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0516章:河湟用工荒,国库吃紧!苏良的筹钱之法
    辽主不豫,太子当政。

    此事,就像一块大石头砸进一口深井中,并没有想象中的水花出现。

    耶律洪基动作迅速。

    很快就平稳地完成了权力交接。

    辽国百官,但凡有与耶律洪基不一心者,不是被袭杀,就是被软禁,下场甚是悲惨。

    北边的女真人虽然彪悍,但目前还并未给辽国造成实质的伤害。

    辽国虽然百姓过得贫苦,但其军队依然强大。

    大宋与辽国保持着表面的和平,也向辽国立储送去了贺信。

    而此刻。

    西夏二十二州,已有十六州被攻占。

    大量西夏贵族纷纷朝着西域和辽国逃窜。

    西边的黑汗和回鹘曾受西夏欺凌,此时也在自家境内驱赶西夏人。

    曾经不可一世的西夏人如同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

    六月二十日,午后。

    苏良正在台院内忙碌,一名吏员快步走了过来。

    “中丞,官家召你立即前往变法司。”

    苏良点了点头,面带疑惑。

    自去年年初开始,苏良等变法司主要成员已经很少去变法司衙门了。

    因为全宋变法的各项条令已定,变法司衙门内又有官员处理日常事务。

    他们只需要看一看每月的月报便可以了。

    而今,官家召其去变法司,显然是因全宋变法之事。

    ……

    约一刻钟后。

    富弼、王尧臣、曾公亮、梁适、苏良、王安石等都集聚在变法司衙门的议事厅内。

    稍倾。

    一名内侍递过来一份文书,让众人轮流传阅起来。

    不多时。

    文书传到了苏良的手中。

    此文书来自当下正在河湟地区维稳变法的司马光。

    司马光称:再有月余,河湟区域的棉花即将迎来收割之期,需要大量采棉工和织棉工。

    当地的棉商出价一人每日两百文,且管吃管住,却招不到人。

    河湟地广人稀,有的是以部落集体生活生存。

    根本不愿做这类事情,并且他们也不擅此类手艺。

    司马光无奈之下,只得向秦州、渭州的主官求救,希望那里的百姓能到河湟务工。

    他本以为,高薪之下,来者必然络绎不绝。

    哪曾想连或缺人数的一成都没有招到。

    主要原因是——

    河湟区域之外的宋民对河湟区域的印象非常差,认为那里蕃人、羌人较多,秩序混乱,有很多抢掠者,而又话语不通,很容易丢命。

    外加因全宋变法,当下的百姓大多都能维持温饱,而这种招工又多面向女人,导致百姓们的兴趣并不大。

    而后,司马光还列出了河湟之民存在的诸多问题。

    不愿被教化。

    不喜使用新式工具。

    不喜读书认字。

    不愿做除了种植养殖外的其他事情。

    排斥商人以及所有的外人。

    生活节奏甚慢。

    慵懒无知,明明很穷却仍排外,也不愿学习。

    ……

    最后,司马光也给出了自己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建议。

    他称当下河湟的百姓缺口有上百万人。

    若想尽快保障河湟的顺利经营,要么派遣大量士兵常驻,进行开荒修路,完善基础措施;要么强制令百万名百姓搬迁,移居河湟。

    这两个理由都有明显的缺陷。

    前者过于耗钱;后者对百姓不公平,易引起民乱。

    待众人看罢此文书,赵祯从后面走了出来。

    “众卿,当下,河湟亦然是我大宋之土,河湟之民亦是我大宋之民,我们不能让那里太落后了,那里也需要变法。”

    “你们以为该如何解决河湟百姓不足以及君实所提出的各种问题?”

