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洛阳,太尉府宅。
字幕:张春华,河内温县人,粟邑令张汪之女,司马懿发妻,司马师与司马昭生母。另生有一子名司马干,一女南阳公主。
镜头闪回,叙述张春华轶事。
张春华少即有德,智慧见识超于常人。建安六年,司空曹操征召司马懿入朝,司马懿不愿屈服于曹操,便假称风痹之疾拒征。家中仆婢,也被一并瞒过。
有次晾晒书籍忽遇大雨,司马懿从病榻上一跃而起,奔去收书。
家中婢女看到此事,失惊打怪,告知夫人。张春华怕丈夫装病之事泄露,便亲杀婢女灭口,事后从容下灶烧饭,若无其事。司马懿大奇,由此十分相敬。
司马懿宠爱妻柏夫人,张春华因此很难见到夫君。适逢司马懿生病卧床,张春华前去探望。司马懿正与妻亲热,见到老妻不悦,道:老妪休矣,何劳你大驾亲来问疾?
张春华羞惭怨恨,于是绝食自尽,并令三子一女皆不许食。
司马懿惊恐赔礼,张春华这才停止绝食。司马懿怕人笑话,即对知情者道:老妪不值可惜,惟恐饿煞某爱子也。
闪回结束。魏正始八年,张春华病卒,终年五十九岁,葬于洛阳高原陵。
且孔明既死,魏主曹睿料定孙权是个自守之辈,难成大患,于是再无忧虑,便在许昌大兴土木,建盖宫殿;又于洛阳大造宫殿,极尽华丽。
因选下巧匠三万余人,民夫三十余万,不分昼夜而造。民力疲困,怨声不绝。
曹睿又大起土木于芳林园,使公卿负土植树。司徒董寻上表切谏,曹睿览表大怒,欲杀之,但因其素怀忠义,便废为庶人。太子舍人张茂字彦材,亦上表切谏,曹睿命斩之。
又差人星夜至长安,拆取汉武帝所制铜人及承露盘,移置芳林园郑
铜柱重达百万斤,不能运至洛阳。曹睿令将铜柱打碎运来,铸成两个铜人,号为翁仲,列于司马门外;又铸龙凤两个,立在殿前。
又于上林苑中,种奇花异木,蓄养珍禽怪兽,不一而足。少府杨阜上表苦谏,请陛下当以尧、舜、禹、汤、文、武为则,以桀、纣、楚、秦为诫。
曹睿掷表于地:此老生常谈耳,沽名钓誉而已。
愈加侈淫,而不自省;众官纷纷上表谏诤,曹睿亦俱不听。
忽一日,幽州刺史毋丘俭上表:辽东太守公孙渊反叛,自号为燕王,改元绍汉元年,修建宫殿,设立官职,并兴兵入寇边郡。臣自幽州出师北征,渡河不利而还,故此上奏。
镜头闪回,补叙公孙渊之事。
公孙渊文武兼备,性刚好斗。即夺叔父公孙恭之位,又不愿受曹魏控制,便遣使节前往建业,自请向吴帝称臣,以为外应。孙权大喜,因此问计于群臣。
丞相顾雍、辅吴将军张昭劝谏:公孙渊首鼠两端,又向无恩义于辽东之民,举事必败。陛下若受公孙渊之降,则必引火烧身,反致魏兵南向也。
孙权欲引辽东为援,南北夹攻魏国,因此不纳群臣之谏,便遣张弥、许晏携金玉珍宝满船,从建业沿长江口出海,绕行到辽东,赦封公孙渊为燕王,世代承袭。
