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97章 几千亿的布局
    严辉这一通发言,其实把大家想说的基本都说了。

    而且如果单论问题本质,不考虑可行性的情况下,确实也挑不出什么毛病。

    康驰见大家都没说话,便点头道:“其实我的想法和严博士差不多,只不过我觉得倒也没必要特意去压续航。”

    “就像汽车的油箱大小一样,虽然到了一定的程度,用户基本就不怎么关心了,但如果真搞个三百公里的续航,隔三差五要去加油,还是有点麻烦的。”

    “嗯,其实我就是举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严辉忍不住辩解了一句,委屈的表情不禁引发了一阵笑声。

    “我知道,这不是怕你把方向带偏嘛。”康驰也笑着解释了一句,然后接着说道,

    “总而言之,虽然同等技术层面,锂离子电池肯定要比钠离子电池性能更强,但钠离子的原料比锂电池丰富便宜太多了。”

    “加上他俩的技术共同性很强,我相信如果锂电池的技术突破到了一定程度,性能都过剩了,大家也绝对会回过头来,用同样的技术去搞钠电池,以此追求更高的性价比。”

    “所以我们干脆,就直接搞钠电池了。”

    说着,康驰便走到白板面前,用白板笔写上几个大字:

    400wh/kg。

    看到康驰写下的数字,所有人的眉毛都忍不住跳动了一下。

    400wh/kg能量密度的钠离子电池?

    可能吗?

    虽然锂离子电池的最高能量密度,在国外的实验已经被推到了700wh/kg,宁德时代正在研发的凝聚态电池,也号称500wh/kg。

    但实际上能真正量产的,全都是液态锂电池。

    而液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理论极限,是350wh/kg,

    但受限于量产技术和安全考虑,目前新能源汽车上用的,基本上都是150wh/kg左右的,

    比如续航表现比较好的特斯拉,用的是168wh/kg能量密度的三元锂电池,BYd的汉EV用的磷酸铁锂刀片电池,能量密度则刚好是150wh/kg。

    因此哪怕钠离子电池能做到150wh/kg,其实就已经有和锂电池一较高下的实力了。

    更别说400wh/kg这么夸张的数值了。

    “嗯,这是我们的目标。”康驰写完后转过身,对大家提问道,“接下来我想让大家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成功研发出了400wh/kg的钠离子电池,应该用什么方法,去解决刚刚严辉提出的那两个问题。”

    于是众人又开始陷入了深思。

    其实如果钠离子电池能做到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价格问题基本就解决了,更别说还是400wh/kg。

    所以问题的核心,还是换电。

    蔚来的换电站模式,听起来似乎很理想,但之所以一直没有普及,也是有原因的。

    它的缺点几乎跟优点一样突出。

    首先就是成本问题。

    如果要像严辉说的,在每个加油站附近都建个换电站,那按照国内目前差不多十万个加油站来算,就得建设十万座。

    哪怕考虑到很多加油站过于密集,直接打个7折,以7万家来算。

    蔚来建设一座第二代换电站的平均成本是150万元,大规模铺设换电站,光是这个成本就要1050亿。

    后续还要有工作人员,以及场地租金等等维护费。

    而且更关键的是,蔚来的电站,只是为了服务蔚来车主的,所以规模比较小,存储的电池也不多。

    如果换电的模式真的普及开了,肯定不能以蔚来的换电站建设成本作为参考,因此这个成本只会更高。

    不过但凡涉及到钱的问题,其实都不是主要问题。

    最关键的,还是新能源汽车,没有一个统一的电池行业标准,大家都是你搞你的,我搞我的。

    除了蔚来,其它车企的电池都是没办法换的。

    想到这里,张晴便忍不住举手发言道:

    “如果我们真有这么先进的钠电池技术,不用国家出手,光凭我们的技术成本优势,就足以去重新制定一个行业标准了。”

    “一旦我们能统一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尺寸标准和换电方式,那换电模式的所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另外,其实我刚刚还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换电站其实完全可以充当国家电网调峰填谷的作用。”