    顿时,苏良等人都认真思考了起来。

    ……

    稍倾。

    富弼率先开口道:“百姓不愿去河湟,乃是因河湟苦寒,缺乏秩序。臣建议可先派遣大量士兵前往,以兵开荒修路,待将基础措施整修完毕,自然有百姓会前往河湟居住。”

    一旁,曾公亮摇了摇头。

    “富相,此举不能治根且耗费太大。”

    “若想改造好河湟之地,少则五年,多则十年,令士兵们常驻在此种地方,他们的家眷如何安置?他们若离开,恐怕河湟还是会乱,士兵可开荒修路,但民生发展只能靠百姓,臣建议选取一些贫瘠地方的百姓,强制集体搬迁,比如河东,比如蔡州、寿州、光州之地的百姓。”

    苏良对面的梁适道:“此举也不妥!百姓向来都是安土重迁,让他们搬迁,换一个新的地方,甚至是更换民俗,他们恐怕不愿,且定然会有百姓偷偷回来,易引发民乱。”

    ……

    就在众人讨论激烈之时。

    王安石突然提高了声音,说道:“下官觉得,只要许以百姓重利便可行。河湟有大量的土地资源,商贸也未兴起,朝廷先免三年税,然后分地、分钱,当他们在河湟坚持五年后比当下还要赚钱,定然会有一大批人愿意前往河湟。”

    这时,曾公亮反问道:“若是五年后,他们全都回来呢?”

    王安石胸膛一挺。

    “若五年之后,河湟还需要朝廷出钱留人,那就是咱们的过错了。”

    “五年之后,河湟必然能变一番模样,那里的百姓不但生活富裕,而且能活得幸福自由。税少,地多,补助多,他们定然不会再回来。”

    “五年足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只要舍得出钱,在河湟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全家团聚,多数人定然不愿归来,此可作为朝廷对前往河湟的第一批百姓的激励。”

    “此外,河湟区域的民生发展必须要有汉人去参与,靠那些蕃人、羌人将商贸、集市、学校搞起来,根本不可能。”

    ……

    王安石说完后,苏良点了点头,站了出来。

    “官家,我觉得介甫的主意可行,百姓大多也是趋利而行,只要我们给予足够的惠民好政策,必然能解决这个问题。”

    “此外,待我们占领了西夏,日后灭掉了辽国,也都可如此做,许重利,让咱们的汉民融合进去,遍布四方,如此才能让商贸、工业、农耕、学校等都充满活力,让这些地方彻底汉化,永久变成我们的土地……”

    赵祯看向不远处的富弼和曾公亮。

    二人也都点了点头。

    发展河湟,用兵不如用民,而强制用民,不如许以重利用民。

    “朕觉得,此主意可行。”

    这时候,三司使王尧臣皱着眉头,开了口。

    “官家,此主意倒是不错,但是……但是恐怕国库余钱不足啊!”

    “疏通河湟商贸,本就花钱,攻打西夏的军费,更是数额巨大,此外,国库中还有一笔为收复燕云而准备的钱粮,是不能动的。要给上百万百姓许以重利,国库实在难以支撑!”

    “此外,一旦灭掉西夏,要恢复那里的农事商贸,还要对将士进行奖励,还要安置那里的百姓,这些都是需要砸钱的,若如景明所言,灭掉辽国后,也以此法促进汉人流通,国库实在吃不消啊!”王尧臣据实说道。

    王尧臣这番话,一下子剿灭了所有人心头刚刚涌出的一团火。

    好不容易想出一個不错的主意,却无法做。

    不由得让人绝望。

    当下,大宋的步子迈的有点大。

    虽然国库收入越来越多,但也禁不住这样花钱。

    至于灭辽的那笔军费,是绝对不可能在当下使用的。

    王尧臣见赵祯与众官员都低下了脑袋,道:“要不,我们再打一打铜钱或度牒的主意,或者增加一下税收?”

    赵祯无奈一笑,摇了摇头。

    往昔,朝廷赚快钱的最好方式,一个是增印货币或空头度牒,一个是增加税收。

    “这些举动都过于害民,盛世之下,怎能如何坑百姓!”赵祯当即就让王尧臣断了这个想法,他不会再使用这种短视有害的策略。

    随即。

    众人又开始讨论起来,思索有没有顶替“汉民入河湟”或大赚一笔钱”的主意。

    可惜,讨论了一个时辰,一无所有。

    最后,赵祯命众人都好好想一想,打算明日午后再议论一番。

    这一刻。

    苏良心中突然涌出了一个想法,不过还未成型,便没有开口。

    ……

    入夜。

    一座小酒馆的二楼包间内。

    苏良与曹国舅曹佾相对而坐,桌上有小菜四道,美酒两壶。

    随即。

    苏良将今日探讨此事告知了曹佾,此非机密,完全可说。

    并且苏良是要曹佾给自己拿主意,故而便将所有情况都告知了他。

    “朝廷缺钱了?”曹佾有些意外。

    数年来,朝廷仅仅从他手里拿到的商税,都是一个无法言说的量。

    苏良笑着道:“挣钱多,但花钱更多啊!这两年与西夏打仗,外加平复河湟,国库内的钱确实不够。”

    “我想到了一个补充国库的主意,你看行不行?”

