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方面说可供给作战兵马五千,驻军三千?”
朱由检听着礼部理藩司侍郎的奏报,问道。
“回禀陛下,正是。”
张凤翼随之解释,“陛下,琉球国土狭小,虽海洋贸易发达,但粮食产量不多,能供给三千驻军,想来已经是快到了极限了。”
“这事理藩司盯着点,和朝鲜一样,和琉球签署一份共同防守条例,我大明在琉球享有驻军权,驻军军需皆由琉球负责,琉球军队的指挥使权,归我大明。”
“臣明白。”
“不过,琉球的战事不要着急,得配合朝廷的对日计划。”
“臣明白。”
…………
“殿下,里面请。”
“殿下,您来了。”
“殿下,一路奔波,辛苦。”
大明各地的藩王,在接到朱由检的诏命之后,不敢耽搁,纷纷朝着北京城赶去。
基本上所有藩王,都心怀忐忑。
这皇帝好端端的叫我们来北京城干什么呢?
皇帝自登基以来,对宗室藩王,可是没有手软,俸禄由原来的部分宝钞,全改成宝钞了。
而且一遇到事,就让藩王捐钱捐粮,尤其是地方募兵,居然还让藩王出资。
鲁藩,甚至直接被除了国。
藩王们,对于朱由检这位皇帝,可是没有什么好感。
尤其是秦王,因为秦王府在陕西西安,陕西从募兵到赈灾,秦王府可是没少被动的出钱出粮。
进京之后,藩王们被安置在朱由检提前命工部建造的十王府内。
这些藩王们一进到十王府,发现里面全都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人。
熟悉是因为,进十王府的都是太祖血脉,一家人。
当然了,靖江王朱履祜除外,他是朱元璋哥哥南昌王朱兴隆那一支的。
朱兴隆是朱元璋的长兄,本名朱重四。
就冲这名字,是朱元璋他哥哥,没跑。
朱兴隆的儿子,就是朱文正,这也是位名将,善守。
甚至比长兴侯耿炳文还要善守。
这些藩王要说陌生呢,也的确陌生,此次之间虽然都有几分血缘关系,但都没见过面。
虽然没见过面,但相互之间的称呼,还是很好分别的,因为朱元璋给他的子孙们都定好了班辈。
比如:太子朱标一脉,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秦王朱樉一脉,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敦。
晋王朱棡一脉,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燕王朱棣一脉,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这也就是后来的帝系。
从这个班辈中就能看出,朱元璋对于东宫一脉,是寄予了厚望的。
每一脉的班辈都不同,因此也很好分清,藩王之间,叫叔叔、叫爷爷、叫侄子、叫孙子的都有。
藩王之间,虽然平时都没见过面,但该礼仪是少不了的,彼此之间相互见礼。
诸藩王之中,最受人瞩目的,就是唐王朱聿键了。
唐王朱聿键,当初把藩王府的财产田地一交,自己潇洒的从军了,而且还有屡立功勋。
当然了,朱聿键自己也清楚,自己作为藩王,领兵有些犯忌讳,所以他更多的时候是担任督军、教导官一类的政治工作,就算是要带兵,数量也就几千人。
朱家的这些藩王们,有一心混吃等死的,但也不乏有血性之人,其中就有益王朱慈炲。
益王朱慈炲,是刚刚袭了爵,年轻人嘛,还有股子血性,加上唐王朱聿键从军立功在前,他也有些按捺不住了。
历史上,明末的那些宗室,有很多都是积极抗清的,益王朱慈炲就是其中一位。
按辈分,唐王朱聿键比益王朱慈炲要高出三辈去。
没办法,初代唐王朱桱,他的岁数就小。
益王朱慈炲想开口问唐王朱聿键一些事情,可是,不知道怎么称呼,总不能叫唐王祖吧。
朱聿键看出了朱慈炲的为难,便提议众人,彼此之间还是直接称呼爵位吧,免得为难。
就像有的藩王都是老头子了,可还得喊小伙子叔叔呢,虽说辈分在这摆着,可大家都是头一回见面,这让人情何以堪啊。
朱聿键的辈分高,他不介意,那别人自然不会反对。
朱慈炲看向朱聿键,“唐王,你说陛下还会允许我们这些藩王从军吗?”
朱聿键点了点头,“这个我不敢说。”
“不过,咱们的这位陛下还是很开明的,从陛下登基之后对宗室的一些改革就能看出来,想来应该是不会反对的。”
“之前裁撤卫所,编练新军,有不少宗室都在军中担任教导官,我弟弟南阳王,就被调任福建水师教导官。”
朱慈炲略显兴奋,“那就好,那就好。”
朱聿键看出了朱慈炲的心思,“怎么,益王也有意从军?”
朱慈炲没有给予肯定回答,但也没有否认,“好男儿,谁不梦想着驰骋沙场,建功立业啊。”
一旁的周王朱恭枵听了这话,颇为赞同的点了点头,但一想到自己的年岁,不禁有些伤感。
“有志向,是好事,益王的想法就很好,若是益王有意从军,我可以代为转呈陛下。”
众人听到声音是从外面传来的,转头一看,原来是福王朱常洵。
福王是当今天子的叔叔,这血缘关系比他们都近,再者,福王如今担任了宗人府宗人令,在宗室面前,除了皇帝就是他了。
众人纷纷起身行礼,“福王。”
朱常洵拱手还礼,“诸位客气了。”
“刚刚洗益王的想法很好,相信陛下一定会支持的。”
“不过,陛下给予大家的出路更好,那就是移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