公孙渊没想到孙权会如此看重自己,便欲接受其爵,遥尊孙权为主。
部下大将卑衍急谏:主公莫若自封燕王,何必受吴主赦封?即受其爵,魏主必遣大将来伐,东吴远在万里之外,安能发兵救我?枉自引火烧身,落个叛逆恶名。如不能自立为王,则毋宁尊奉近魏,而绝远吴也。
公孙渊志大才疏,认为有理,左思右想,终于决定降魏;却又垂涎吴主珍宝,于是设宴诱杀吴使张弥、许晏,后命计吏为使,将首级献给魏明帝,私吞珠宝而不上报。
魏明帝大喜,遂遣傅容、聂夔为使,率团至辽东封敕,命公孙渊筑台南郊。
计吏回到辽东,密报公孙渊:使团中有左骏伯者,力大无穷,善使一百二十斤浑铁椎。魏主必是借敕封为名,派使团来刺杀主公也。
公孙渊闻而大惧,先命卑衍率甲士包围馆驿,然后才亲自进到馆驿,拜见使者。
一行人马来至南郊高台,魏钦差使者当众宣读敕旨:奉承运,大魏皇帝诏命,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仍任辽东太守,统领辽东诸郡。
公孙渊见魏主所封并非自己所求燕王,不由大怒。回至都城襄平,设宴款待使,借题发挥,对本国陪宴之宾口出恶言,其实指桑骂槐。
傅容、聂夔辞归洛阳,向子奏报:公孙渊对乐浪公之封极为不满,出口不逊。
明帝大怒,便调毋丘俭为幽州刺史,携子诏书及符节印章,征召公孙渊入洛阳面君。公孙渊闻讯大骇,立刻发全国之兵,在辽隧阻拦毋丘俭入境,并与之激战。
毋丘俭见形势对己不利,便急退兵,表奏明帝。
公孙渊于是便依卑衍所谏,自立为燕王,改元绍汉,并设置百官,遣使持符节,授予鲜卑单于印绶,给边疆诸戎狄部族首领加封晋爵,引诱鲜卑人侵扰北方。
副将贾范、参军伦直谏:主公休要背叛曹魏,到时后悔不及。
公孙渊怒而不听,皆命斩之。令大将军卑衍为元帅,杨祚为先锋,起辽兵十五万,直杀奔中原而来。起兵之时,又再遣使至建业,称臣于吴求援。
孙权因前番杀使拒封之事,此时焉肯出兵相助?驱回辽使,袖手旁观。
闪回结束,毋丘俭表奏入京。
曹睿览罢,乃召司马懿入朝计议:卿若带兵前往辽东平叛,总需多少兵马?
司马懿:臣引部下马步官军四万,足可破贼。
曹睿道:兵少路远,恐难收复。
司马懿:兵不在多,在能设奇用智耳。臣托陛下洪福,必擒公孙渊以献。
曹睿问:此去往复几时?
司马懿:四千里之地,往百日,攻百日,还百日,休息六十日,大约一年足矣。
明帝又问:倘吴、蜀两国入寇,如之奈何?
司马懿道:前番蜀将马岱出汉中来袭,已被臣杀败,一年内无力北进;至于东吴,有老将满伯宁在,陛下何忧?
曹睿沉吟:今陈登、曹仁、张辽、臧霸、文聘数人皆已亡故,孙权岂惧满宠?
司马懿道:满宠之才,极长于孤军奋战,陛下岂忘之耶?