    “我欲让朝廷借百姓的钱,并将其命名为国债。”

    “准确来讲,是借富民不用之钱,不强制,不以官权压人,可分三年期、五年期、十年期。利息更可按照市场上来行,外加对借朝廷钱的人提供一些独特待遇,比如减免商税,你觉得如何?富商们愿意借吗?”

    论对汴京城富商心思的了解,曹佾绝对是头一份。

    曹佾想了想。

    “我肯定同意,汴京的大部分商人应该也会同意,但江南的商人恐怕很难说。”

    江南商人。

    即苏州、杭州、明州、台州那片区域的商人,其中心在杭州。

    这些江南商人,乃是大宋朝最擅于做生意的一批人。

    这些年,因得全宋变法之惠,都赚得盆满钵满,甚是有钱。

    曹佾可胜于其中的一人两人,但所有江南富商加起来,曹佾还是比不过。

    江南商人素来不喜与朝廷打交道,还非常团结。

    苏良微微点头。

    “确实。但这次朝廷借钱,必须要有他们的参与,不然此策就是失败的。”

    朝廷对这些没有触犯大宋律法的商人,向来都采取怀柔政策。

    此番若借钱,自然是依照市场规矩,而不是依靠朝廷的权力强形施压。

    不然,将会对大宋的商贸环境造成巨大伤害。

    苏良想了想,道:“若江南商人兴致不高,我觉得我可以试试与他们聊一聊,待明日先向官家汇报,而后再看情况吧!”

    曹国舅曹佾点了点头。

    ……

    翌日,午后。

    赵祯与苏良等官员再次聚在了变法司衙门的议事厅内。

    在众人无策之时,苏良道出了自己的想法。

    “官家,臣以为介甫昨日的‘许重利于汉民,令其搬迁’实乃良策,也是日后与西夏百姓融合,辽国百姓融合的最好方式。至于国库金钱不足,臣建议,向民间借贷!”

    “什么?向民间借贷?”赵祯一脸不解。

    “我将此举称为发放国债。在三司计算出金钱的缺口后,可向民间富商借贷,许以利息,五年,十年,十五年不等,按期归还,并对购买朝廷国债的百姓许以部分商贸特权,免除部分商税。”

    “五年左右,我们便能发展起河湟,到那时,税收、商贸多赚之钱,足够我们将这些本息还掉,且还有结余,具体还要三司先计算一下。”

    “此举,是先用百姓之钱办朝廷之事,给予利息,利国利民亦利商人,并且日后在国库遭遇不足时,亦可使用此法,我们仰仗的是官家的信誉,是大宋江山的稳固程度。”

    “臣虽不知民间的富商们到底会有多少人配合,但觉得此策可以试一试,一旦国库钱粮充足,解决了河湟的问题,西夏战后的问题,我们与辽国开战也能更有气势,且更具优势!”

    ……

    苏良说完后,赵祯等人都有些懵。

    但很快就理解了。

    曾经在多个朝代,也有朝廷向民间富商借贷之事,但多为强迫,富商们不交便殒命。

    但苏良欲将此举当成一次商业活动、一笔可协商的买卖。

    当下,朝廷的名声在民间还是很硬的。

    王安石最喜的就是这类奇策。

    他兴奋地说道:“此策甚好,此策甚好,完全是诸方皆赢,可以一试,可以一试啊!”

    “如若官家与诸位相公能接受,臣愿意主导此事,为朝廷筹钱!”苏良站起身,重重拱手。

    赵祯看向富弼、曾公亮、梁适、王尧臣四位老臣。

    四人都点头后,赵祯缓缓道:“可以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