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72章 我不是针对你,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辣鸡
    听到李凡的话,户部尚书裴志奎脸色猛然一变,急忙警告道:“李侍郎,田税之事事关重大,你可不要乱说!”

    “裴大人,咱们也不是第一天认识了,谁不知道我李凡从不乱说话!”

    李凡笑呵呵向裴志奎拱拱手,说出的话让朝臣们一阵无语。

    不乱说话?满朝文武最会说,最能搞事情的就是你李凡了吧?

    户部侍郎何永昌暗自吐槽着,上前道:“李大人,我们户部就是收税的。若是真有什么办法,裴大人和我们岂会不用?”

    “李大人,你还是不要胡搅蛮缠了,这里可不是北都!”

    李凡察觉到了何侍郎语气中的敌意,冷笑着怼了回去:“何大人,办法是人想出来的。何大人连想都不想就一口咬定没有办法,这是何道理?”

    “你!”

    何永昌哑口无言,索性不再假装阻拦,一甩衣袖道:“既然李大人知道怎么解决,那何某愿闻其详!”

    “李大人,大话谁不会说啊!”

    礼部侍郎杨钟冷笑一声,大声嘲讽起来:“你可别忘了,田税多收多缴可是几千年都解决不了的难题,连圣人都没办法,你敢说你能解决?”“难道在李大人眼里,你比古圣人还要有智慧吗?”

    杨钟说着,忽然躬身向林清寒行了一礼,道:“自古以来,都是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以饱读诗书的贤德之人为官。是因为只有贤德之人,才会爱护百姓,才能更好替天子牧民。”

    “因而以臣愚见,陛下可以下召让百官自省其身,号召各地书院加强品德教育,通读经典,如此一来,我大夏官员定然不会再有孙大为这种道德败坏之辈,税收自然一片清明……”

    听着杨侍郎的谏言,李凡忍不住哈哈大笑了起来。

    杨钟被李凡魔性的笑声打断,神色不满道:“李大人何故而笑啊?”

    “我笑杨侍郎你太天真,居然觉得品德可以约束手握权力的官员。”

    李凡毫不客气道:“按照杨大人所说,官员收税全靠品德,那杨大人是不是该为金陵八县之事负责任啊?”

    “毕竟礼部就是教化百官万民要守礼仪,将道德的。金陵十二县有八县官员失德无行,这不是正说明礼部教化不利吗?”

    李凡顿了顿,继续嘲讽道:“要知道,这八县最远的距离金陵城也不过是两天车程。连金陵周边,天子脚下都收成了这个德行,我简直不敢想象,那远离金陵的外府百姓正处在何中水深火热之中,正在遭受什么样的煎熬!”

    面对李凡掷地有声的质问,杨侍郎脸色通红,什么也回答不上来。

    殿中群臣看着礼部侍郎杨钟的目光更是充满同情。

    李凡的口舌有多厉害,大家在半年前扳倒萧庭安时被就已经见识过了。杨钟怎么还傻乎乎地和李凡这家伙硬碰硬呢?

    丞相王柬之见礼部的人吃瘪,果断站了出来。

    “李大人要是有解决办法,那就说出来吧。别再继续卖关子了。”

    短短一句话,瞬间打破了李凡咄咄逼人的气势,制止李凡继续针对杨钟。

    “丞相大人言之有理。”

    李凡点点头,目光冰冷地扫过王柬之那张看似和蔼地面孔,望向林清寒。

    “陛下,臣以为朝廷可以讲米粮折合成钱来收税,这样一来,不仅运输更为方便,损耗也会降低。”

    话音一落,竖着耳朵就等着抓把柄的杨钟当堂大笑了起来。

    “哈哈哈,我还以为能听到什么高见呢!结果就这?”

    杨钟大声嘲笑道:“李大人还说我天真,我看真正天真的是李大人你吧?”

    “还说什么把米粮折合成钱,亏李大人你还是户部侍郎呢!你可知以钱代粮需要多少铜钱和银两?咱们大夏有那么多铜钱和银子吗?”

    “杨大人,大夏确实没有那么多的铜钱和银子。但我们可以用类似于这种汇票的东西来代替铜钱银子来收税和进行交易。”

    李凡语气平静地说着,掏出一张银行汇票道:

    “就比如我手上这张汇票,是我在京师与商人交易获得的。上面的面值是一百两银子,代表着持有人可以用它来购买价值一百两的货物。”

    “李大人,你是想钱想疯了吧?就一张纸,你就敢说能用它来买东西?”

    杨钟毫不客气地大声嘲笑道:“你这个叫汇票的东西又不是银子,就一张纸而已,人家凭什么用一百两的货物换你一张不能写字的纸啊?”

    李凡顿时阴阳怪气地嘲讽起来:“见少识窄说得如此理直气壮,杨大人不愧是高高在上,把自己隔绝在朱楼瓦舍,不食人间烟火的大人物啊!”

    “本官醉心圣人之言……”

    杨侍郎试图辩解。

    李凡点点头,继续阴阳道:“原来如此。”

    “只是我就不明白了,杨大人既然醉心圣人之言,那就安贫乐道读你的圣贤书才是,怎么还惦记农人那一亩三分地呢?”

    杨钟张嘴想要反驳,李凡却已经继续说了下去:“既然无知,就别琢磨着汇票怎么能买东西的事情了,以你的智商估计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所以我就不为难你了。”

    说着,李凡连个眼神都没给杨钟,转身对女帝林清寒道:“陛下,臣之所以在自贸区推行汇票,是因为自贸区多是大额交易,所需要的银钱铜板不仅沉重极难运输,而且银两的成色重量不好统计,使贸易双方很难达到统一,使交易很难量量化。”

    “推行汇票,便是通过皇家银行建立一个统一的,交易双方都认可的标准。通过存取汇票,来方便交易,达到交易量化的效果。”

    “就比如陈守忠这一百两面值的汇票,起初是商人甲存入银行换来的一个不记名取款凭证,商人甲带着它来到自贸区,用它向商人乙换了价值一百两的商品,它便到了商人乙的手里。商人乙可以用它来银行兑换一百两银子,也可以用它向商人丙购买价值一百两的货物,带回金陵来售卖。”

    “在这个不断被转手过程中,这张汇票的价值等同于一百两银子,就成为了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