镜头闪回,满宠拒吴。
魏太和二年,蜀相孔明初伐中原之时,满宠出任豫州刺史。次年春,东吴降者报,东吴进入战备,孙权扬言要到江北狩猎,牧马南阳。
满宠闻之,料定孙权定会袭击酉阳,于是也加紧战备。孙权见魏国有备,知道必是消息泄露,满宠已猜透己谋,只得退还。
是年秋,魏主派曹休从庐江南到合肥,使满宠兵向夏口。满宠上疏:大将军曹休虽聪明果敢,但背湖临江,进易退难,兵家所忌也!若入无强口,则须防吴兵前后夹击。
奏疏尚未送到洛阳,曹休已深入无强口,被吴将阻住夹石去路,因此大败而还,继而羞愤辞世。明帝于是诏命满宠以前将军职,代理都督扬州诸军事。
太和四年,满宠为征东将军,接任曹休前职。
孙权发兵十万,声称要取合肥。满宠召集兖、豫二州兵力,云集合肥,孙权退还。曹睿诏命满宠撤兵,满宠认为敌兵不战而退,定然有计,奏请不要撤军。
数日后,孙权果然引兵复来,因见合肥守备森严,只得无功而返。
太和五年,东吴将领孙布派冉扬州求降,请杨州刺史王凌派兵前来迎接。王凌将孙布书信呈报满宠,请求派兵。
满宠认为有诈,以王凌口气复信给孙布:公迷途知返,弃暗投明,殊可赞佩。今请我派兵迎公来降,某谓兵少不能保卫,兵多则易泄密。待某设计以全公志,公其候之。
正在此时,魏主圣旨传来,召满宠入朝。
满宠临行,命令留府长史:王凌立功心切,必要前去迎降。孙布之降,与前番周鲂诈降如出一辙,迎之则必中其计。我走之后,若王凌请兵,切勿给派。
长史应诺。满宠走后次日,王凌果然前来请兵,长史不与。
王陵恨怒,派遣督将率步骑七百人往迎。孙布待魏兵前来,果在夜里发动突然袭击。魏兵七百人死伤大半,督将奋力杀出重围,只带二百兵逃回扬州。
魏明帝征召满宠返京,本因王凌同党上奏,诋毁满宠年老力衰,言行荒谬。满宠到京,将对孙布诈降之疑分剖奏之。明帝便知扬州官吏妄奏,即令满宠立刻返回,以备东吴来犯;并命撤换王陵,以示信任之意。满宠乃复还杨州,布防长江下游一线。
太和六年,东吴上大将军陆逊移兵庐江。扬州诸将皆谓应赶快救援,纷纷请战。
满宠却道:庐江虽,但兵精将猛,定能坚守。敌军弃船深入二百里,后方空虚,今正宜诱其深入,乘机败之。且任其继续推进,后方使逃之不及。
于是不救庐江,反率军开往杨宜口。
陆逊闻报满宠顿兵于此,知道再无胜望,即当夜退军而还。当时为响应孔明北伐,吴主孙权每年都有进攻之计,但每次皆被满宠设计退之,并不能北越江淮半步。
青龙元年,蜀相孔明五伐中原。满宠上疏子:蜀兵再出汉中,东吴必攻合肥。合肥城南面江湖、北接寿春,吴兵若围攻合肥,得以依恃水势。我兵若来救援,必先攻破其主力,然后始能解围,无必胜把握也。今当移城内之兵向西三十里,则可依据地势奇险固守,此引敌出洞,而断其退路上计也。
魏明帝问于群臣,护军将军蒋济则不以为然道:如此是示弱于敌也。且自坏城池,我不攻自破矣!若果如此,则敌兵必尽得淮南之地。
满宠便又上表,坚持己见:兵者,诡道也。示敌以弱,使其骄傲,正所谓形实不必相符之理也。我今趁敌兵未至,移兵城外,内布精兵,诱敌远离水路,以避其长;而我相机而动,则外能御敌,内亦无患焉。
曹睿再问群臣,尚书赵咨进言:满宠所言,实属上策。
于是明帝下诏,依照满宠之计,由合肥向西三十里修建新城。
是年孙权率兵欲围新城,因见离水路太远,于是在江上停留二十之久,不敢下船。
