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35章 研发模式的差别
    面对严辉毫不留情的质疑,符院士脸上顿时就有些挂不住了。

    “所以严博士看好的是液氧液氢?可液氢最大的问题不是获取方式和成本,而是储存问题。”

    “氢气储存需要在苛刻的零下253度极低温条件,以目前的储氢技术,至少也会面临每天0.1%甚至1%的蒸发,因此大规模储氢很容易在空气中形成氢气云,引发爆燃事故,M國的航天飞机用了那么多年液氧液氢,但现在却逐渐把它淘汰不是没有原因的。”

    “那只能说明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面对符院士的反驳,严辉丝毫没有退却的意思,“有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避重就轻逃避问题,这才是我们科研人员存在的意义吧?”

    “你……”

    “好了!”

    符院士正要辩解,但见两人的争论逐渐偏离了正题的康驰却打断了他们。

    “你俩都没错,站在符院士的角度,为了统筹大局,提高计划成功的概率,肯定是尽量选择风险较低,相对成熟的技术路线,并不存在什么避重就轻的问题。”

    “但严博士说得也没错,我也认为如果解决了制氢、储氢问题,液氧液氢显然更适合作为未来燃料,至少在近地系统内部液氧液氢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和潜力。”

    “而且不止是航天飞机,普通飞机、轮船等所有动力工具如果也能用上液氢作为燃料,不但使用成本能够大大降低,还能做到零排放,所以氢能源的相关研究我们是迟早是要搞的,这是随着电力技术升级而必不可少的平行应用技术,不如现在就一起纳入进擎天计划……”

    “退一万步说,哪怕第二代核聚和储氢技术一时半会搞不定,也并不影响擎天计划的大局……无非就是燃料成本暂时高一些而已。”

    听到康驰的发话后,两人都停止了争论。

    老实说,在不可回收的传统火箭发射当中,火箭燃料的成本占比往往只有2%左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燃料的选择其实根本就不会放在这种大方向的技术会议上讨论。

    只不过这几年随着可回收火箭技术逐渐成熟,火箭发射成本即将大幅度降低后,大家就开始重视起燃料的性价比以及绿色环保问题了。

    在技术探讨了一上午后,整个计划的大方向就算是基本明确了下来,接着康驰就开始分配任务。

    “符院士团队负责轨道飞行器的模块,严博士团队负责一二级助推器模块及储氢技术的设计研发,每周和我汇报一次研发进度,另外难度比较大的发动机和回收系统单独拎出来由我来负责,大家有问题吗?”

    “我没问题。”

    “我……也没问题!”

    当符院士听到自己要单独负责最核心的轨道飞行器,心里其实是有些犯怵的,

    毕竟那玩意的工程量和难度,绝对是他职业生涯中挑战难度最高的。

    不过当他看到严辉都能毫不犹豫地点头后,还是硬着头皮接下了这个任务。

    开玩笑,他堂堂航天老院士,总不能还不如一个私企博士吧?

    虽然符院士心里也清楚,严辉跟着康驰混了这么久,自己很多地方说不定还真没这位后起之秀厉害……

    但总不能上来就输了气势吧?

    “如果没问题的话今天就先这样了。”

    宣布完散会后,康驰又让符院士单独留了下来,待所有人都出去后才笑着问他:“符院士刚刚似乎还有什么疑问?”

    “没有啊。”

    “真的?”

    “嗯。”

    “那您预计多久能把轨道飞行器的整体方案拿出来?”

    “这个……估计要两……一年左右吧。”

    “太久了。”康驰摇了摇头,“科技部不是给你们配上了我们的设计系统吗?哪怕轨道飞行器确实有些复杂,以这系统的协调设计能力,也不应该花上一年……甚至两年吧?”

    听到康驰质疑自己的效率,符院士脸上有点挂不住了,当即反驳道:“虽然你们那设计系统确实能大大提高设计效率,但轨道飞行器又不是玩具,咱们既没经验也没参考,必须反复验证实验,一年的时间已经很紧迫了,咱们搞研发也不能一味追求速度,不然出现缺陷发生了事故谁来负这个责任?”

    呃……

    缺陷?

    开玩笑,

    康驰还能让有缺陷的火箭发射么?

    能用系统开挂的他,字典里就没有缺陷两个字!

    “我来负责!”康驰直接说道,“您放心吧,在我们这只要是按照正常流程走,就不存在追责的问题,真要出了问题最重要的是找到问题,然后解决它,绝对不会只看结果,而且我们一开始也不搞载人的,万一出事也只是正常的商业实验损失,没您想得那么严重。”

    听到康驰这么说,符院士的表情不禁稍微缓和了一点,但态度还是很坚决地说道:“其实倒也不完全是谁负责的问题,主要是怕闹笑话,影响了咱们航天事业的形象……”

    听完符院士的话,康驰不禁愣了愣,很快就明白了他的顾虑。

    像符院士这样的老航天人,对航天器的设计缺陷绝对可以说是零容忍,稳扎稳打的作风,更是从华国航天成立以来就始终贯彻在整个系统骨髓里的。

    这其实主要还是近代的屈辱史,导致我们的自信心长期不足,认为失败就会让国际笑话,从而更看不起咱们,

    所以华国的老科学家们通常都憋着一口气,无论做什么都想要一鸣惊人,对失败的容忍度非常低。

    我们很少能看到华国航天发射失败的新闻,而国外航天发射失败的案例则比比皆是,

    这绝对不是所谓的舆论管控,

    毕竟火箭这么大的东西,只要发射了全世界都能看到,根本管控不了。

    造就这个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大家在研发理念和模式上的根本差别。

    西方一直鼓励冒险,喜欢玩刺激,像SpaceX更是秉承着“快速试错、快速迭代”的互联网思维,隔三差五炸火箭就跟闹着玩似的,不但搞得大家都习以为常了,连他们自己也隐隐有点以炸箭为荣了……

    反正炸了就是试出了错,下次就能避免,就是在进步的证明。

    从他们的成长速度上来看,其实这种模式可能多少还是有些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