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43章 自己的选择
    这是第二次听见袁厂长说这样的话,方翰民本想当面问个究竟,但他终究是个沉稳低调的人,既然领导不肯明说,自然有其原因,尽管他跟袁厂长之间早已没有什么禁忌,他觉得这种事也不应该刨根问底。

    袁厂长及时将技术部门机构调整的报告提交厂务会议讨论,因为目的非常明确,又跟厂级领导班子成员不发生任何利益上的牵涉,还极大地削弱了技术科的管辖权,这项建议获得了班子成员的一致通过。

    与此同时,根据袁厂长提议,决定任命方翰民为技术中心主任,郭鹏为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行政级别为正科级),主持日常工作,万程接任技术科长。

    方翰民的职务属于平行调动,班子成员没有任何异议,但对另外两位年轻人任命,出现了较大分歧。

    主管生产的王副厂长和总工程师老夏认为,方翰民调离技术科以后,技术科现有的两位副科长完全可以接替他的职务,根本用不着提拔新科长。

    其实,袁厂长也是接受了方翰民的建议,才决定提拔年轻人接任技术科长。前两天谈及这个话题时,方翰民毫不犹豫地推举他的两位助手,因为技术科现有的两位副科长,是不能适应一车间的新工艺,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从一车间的领导岗位退到技术科来养老,两人不仅年龄偏大,精力不足,而且对全厂现有的新工艺新技术一窍不通,这样的人怎么能当技术科长?

    反观方翰民推荐的两位年轻人,不仅具有年龄优势,而且他们几乎参与了迄今为止全厂所有的工艺改造项目,但郭鹏的基础知识更扎实,对探索未知世界更感兴趣,万程稍显浮躁,却善于管理,根据两人自身特点,方翰民建议将他们分开任用。

    显然,老王和夏总在考虑技术科新科长人选时,首先想到的是资历,如果提拔其他部门负责人,资历也许是第一因素,但作为专业性非常强的全厂生产技术归口部门,如果其负责人对主管业务一窍不通,必然起不到管理作用。

    技术科现有的两位副科长,当初是怎么从一车间领导岗位降级安排到技术科的?老王和老夏心知肚明。特别是副科长老韩,在一车间当主任时,就跟王副厂长颇有渊源,眼看着铁哥们栖身于技术科副科长的位置,老王一直想为其改变现状,这回终于等到方翰民调离技术科的机会,他极力想让老韩填补空缺。

    袁厂长当然听出了端倪,他不以为然地笑了笑,“技术科跟其他部门不一样,专业性太强,现有的两位副科长资历当然没问题,但他们对红星制药厂现在的工艺技术了解多少?在这件事情上,我希望大家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抛开个人因素,以工作大局为重,支持更合适的人选。”

    几句不动声色的敲打,让老王和夏总无话可说了。老韩是六十年代末的大学毕业生,他应该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参加工作十几年来,他疏于学习提高,缺乏进取精神,工作上全靠吃老本,对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不感兴趣,虽然亲自参与了一车间的工艺改造,却对新工艺的精髓一无所知。就是这样一个人,怎么能胜任技术科长一职?

    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除非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高自己,否则,一旦原地踏步,甚至故步自封,转瞬之间就会被时代所淘汰。老一辈科技人员如果不思进取,很难适应新时代的科技发展节奏,必然落后于时代。

    会后,有关的人事任免通知书很快就下发到红星制药厂各基层单位,对于技术中心跟技术科之间的机构调整,一般人都能理解,但厂里做出的人事安排,却让旁观者产生了多种解读,即使在厂级领导班子中,除了袁厂长,其他成员也有点云里雾里,尤其是王副厂长和总工程师老夏,对方翰民的职务变化甚至感到幸灾乐祸。

    “方翰民为红星制药厂做了那么多贡献,当了技术科长后,又推进了全厂的工艺技术改造,这次机构调整,他怎么还被调离技术科,去了技术中心?难道厂领导认为他的使命完成了?这是要卸磨杀驴呀!”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方翰民这小子太优秀了,而且不懂得保护自己,他的一鸣惊人,让红星制药厂的所有科技人员脸上无光,谁知道有多少人在背后对他恨之入骨!正巴不得他出点什么事呢。”

    “不要瞎猜,方翰民为人低调,一心扑在工作上,他不是那种迷恋权术的人,而且得到了袁厂长的力挺,他能出什么事?”

