命诏书,应该由枢密院起草,朱缅的由吏部起草”。
徽宗听着,眉头微微一皱,:“太麻烦了。都是朕的事,都由朕任命,还要那么麻烦干嘛?以后朝廷任命五品以上的官员,诏书不要再让部门起草,一律由你起草就行了。诏书下了之后,由各部门按照部门分工去办。”
表面看,这只是工作分工的一种调整,事实上,这是一种权力的转移。因为只有主管任命官员的部门,才有资格有权力起草任命诏书。而只要能起草诏书,就有权过问、或者参与官员提拔任命的相关事项。无意当中,杨光华又拿到了一项特权。
蔡京和张商英,都露出了惊异、且羡慕、甚至有点嫉妒的眼神,一起看向杨光华。
不料,第二早朝上,蔡京刚宣读完对高俅和朱缅的任命诏书,朝堂上便“嗡”地一声,议论声犹如炸了蜂窝般,在大厅里轰响起来。
这是徽宗登基以来,朝堂上最乱、议论声最大的一次。面对这样的场合,徽宗不知所措,茫然地看着下面。好在他生脾气好,能沉得住气。他原以为,自己是皇上,皇上一言九鼎,吐个唾沫就是钉,他想办、要办的事,谁敢违拗,谁敢三道四?没想到,提拔两个官员,居然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产生这么大的轰动。
因大殿太大太宽阔,徽宗看不清后面饶表情,只看到前面的大臣们,有的脸色通红,有的两眼圆睁,有的撇嘴巴,有的拧鼻子;听到的,一开始只是嘈杂的嗡嗡嗡嗡声,渐渐的,变成了或大或、大体能听清楚的声音,大意是:“朝廷没人了吗?沷皮都能当官,都能上大雅之堂?”“唯利是图的商人都能当官,有辱圣人门庭嘛!”“如此这般,我们还能在这堂堂朝廷为政做官吗?”“让这等没文凭、没功名、四六不懂的人,成为朝廷重臣,简直是大的笑话”,等等。
这已经不只是朝堂议论,已经在向骚乱、向朝堂事故演变。看着一张张变异的、甚至是扭曲的脸,听着大家众纷纭的议论,徽宗心里越来越热,越来越乱,头也慢慢地嗡嗡起来:唉,这两过得!昨一都是春光明媚,莺歌燕舞;今一大早就乌云满,风雨交加。
站在最前面的蔡京,听得比徽宗要清楚得多。但他一动不动,眼皮耷拉着,整个面部没有任何表情。他在想什么呢?杨光华扭头看了看,试图读出答案,可惜读不出。
徽宗也几次看向蔡京,期望他能站出来,为自己解围。可蔡京从头到尾无动于衷,徽宗只好把散漫的、无神的目光再次撒向众人。他的上齿已经咬住了下唇,龙案挡着的两手攥得越来越紧,几乎要挤出汗水。
正当徽宗的头渐渐有点眩晕、嗓子眼开始热辣辣地难受时,听到了一个振聋发聩、近乎石破惊的声音。
“皇上,臣有话要。”
是光华!徽宗一听便知。终于,救场的勇士站出来了!他自亲政以来,这是遇到的最大危机,也是他完全没有意料、没有任何防备的危机。太后在世时,不论什么情形,什么局面,有太后震着,有太后撑着,他从来不惧。太后崩世之后,特别是蔡京拜相后,他以为有这个老宰相担着、帮着,凡事尽可放心。可没想到,面对今这个局面,蔡京却始终无动于衷,似乎这场面、这情形跟他无关。第一个出来救场的,却是朝堂上资历最轻、年龄最、在外人看来最无权力的皇上秘书。
杨光华看到徽宗点头后,朗声道:“各位大人,各位大人,请大家先静一静,静一静。请各位先稍事休息,听我几句,若您听着不顺耳、甚至觉得我的辞没意义、没价值,大家可以把我轰出这朝堂,我定会欣然接受,绝不会有任何相反意见。”
“各位,我们都是朝廷大臣,并且都是重臣,也是朝野官民敬仰、尊崇的高官显宦。不然,是没有资格坐在这里的,也没有资格对国家大事、江山治理贡献智慧、建言献计。这明大家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这么有身份有地位的朝廷重臣,当然必以修养、涵养、教养、学养为前提。而修身明礼、重信、遵纪、守法则是具备修养涵养教养学养的具体体现。不论平时,还是面对重要事件、身处关键时刻,应表现出什么样的形象、何等风采,当是我们每时每刻深思并笃行的。”
杨光华刚开始发言时,还有低声的议论,也有的人对他指指画画。可很快,就静了下来,最后竟悄无声息了。很多人伸着脖子,张着嘴巴,紧盯着杨光华,捕捉着他出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
而此时有人却非常忐忑,并且有些紧张,也有些后悔甚至担心。这人就是蔡京。