满宠召集诸将道:我若移兵城外,孙权定会向其部下夸下海口,前来上岸展示实力,以邀威名。我可如此如此,必能大破吴兵。
于是令在合肥城隐蔽处埋伏步骑六千,等待吴军自投罗网。孙权果然上岸耀武扬威,遭到满宠伏兵突袭,被杀死数百将士,落水而死者不计其数,铩羽而归。
魏青龙二年六月,孙权率兵再围新城。满宠欲亲自率军而出,援救新城守将张颖。
殄夷将军田豫谏道:新城自守有余,孙权佯作围城,实是张网以待将军来援。将军若以合肥之兵前往援之,反恐为孙权所吞。
满宠纳谏,遣使飞驰洛阳,奏请召休假中护军兵将三万人回防新城,从后夹击孙权。
曹睿览奏,问计于群臣。散骑常侍刘邵奏道:满宠之计是也,但不必动用中护军。宜派步兵五千、精骑三千出发,将队伍排列疏散,多加旗鼓,佯作数万大军之状。孙权若知我大军到来,必定自走,则吴兵不战而破。
蒋济应声附和,亦称此乃上计。曹睿遂纳刘邵之谏,亲率水师东行,虚张声势。
满宠便募集壮士,折松枝为炬,灌上麻油顺风放火,烧毁吴军攻城器具,射杀孙权之侄孙泰。时值吴营士卒多有病患,又闻曹魏大军将至,孙权于是撤退。
由是自曹休、曹真、张辽等人死后,满宠便为魏国中流邸柱,防御东吴第一大将。
闪回结束。明帝遂纳司马懿之谏,命满宠全权防御东吴。
镜头转换,司马懿辞朝出京,兵发辽东。
遂令胡遵为先锋,引前部兵先到辽东下寨。哨马飞报公孙渊,公孙渊便令卑衍、杨祚分八万兵屯于辽隧,围堑二十余里,环绕鹿角,严阵以待。
司马懿接到胡遵还报,向众将笑道:贼不与我交战,是效某当年对付孔明之法,欲老我兵,使我粮尽退兵之时自背后追杀。彼既以八万之众守在此处,我料贼巢必然空虚。不若弃却此处,径奔襄平;贼必往救,我却于中途击之,必获全功。
于是不去辽隧,勒兵从路向襄平进发。
辽东军营,卑衍与杨祚正在大帐之中,探马忽报:魏兵往南,直袭我襄平去了。
卑衍大惊:襄平军少,若是老营有失,我等把守此处无益。
遂拔寨随后而起,急忙来救襄平。紧走一日,见色已晚,前面并不见魏兵踪影。眼见左右都是密林,卑衍心中生疑,命前军止住,欲使细作前去哨探。
命令尚未发出,忽听一声炮响,震动地,左有夏侯霸、右有夏侯威,一齐杀出。
辽兵大败,卑、杨二人夺路而走,奔至首山。正逢公孙渊兵到,于是合兵一处,奔入襄平城去,闭门坚守不出。魏兵乘胜上前,四面围合。
时值秋雨连绵,一月不止,平地水深三尺,魏兵皆在水中,行坐不安。
左都督裴景、右都督仇连见此,皆至中军大帐,请求移营高处。司马懿不从,却令南寨人马暂退二十里,纵放城内军民出城樵采柴薪,牧放牛马。
大司马陈群不解,入帐问道:兵贵神速。太尉前攻上庸,八日赶一千二百里,生擒孟达而成大功;今带甲四万,数千里而来,使众军久居泥泞之中,又纵贼众樵牧,是何主意?
司马懿笑道:公随武皇帝从征多年,不知兵法耶?当年孟达军少,而粮食能支持一年,我军是孟达四倍,粮食却不足一月,能不速战速决?今敌众粮少,而我兵少粮多,相持何妨?且遇大雨,欲战不能。今敌军粮草将尽,我围而不合,令其自逃,可击其后也。兵者诡道,善因事变。其凭借人多,又据辽河之险,故不肯就擒。此时当稳住对方,以待时变也。
陈群闻听此番高论,深为拜服,再不多言。
辽东战报送至洛阳,众臣闻雨大敌强,皆请召还司马懿,以免为敌所破,则损国威。
魏明帝不以为然,道:司马懿屡拒诸葛孔明,最擅临危制变,生擒公孙渊指日可待。公等何必居数千里外之庙堂,干涉大将临敌用兵哉!
