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飚原本就知道,这糕点带糖及其他少见的原料,成本必定不低。看了这张成本表之后,他才知道,这豆饼的成本之高,似乎远超他的想象。
可是,他并没有因为成本高就放弃制作这种糕点。想了半天时间,他下了几道命令。他让蒋琬继续加大生产,造出五十万个来,分给其他地区的驻军。
另外,他还下了一道命令给顾雍,让其继续增加甘蔗的种植面积,至少要再翻两番,以增加糖量。同时,熬制红糖的工艺也要再加以改进。因为这些糕点很快就会传到民间,日后对糖的需求量会大幅增加。
另外,陈飚又下令,让豫章郡和江东三郡,继续招募士兵。同时将部分郡县兵力,往南方调,分别调到彭城、钟县、寿春和徐州琅琊开阳四地,保持每地兵力约两万左右。
这么算下来,他需要北调在兵力达三万左右。调动兵力,自然是为了以后的战事做准备。
他又召集鲁肃、庞统、黄忠、甘宁等人在宛城的将领和文臣,问计未来的战事。
“诸位,如今我军占据宛城,在荆州方向,算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如今我军距离许县近了许多,仅五百多里,恐怕曹操会夜不能寐。”
“虽是如此,我军要攻入许县,却并不容易。曹操在我军手里败了几次,但豫州、司隶底蕴太深厚,许县兵力至少有五万以上,再加上拱卫许县周边的兵力,恐怕六七万都有。”
“今日我把诸位召集过来,只想向各位问计,如何才能进一步攻略许县。”
众人一开始不说话,都在细细思考。
甘宁突然说道:“主公,以我看,不如率军沿淯水而上,经鲁阳关水进入卢氏县,那里虽是崇山峻岭,却可以绕道到达弘农,如此就能绕过许县西面、南面防线,从北面直攻许县。”
或许是甘宁去剿灭曹操的水军,就知道了那边的地形。甘宁所说的卢氏县在西汉时归于弘农管辖,东汉时又划归南阳郡。
“这道路虽是崎岖难行,但我军走水路,相对方便许多,另外,进据弘农,可切断许县与长安之间的联系。”
从卢氏县到许县约八百多里,从宛到卢氏县走水路也方便,这么算下来,只需多花十天左右,就能绕过曹操在许县的防线,直接兵临许县城下。许县北面的防线相对薄弱。所以,甘宁所说,并非没有道理。
陈飚听了甘宁的建议,不敢草率答应,便回了一句:“只是,这粮道拖得有点长了,我军需沿途攻下诸县,恐怕也难以做到悄无声息地进军许县。”
陈飚又看了一下鲁肃和庞统。庞统摇了摇头:“若是许县兵力薄弱,我军这么做倒是没问题,可许县兵力雄厚,即便我军绕了过来,仍然无法快速攻下许县。”
“另外,正如主公所言,粮道太长,若敌军从雒阳出兵,中途切断我军粮道,则无粮可补,大军陷于死地,雒阳虽兵力不雄厚,但几百人就能威胁到我军粮道。这风险太大。”
鲁肃也接着说:“其实我军无须切断许县与长安的联系,如今西凉马超等人与曹军大战,若占据弘农,只对西凉诸军有好处,驻守长安的曹军退兵被堵,多半败亡,届时西凉军反而威胁到我军。”
“以我之见,我军若攻许县,还得从宛城或江夏出兵才行,应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慢慢攻略并靠近许县。”
甘宁好不容易献了个计,却被鲁肃和庞统两人反驳,脸上露出尴尬之色。不过,他向来少献计献策,这不是他所长,也就不当回事。
陈飚追问:“那又如何攻打许县?”
鲁肃没有说话,想来是没有想到好的办法。
“若只以宛城出兵,一则兵力受限,二则江夏兵力难以驰援。因为汝南挡住了却月城的去路。以我之意,应当先攻下汝南,只要汝南在手,许县迟早不保。”
陈飚摇了摇头:“汝南距离许县只有四百多里,距离宛城约五百多里,若以宛城和却月城兵力合攻汝南,曹操仍会出兵支援,届时又是一场持久战。且,出了宛城兵力,又得防范曹军再夺宛城。”
“若在江夏屯兵,届时亦会引起曹操的注意,曹操多半也会增加汝南的兵力。如此想夺汝南仍是不易。”
陈飚很明白,自己的兵力仍是不足,如果手里有个十几万大军的,何必想那么多,直接兵临城下就行了。
庞统突然提议:“主公不妨故伎重演!”
“故伎重演?何意?”陈飚看着庞统,有些不理解,在场之人也是如此。
“就是重演一遍夺宛城的过程。以却月城兵力进军汝南,许县出兵求援时,我军于汝水截断敌军,使其不能支援。”
“汝水?”
“不错,汝水位于汝南的北面,与淮水相通,可以以水军从淮水进入汝水,阻挡曹军援军,破敌于汝水,援军不至,汝南必破。就算曹军吸取教训,我军就以水军巡视汝水,让其不能过河,照样难破汝南。”
庞统这计还真跟打宛城时差不多一样了,陈飚也觉得有点巧合。
其实这时代的汝水是条比较大的河流,比淯水都大,是淮水的主要支流之一。后代大概是在元朝时,汝水泛滥,当时官吏截断汝水,导致其上段东流,改入颍水。汝水一分为二,可是泛滥结束后,截断的汝水没有回流。于是形成了21世纪的南汝河和北汝河,一分为二,这河也就变小了。
“如此一来,我军可动用江夏和九江的兵力,一起攻打汝南,届时总兵力可达三万左右。江夏兵力负责主攻,九江兵力负责断其援军或退路。两路大军合作,必能破其军。”
鲁肃娓娓道来,陈飚听了连连点头。
“对了,还有一点。”庞统似乎想到了什么:“李通与臧霸类似,以前本是当地匪徒,后来投了曹操后,曹操让其继续掌其兵,镇守在汝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