    “据我所知,现在每个风力、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电站,国家都要求他们配套建设一个不低于10%发电量的储能站,但因为现在的储能电池太贵,建设储能站的成本比浪费电费还贵,所以他们基本都还在使用拖字决,很少真正建储能站的。”

    “假设我们建设了这么多的换电站,然后增加每个换电站的电池储备,只在谷时对电池充电,就可以承当储能的重任,同时最大化地利用峰谷差价来赚取利润,这也符合国家电网对调峰填谷的需求,所以应该能争取到一些政策上的优惠和配合。”

    康驰点了点头,这和他的大概思路也是一样的。

    “那具体的商业模式,就麻烦伱按照这个技术标准去制定,并且尽快落地,如果钱不够就去贷款。”

    尽快落地?

    张晴顿时有些惊讶。

    如果换电站都建好了,电池却没造出来怎么办?

    这可是上千亿的投资!

    严辉也忍不住建议道:“康总,是不是等我们把电池搞出来,再行动比较稳妥……”

    康驰笑了笑:“怎么,你们不相信我?”

    “呃……那倒不是,主要是这么大的动作,总感觉有点心虚。”

    “没事,你们就按照我说的去做,不然等电池研发出来再行动就太慢了,而且你们也不可能短期就建好这么多的换电站,说不定我电池造出来了,你们连一万个都还没建好。”

    康驰缓了缓后,又接着说道,“其实我比较犹豫的,反而是电池研发出来后,是通过建厂、收购自己来造,还是进行技术专利授权。”

    “自己造有个好处,就是可以直接自己来制定行业标准,但如果以后每搞一项技术,都得自己来建厂、收购来制造的话,一方面是需要大量的投资,另一方面可能会让集团的体量出现过于臃肿的情况。”

    “所以我觉得有些技术,可以适当地进行专利授权。”

    “不过技术专利授权也有个问题,可以坐着收钱虽然省心,技术也能得以迅速推广,但专利授权就意味着技术的半公开,这在技术领先的情况下,显然不是很好的选择,除非我们的策略是慢慢挤牙膏,先造150wh/kg的,等国外竞争对手技术突破后,再放出200wh/kg……”

    “但这又诞生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资源浪费,另一个是没有直接推出重磅技术,想要这么多电池厂和车企,乖乖地按照我们制定的电池新标准来玩,阻力肯定非常大……”

    “尤其是在换电模式中,所有电池其实都是换电站租给用户的,这等于我们要买下所有的电池,电池厂说白了就是我们的代工厂,专利授权显得有些多此一举。”

    “比如像宁德时代这样的大公司,肯定接受不了自己沦为代工厂,哪怕我们技术比他们先进,也很难说服他们。”

    “所以我们真正能选的,其实就是代工和自建。”

    “那就结合一下。”张晴立即提议道,“如果你对造出高性能的钠离子电池这么有信心,那先建换电站完全没问题。”

    “提前建好配套设施虽然风险大,但确实非常有利于行业新标准的推广。”

    “至于电池生产这块,我觉得也不难解决。我们前期可以收购几家中小型的电池厂,自己造电池,同时找个车企合作,让他们帮我们代工一款电动车,以此作为示范。”

    “等他们看到消费者,对我们的模式和产品接受度非常高后,其它电池厂和车企自然就会找上门,根本不用我们吃力不讨好地去说服他们。”

    康驰点了点头。

    这么做的话,虽然会耽误一些时间,增加资金周转的压力,但确实能让标准推广得更加稳定。

    “那今天的就先讨论到这里吧,张晴抓紧时间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出来,严辉明天开始,带领研发部门组建钠电池实验室。”

    于是一场初期投资规模,就要好几千亿的新能源布局,就此开启!

    对于整个集团来说,这绝对算是一次商业豪赌了。

    成则直接飞升,成为万亿俱乐部的成员,败则伤筋动骨,元气大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