于是不听群臣之奏,静听辽东捷报。
数日之后,雨止晴。司马懿升帐下令:今日众军曝晒衣甲,来日并力攻城。
众将得令,晒衣晾甲,次日引兵四面围合,日夜攻打不息,箭如急雨。襄平城中粮尽,人民易子而食,士兵相杀互吃,死者不计其数。部将怨恨,各无守心。
公孙渊甚是惊忧,慌令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侍中卫演,来到魏营请降。三人跪于帐下哀告:愿太尉休战止兵,我主愿先送世子公孙修到营为质,然后君臣自缚来降。
司马懿冷笑道:凡为将者,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不能走当降,不能降当死耳!何必送子为质当?来人,斩了王建、柳甫,命卫演将其二人首级持回。
卫演得了性命,抱头鼠窜,归入城中见公孙渊,司马懿撕书杀使,不准投降。
公孙渊详思司马懿之语,道:不能守当走?今彼不围南门,示我当出此门走也。
于是自解自话,即与儿子公孙修精选一千人马,当夜二更开了南门,悄悄弃城逃走。抬头仰观夜空,忽见一颗流星长约十丈,从首山东北而下,直坠入襄平城东南。
公孙渊认为是流星为自己父子指路,于是便向东南奔校
驰行不到十里,忽听山上一声炮响,司马懿领兵而出,左有司马师,右有司马昭。惊魂未定,又一声炮响,夏侯霸、夏侯威,张虎、乐綝四面齐至,围得铁桶相似。
公孙渊父子见已进入重围,只得下马纳降,司马懿更不客气,传令斩之。于是恰在流星坠落之地,杀死公孙渊父子。
卑衍、杨祚闻知主公已死,即献辽隧城及襄平城以降,司马懿引军进襄平。
入城之后,司马懿令胡遵将公孙渊宗族尽行搜捕,遂屠杀十五岁以上男子七千多人,收集尸体,筑造京观。而后又令将公孙渊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斩首,杀死将军毕盛等二千多人,收编百姓四万户。卑衍虽降,亦不饶恕,下令推出斩之。
于是传首洛阳,向明帝报功。又传檄之间,辽东、带方、乐浪、玄萑地相继平定。
司马懿既杀反叛之臣,遂释放被公孙渊所囚原辽东太守公孙恭,又为被公孙渊杀害之纶直、贾范等人修建坟墓,表彰其后代。
又下安民令曰:古伐其国,仅杀首恶及附恶之众而已。其余凡被公孙渊所连累者,全部宽恕。中原人愿意返回故乡者,各随己愿。
当时军中士兵衣单寒冷,请求开启襄平仓库,发短袄以御寒,司马懿以为官物不能私用,严令不许。于是上奏朝廷,免除六十岁以上士卒兵役,送返回乡。
魏明帝闻奏大喜,即派使者到蓟北犒劳部队,增司马懿食邑昆阳县,使其率本部兵往镇关中,以防蜀军入黑色,朝廷之军则由大司马陈群带回洛阳。
至此,曹魏一朝数十年来辽东割据问题,终于得到彻底解决。
司马懿胜利班师,计算时日,自出兵至回兵中原,正在原定一年期限之内。
镜头转换,铁甲铮铮,人马在途。司马懿率军往镇关郑
但刚到白屋,又有子诏书到:间侧息望到,到便直排阁入,视吾面。
三日之间,诏书五至。司马懿见如此紧急语气,不由大惊失色。于是舍了部从,自乘追锋车昼夜兼行,从白屋到京城,四百多里,一夜而至。
回到洛阳,司马懿不及还家,径入嘉福殿内,来至御床旁边。因见子病笃,正处昏迷不醒,不由满眼流泪,便问侍臣:子正值壮年,为何病重至此?