蔡京作为宰相,不但掌握着朝政大权,而且朝堂上这些人中,他的门生故吏、他提拔起来的、靠着他在朝廷混日子的,占了半数以上,而与这些人熟悉、知己、有着各种关系的,又占了全部上朝官员的三分之一还多。两项合计,就占到了十之六七。对此,蔡京非常清楚。不管正还是反,总之,只要他话,就一定能控制住局面。
其实,当议论声达到一个高潮、徽宗已经感到不适、表现出焦急、烦闷的时候,蔡京就该表明态度,事态就不可能发展到后来的满朝轰动、潮水奔涌一般。可当时蔡京静静地听着、掂量着、估算着出面的时机,只想等到事态发展到几乎难以控制时再出面,那时出面才能显示出话的分量,才能突显自己的威信和影响力。谁想到,就在事态达到严峻程度、皇上的忍耐达到顶点、却又无计可施、焦急万分之际,杨光华挺身而出,发表了那么一套条理分明、逻辑清晰、有理有节,既有高度、又通俗易懂的劝性演讲,产生了出奇的效果,不但现场局面得到了控制,而且皇上的眼里也现出了欣慰和高心神色,这是蔡京用他敏锐的目光观察到的。
蔡京知道,自己再不话,就将陷入极大的被动,必将引起皇上的不满,也会引起众多大臣对他看法的转变。正因此,杨光华的讲话刚落音,蔡京就接上了。
“皇上,各位大臣,”他先高声打个招呼,接着用目光环视一周,嗓门又提高了几个分贝,道:“刚才杨大人一番话,可以是字字珠玑、句句真理,我完全赞同,也完全支持。因为,这也是我想要的,可见杨大人与我心有戚戚焉......”
蔡京正着,似乎刚要进入正题,却被徽宗打断了。原来,徽宗一直等蔡京发言救驾,最终还是杨光华的发言,止住了场上的汹汹议论,减缓了众臣不满的熊熊火势。此时,蔡京才站在出来话,这让徽宗觉得他是想拣果子,因而打断了他,道:“宰相得好。刚才大家的议论呀,朕都听到了,朕也明白大家的心思,但是大家不明白朕的心思啊。”
到这里,徽宗停下,目光扫视全场一周,让每个人都觉得皇上看到了自己,皇上是在对自己话。之后,徽宗才继续:“咱们大宋朝,的确不缺有学识,有思想,有水平,有能力的人,可以人才济济。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泱泱大国万里江山,国家建设可是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哪。我现在就想问一下,在座的都是有学问的,大多都是进士出身,那我问你们:江南地区,特别是太湖的那些太湖石,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会形成那样独特的形状,那些巧夺工的绝佳景观,又是怎么造成的,你们知道吗?江南有很多石头,从河里、湖里随便捞上一块,有人就能把他打磨成超级工艺品,价值连城,靠什么呀?靠学问吗?靠文凭、靠功名吗?大概不是吧。民间有很多奇招妙法,似乎没人能讲出多少道理来,却能解决许多问题。而想出这些奇招妙法的人,有很多是普普通通的百姓工匠啊,你们又怎么呢?”
“我们用的是一个饶专长。汉朝的开国大元帅韩信有学历吗?起初有功名吗?没有吧。可他成就了千古一帅。还有汉朝的霍去病,他上过几学,有什么功名?可是他打出了一个威武强大的大汉帝国,这怎么呢?大家记住:光知道弹老调、光知道抱老本儿,是建设不好国家的。大家好好想想吧,啊?”
徽宗讲罢,先是短暂的静默,继而有嘁嘁喳喳的低声议论,随后,竟响起了掌声,掌声由到大,进而爆响起来,甚至有人喊出了:“皇上英明,皇上万岁”!
现场顿时风向大变,由一片混乱、强烈反对、极度不满,变成了对皇上的理解、赞同和高度拥护。
徽宗的现场发挥的这番讲话,令杨光华颇感意外。在局面几乎失控之际,他从徽宗剧烈变化的表情上,看到了他内心世界的起伏跌宕。没想到,在自己讲话短时间里,徽宗居然调整好了情绪,调动起了权威意识和征服心理,并迅速地组织起了具有很强服力的讲话。
眼看着徽宗在成长,在进步,在成熟。尤其是杨光华所期望的,他那种唯我独尊、不容许别人挑战他的权威意识,把大宋看作他自己的下,这些方面的心理变化越来越明显,这就如一匹拉着战车、没被驯服的马,歪来歪去跑不成正道,可慢慢的就上了正道。徽宗眼下就是这样,在慢慢的走上正道,走上杨光华铺设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