    “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老袁再力挺方翰民,也经不住那些小人在背后燥舌,如果经常有人向老袁告黑状,诬陷方翰民,他还能一如既往地相信方翰民吗?我看未必。”

    “方翰民给红星制药厂做了那么多贡献,按理说应该一步步高升,没想到当了几年技术科长,不但没得到进一步提升,反而去了个无职无权,只管干活的技术中心,厂领导作出这样的决定,让人心寒啊!”

    “我觉得事情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悲观,根据方翰民的性格特点和科研特长,去技术中心工作,能把他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说不定是他自己的要求。”

    针对方翰民的职务调整,人们在私下议论纷纷,就连最了解方翰民的好哥们焦铁辉也说:“翰民不仅技术水平高出一般科技人员一大截,而且是个实干家,他才不愿意整天坐在办公室,到技术中心工作,肯定是他自己的选择。”

    ......

    雷厉风行是方翰民的行事风格,接到人事任免通知书的当天,他就跟接任技术科长的万程办完了工作上的交接,并马上去技术中心报到。

    其实,技术中心是个规模比较大的机构,仅焦铁辉负责的催化剂工段,目前就有上百名员工,随着任务的增加,今后的规模可能还要扩大。除此之外,从各类学校分配的近二十名大中专毕业生早已到位,这些年轻科技人员已经参与过废钯碳催化剂的回收处理试验,结合在学校学到的基础知识,他们对工厂的技术开发有了全新的认识。

    为了加强技术中心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方翰民建议提拔焦铁辉为技术中心副主任,主管催化剂制备工段和将来的放大试验,这一建议得到了厂领导支持。

    现在的技术中心是个全新的机构,方翰民为技术中心主任,郭鹏和焦铁辉为副主任,但郭鹏负责技术中心的日常管理,而且享受正科级待遇。

    机构健全以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让仿制专利药物的试验尽快开展起来,为此,方翰民对专利保护即将到期的数种药物进行分析,选定了三种前景较好的药物,准备对其进行开发。

    通过对三种专利药物的制备工艺和市场前景进行仔细分析,发现一种心脑血管药物市场前景最好,一旦仿制成功,这种药物将有数十亿元的临床需求,但仿制这种药物也面临一个最大的困难,那就是合成这种药物的十几种原料中,有两种原料在国内市场买不到。

    第二种药物市场前景也不错,原料基本有保障,但工艺流程太长,其中的两三步合成工艺具有相当大的技术难度。

    第三种药物,其合成工艺技术难度不算太大,原料也容易采购,但市场前景一般,即使仿制成功,将来的临床需求也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

    通过比较,方翰民倾向于首先仿制心脑血管药物,在技术分析会议上,他向与会的技术人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问题是买不到现成的原料,怎么开展试验呢?”郭鹏似乎有不同意见。

    “是啊,原料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困难,但这种药物的市场前景实在太好了!如果率先开发成功,将使红星制药厂在全国占得先机。至于原料问题,既然我们计划仿制专利药物,为什么不能攻克原料难关呢?”方翰民显得信心十足。

    “主任,你的意思,咱们要从原料开始做起吗?”

    “是的,从原料开始做起,有什么不可以吗?”

    “从原料做起,当然没有问题,但时间可能会拖得很长啊!”

    “仿制专利药物,就是跟时间赛跑,谁率先开发成功,谁就在市场上占得先机,如果在时间上被动,即使开发成功了,将来要想获得市场认可,也会付出更大的努力。”

    方翰民将技术中心的科技人员分为两个课题组,他跟郭鹏分别兼任课题组长,他决定首先开发两种国内市场采购不到的原料,方翰民所在的课题组选择了难度最大的一种原料进行开发。

    这是一块难啃的骨头,涉及到有机合成中至少三种典型反应,除了还原和缩合,其中的重氮反应对温度和介质条件要求极高。

    在零下五度条件下,既要保持反应体系温度恒定,又要使体系的PH值同等均匀,要是在穿越者经历的二十一世纪,这样的条件算不上十分苛刻,稍微正规的实验室都能满足这些要求。但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尤其在没有任何科研积淀的工厂企业,要满足这些外部条件,需要克服很多困难。

    知道需要如此苛刻的实验条件,同事们都皱起了眉头,“主任,把温度降到零下五度也许不难,但反应过程中既要保持温度恒定,又要让系统PH值处于均匀状态,可不太容易实现呀!”

    方翰民对反应过程了如指掌,通过热力学估算,得知反应热效应达每摩尔上百千卡,属于强烈的放热反应,根据以往的经验,方翰民知道这种反应很难控制。

    是迎难而上,还是选择逃避?同事们都想打退堂鼓,他们觉得现有实验条件根本无法开展这类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