镜头闪回,侍臣详子致病原由。
明帝大兴土木,耽于淫乐,又纵欲无度,且常念及屈杀毛皇后,由此内心不安,便在许昌宫中得病,渐渐沉重。即命侍中光禄大夫刘放、孙资,使二人分掌枢密院一切事务;又召文帝曹丕之子燕王曹宇为大将军,辅佐太子曹芳摄政。
曹宇为人恭俭温和,未肯当此大任,坚辞不受。
曹睿即召刘放、孙资问道:宗族之内,何人可任为摄政大臣,兼掌全国兵权?
刘放、孙资猜测子本意,是想以燕王曹宇、夏侯献、曹爽、曹肇等宗室大臣辅政。但夏侯献、曹肇对自己二人长期专权心怀愤恨,岂敢使其掌权?因见当时只有曹爽在旁,知其无能,必能为自己所控,遂异口同声答道:曹爽可也!
曹睿从之,遂诏命曹爽为大将军,总摄朝政。
曹爽一听,汗流满面,不知所措。刘放踩他一脚,以目示意,曹爽赶忙跪地谢恩。
刘放、孙资又奏:当召太尉司马懿回京,与曹爽共同辅政。
曹睿口中虽从,但思曹爽软弱,司马懿阴狠,不放心以大权授之,诏令再议。
孙资、刘放力主维持原议,奏请立刻下诏。
曹睿见二人渐渐逼迫,于是推辞:朕疲乏极矣,不能写字。
刘放却拿出早已撰好诏书,抓住明帝之手,勉强签字于上,再盖上传国玉玺,出宫当众公布:罢免曹宇、夏侯献、曹肇等人在朝中官职,令还封国,不得在宫中停留。
燕王等人见事已至此,皆涕泣跪拜,辞帝而去。
闪回结束。司马懿听罢侍臣转述,明帝曹睿正好醒来,遂将太尉唤至榻前,流泪言道:卿谓来去一年,今果不负前言。若再来的晚些,朕恐不得见卿;今日得见,死无恨矣。
司马懿顿首:陛下圣体违和,善加调理,自然痊愈。今睹龙颜,乃臣之幸也。
曹睿命宣太子曹芳,大将军曹爽,侍中刘放、孙资等,皆至御榻之前。亲执司马懿之手嘱道:昔刘玄德在白帝城病危,以幼子刘禅托孤于诸葛,孔明因此竭尽忠诚,至死方休。彼偏邦尚然如此,况我上邦大国乎?朕幼子曹芳,年才八岁,不堪掌理社稷。幸太尉及宗兄元勋旧臣竭力相辅,无负朕心!
又唤曹芳上前,令拜诸位顾命大臣。曹芳听命拜罢,惟抱住司马懿颈项不放。
曹睿嘱道:太尉勿忘幼子今日相恋之情!
