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157章 崇祯的谋划
    崇祯为什么不允许朝鲜归顺大明?

    又为什么不立刻出兵朝鲜,两面夹击建奴?

    因为他要给建奴留一条后路。

    为什么留后路?

    因为他要捣其巢穴,绝其种类。

    无论从军事实力还是从国力角度分析,建奴失败是早晚的事。

    当平辽大军攻入赫图阿拉之时,有人会选择以死殉国。

    有人会放下武器跪地投降。

    还有很多人会放弃城池,转身逃跑。

    至于往哪里逃,建奴有两个选择。

    一是逃入深山老林,躲避平辽大军的追捕。

    二是投奔盟友。

    若是逃入深山,问题便会接踵而来。

    深山老林里的物资十分有限,尤其是粮食这种能物资。

    如果逃入山中的人数少,建奴还可以在山中寻找一些合适的地方开荒种地。

    种地收获的粮食加上打猎获得的猎物,可以勉强让少量人活下来。

    吃饱是不可能的,最多是不挨饿。

    不过...

    人员密度一高,粮食和猎物就不够吃了。

    因为山中能成为耕地的地方有限,同时山中猎物也有限。

    所以。

    无论有多少建奴跑到山中,最终只有少数人能活下来。

    崇祯能想明白的道理,建奴也明白。

    于是乎,多数建奴就只能选择第二个选项:投奔盟友。

    建奴的盟友有两个。

    分别是蒙古人和朝鲜人。

    建奴以渔猎为生,蒙古人则是游牧民族。

    建奴很难适应蒙古人的生活方式。

    再者。

    小冰河气候带来的土地干旱,粮食减产等影响还在持续。

    蒙古人自己的粮食都不够吃,又有多少余粮分给建奴?

    也就是说。

    就算建奴能接受蒙古人的生活方式,蒙古人也不一定能接受建奴。

    盟友关系存续的前提是能互惠互利。

    蒙古人需要粮食,建奴也需要粮食。

    当双方对同一种资源都有需求时,会不可避免的发生争执。

    所谓的盟友关系也将破裂,转为竞争。

    既然投靠蒙古人的想法不靠谱,那么建奴就只能去投奔朝鲜人。

    朝鲜人虽然也缺粮,但是和不生产粮食的蒙古人相比,朝鲜人的余粮肯定比蒙古人多。

    只要他们进入朝鲜,明军随后便会兵临鸭绿江畔,截断他们的退路。

    当他们意识到无法逃入深山老林时,明军已经紧随其后,在朝鲜的土地上对建奴赶尽杀绝了。

    如此一来,才能最大程度的做到捣其巢穴,绝其种类。

    所以在建奴逃到朝鲜之前,崇祯是不会出兵朝鲜的。

    他立刻给黄得功回信,拒绝他在朝鲜开辟第二战场的想法。

    当旨意送到抚顺,黄得功有些郁闷。

    这道旨意彻底打乱了他的战略部署。

    可是他又不能抗旨。

    为了能打赢接下来的战事,黄得功只能改变战略,按照李定国的一路实两路虚进行排兵布阵。

    郑成功比黄得功还要郁闷,他问黄得功:“总督大人,我怎么办?”

    “什么怎么办?”

    “平辽大军主力即将出关作战,我的水师既没有运粮任务,也没有作战计划,总不能在海面上待着吧?”

    黄得功想了想,问道:“朝廷的旨意上说不能向朝鲜出兵,但是没说不能在海面上揍朝鲜人,对不对?”

    郑成功拿过旨意认认真真看了一遍,笑着说道:“没错。”

    “既然如此,那你准备一下。”

    “准备去哪儿?”

    “去朝鲜的耽罗岛,根据建奴降将硕塞的口供,耽罗岛是建奴走私物资的中转地。不要进攻岛屿,只需要把海面上的船只驱离,把港口焚毁。”

    “万一陛下和朝廷追究起来...”

    “放心,”定王朱慈炯在旁边发话道:“有什么事我帮你扛!”

    “有殿下这句话,末将就放心了。”郑成功施礼告辞,立刻返回辽南。

    崇祯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九,一切准备妥当的明军再次出兵进攻赫图阿拉。

    这次,明军还像上次一样兵分三路。

    北路军总兵力八万,由黄得功亲自率领。

    此次出征,他麾下阵容极为豪华。

    有李定国,李宪忠,刘肇基,杨展,高一功,李过,李来亨等人。

    中路军兵力五千,由刘文秀率领。

    南路军兵力一万,由曾英率领。

    其中北路军为实,中路军和南路军为虚。

    斩掉建奴俘虏硕塞的首级祭旗后,大军出发。

    最先出发的是黄得功部。

    他率领本部兵马在前,李宪忠在后。

    其他各部兵马没有跟着出发,而是待在抚顺城中一动不动。

    营造出兵力不是很多的样子。

    二十九傍晚,明军出兵的消息传到了界凡寨。

    多尔衮立刻召集众将商议对策。

    “从抚顺出关的明军有多少兵力?”多尔衮问探马。

    探马回答道:“对方悬挂黄字帅旗,具体兵力尚未查清。但根据他们的甲胄装束,是明军精锐之中的精锐。”

    “黄?”多尔衮眉毛动了动:“黄得功吗?他怎么悬挂帅旗?”

    “应该是黄得功,明军高层将领里除了他没人姓黄。”洪承畴在旁边说道:“之所以悬挂帅旗,肯定是取代王永吉成了总督。”

    “那...”多尔衮拉长声音:“你们觉得明军会兵分几路?”

    在场的人同时做思考状。

    截止到目前虽然只发现了一路明军,但所有人都清楚明军会分兵进攻。

    毕竟地形受限。

    明军上一次出兵,由于吴三桂泄密,才让他们在第一时间得知了各路明军的底细。

    现在吴三桂已经投降,明军内部无人泄密。

    他们也就无法知晓明军的分兵情况了。

    洪承畴思考了一会抬起头说道:“臣以为还是会像上次一样,兵分三路。”

    “出兵路线呢?”

    “像上次一样,一路从抚顺出发,一路从辽阳出发,还有一路从宽甸堡出发!”洪承畴毫不犹豫地说道。

    他

    多尔衮问:“为何如此笃定?”

    “因为通往赫图阿拉的路就那么几条,明军既要用分兵的办法吸引我军主力,又要考虑粮道,所以只能像上次一样兵分三路。”

    “那...哪一路为实?哪一路为虚呢?”

    “这...”洪承畴猜不透了。

    满达海立刻说道:“当然是黄得功的北路军了,他已经离开抚顺开始出兵了。”

    多尔衮和洪承畴对视一眼,同时摇头。

    如果北路军为实,那么最先出动的就不应该是北路军,而是中路军或南路军。

    反之亦然。

    如果南路军为实,那么最先出动的就不会是南路军,而是北路军或中路军。

    毕竟明军分兵进攻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目的:虚虚实实,让他们摸不清明军主力的位置和主攻方向。

    一旦误判了明军主力的位置,他们便会向错误的方向调兵。

    等他们把主力部队调回来时,明军很可能已经长驱直入,兵临赫图阿拉城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