言讫泪下,须臾驾崩。在位十三年,寿三十六岁。
字幕:魏景初三年,春正月下旬某日,魏明帝驾崩于洛阳城许昌宫。托孤重臣司马懿与曹爽二人承奉遗诏,扶太子曹芳即皇帝大位。
画外音:曹芳字兰卿,作为明帝养子自在宫中成长,出生来历一概不详。因魏明帝亲生儿子全部夭折,故封曹芳为齐王,与秦王曹询俱收为己子,养在宫郑据《魏氏春秋》记载,曹芳则可能是任城王曹楷之子,任王曹彰之孙也。
曹芳即位,年仅八岁,史称废厉帝。
当年七月,曹芳亲临朝政,谥先帝曹睿为明帝,葬于高平陵;尊郭皇后为皇太后;改次年为正始元年。因皇帝年幼,太后既依明帝遗嘱,请司马懿与曹爽共同辅政。
曹爽字昭伯,承先父大将军曹真威名,又因明帝宠爱,浮华之士纷往投效,门下食客五百人。内有五人,皆以浮华相尚,最为有名。
字幕:何晏,字平叔,故汉大将军何进之孙;邓飏,字玄茂,故汉大将军邓禹之后;李胜,字公昭;丁谧,字彦靖;毕轨,字昭先。
又有大司农桓范,字元则,颇有智谋,人称智囊。此六人皆得曹爽信任。
曹爽欲排挤司马懿,以便专权;于是向子进言,奏请改任司马懿为大司马。
众臣皆谓:本朝大司马大多死在任上,不吉。
曹芳于是下诏:任命司马懿为太傅,效汉丞相萧何故事,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以世子司马师为散骑常侍,子弟三人为列侯,四人为骑都尉。
司马懿早知曹爽之意,遂拒绝就职,亦不让子弟入朝,只闭门索居,无事足不出户。
曹爽见司马氏父子致仕,遂入奏魏主,请加曹氏宗亲兵权,以卫国家社稷。
曹芳只得依照曹爽所列名单,诏命: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曹彦为散骑常侍,皆可自由出入禁宫。何晏、邓飏、丁谧为尚书,毕轨为司隶校尉,李胜为河南尹。
自此兵权皆归于曹爽,门下宾客日盛。
吴帝孙权时在建业,闻魏明帝之丧,新帝年幼,司马懿又失兵权,不由大喜。
以为难得良机,于是分兵四路攻魏:全琮率军数万以为主力,北出淮南;诸葛恪攻六安,朱然攻樊城,大将军诸葛瑾攻柤中,以为呼应。
正始二年夏五月,荆州哨马飞报魏都洛阳:东吴大举来犯,全琮入侵芍陂,朱然、孙伦围攻樊城,诸葛瑾、步骘侵掠柤郑江淮大震,南阳不安!
魏国闻报,举朝大哗。朝臣认为敌兵远来攻坚不易,待其自破便可。司马懿以为不然,请命统军增援,魏帝曹芳允之。
司马懿于是引兵南下,到至樊城。因先派轻骑挑战,朱然便不敢动。司马懿于是检选精锐,招募勇士,摆出决战架势。
吴军惊惧,连夜撤退,在三州口为魏军追及,被歼万余,船舰物资损失甚多。
进攻六安、柤中吴军闻之大惧,亦皆无功而还。
魏军大胜回师,连去带回,只用不足两月时间。曹芳大赏出征将士,诏增司马懿前后共四县,食邑万户,子弟十一人皆为列侯。追谥司马懿之父司马防为舞阳成侯。
司马懿功勋德望日渐盛大,然而却更加谦恭。
正始三年春,吴主孙权派诸葛恪屯驻宛城,依据坚城广积粮谷,魏主闻报,以为大患。
司马懿上表奏道:吴军擅长水战,而非陆战。臣请可于秋季湖水低浅,船不能行时攻之。若东吴来援诸葛恪,则必弃船就陆,我于陆战破敌,则极易也。
魏主曹芳允奏,诏令即校正始四年九月,司马懿于是再掌军权,率军出征。
魏军到达舒城,诸葛恪大惧,焚烧积聚,弃城而走。司马懿不战而胜,巡视淮北屯田之地,提拔农家子弟邓艾于此主持屯田,并于农闲时训练屯田卒众,以当吴兵。
大将军曹爽见司马懿屡立大功,愈见重用,大为不喜。自己欲立威名,便奏请伐蜀。
司马懿见此力谏,曹爽固执不听。魏帝曹芳无奈,只得从之。
正始五年春,曹爽发兵河西。结果未至阳平关,便为蜀国镇北大将军王平所败。魏军被阻于兴势,后方军粮又供应不上,牛马骡驴大量死亡,进退不得。蜀国涪城及汉中援军相继到达,魏军势危。曹爽被迫退还,途中又遭蜀军三路截击,大败而归。(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