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忠的这个提议,在长安朝堂上下引起更大的争议。
李隆基限制宗室的权力,是人尽皆知的。
太子之所以被打击成这副狗样,原因也是人尽皆知的。
杨国忠你现在脑子坏了,居然敢提这档子事?
没错,肯定是杨国忠脑子坏了!
看到杨国忠的提议之后,起初李隆基确实是很生气的,如果不是看在杨玉环的面子上,他肯定让人把杨国忠抓起来扔进了大理寺,每天用皮鞭抽一百遍啊一百遍!
但事情的推进,显然没有朝众人的常识认知方向发展。
继杨国忠之后,户部侍郎王鉷也上奏疏了。
众所周知,王鉷和杨国忠是死对头,要不是两人都是大唐官员,都是体面人,肯定早就抄起家伙往对方脑袋上往死里砸了。
在所有人的认知里,王鉷是一定会跳出来反对的,并且向皇帝陛下阐述了建宁郡王如果一旦在地方上掌握兵权,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危害。
什么样的危害呢?
以我们王侍郎扣帽子的本事,那肯定是拥兵造反。
今天五千,那明天肯定就是五万了,后天就可以动员五十万!
届时长安危矣,大唐危矣!
王鉷的确跳出来了。
可是!
可是王鉷用一种忧国忧民的语气阐述了扬州情况之严峻。
仿佛若是再放任不管,扬州明天就能脱离大唐一样。
所以,臣王鉷第一个站出来支持下放一定的兵权给建宁郡王。
这是为了守护澄心堂、云秀坊的安危,是为了守护地方百姓的安危,以此彰显大唐天子的圣德!
臣这个人没什么心眼,说话直,若是哪里说错了,请陛下杀了臣,臣虽死无悔!
王鉷的狗腿子们一看王鉷的态度,先是原地懵逼了一下,这波操作有点不太会了。
但政治就是站队,老大的态度和决定对不对不重要,只能支持。
这和那些读了几本书,从来没有做过一天官的人的认知可能不一样。
这些人懵是懵,知道这样支持建宁郡王肯定是不对的,可上头的态度都明确了,自己不支持,这官职还要不要了?
权力场上,最是身不由己。
于是接下来的场面就十分热闹了。
继杨国忠派系提出支持建宁组建军队后,王鉷的人也先后跟上。
这下轮到李隆基懵了。
建宁这么多人支持的吗?
这就难免让原本对李倓完全没有警惕心的李隆基开始生疑。
这不是李倓掌权的问题,而是太子对政局影响的问题。
李倓就算做出再大的成绩,他的身份终究是太子之子。
如今朝堂上两派都支持他,那不就相当于太子间接影响当朝吗?
这就不是扬州地方治安的问题了,而是长安朝堂政局的问题,是皇权争夺的问题!
但扬州的事还在正中的时候,幽州、卢龙一带发来的奏疏,打断了李隆基的思考。
这奏疏自然是安禄山派人送来的。
安禄山左思右想之后,给李隆基写了好几份奏疏。
奏疏的内容也很简单,要钱监,要云秀坊的技术。
至于为什么需要这些?
安禄山的理由也很简单,为了帮助圣人守护好东北方的边疆,为了把那些蛮夷吊起来抽一百遍来彰显大唐圣人的赫赫武功!
总之一句话:臣要这些,那都是为了圣人您啊!
李隆基一看安禄山那声情并茂的奏疏,当场桌子一拍:给!
安禄山的另一份奏疏立又提到了一件事:要扩充兵源!
李隆基就一个态度:好!
圣人对安禄山如此爽快,连钱监都给,这件事是处于朝臣们的预料之外的。
那么问题回来了。
既然圣人您把云秀坊和钱监往安禄山给,那创造云秀坊和重新铸钱的建宁郡王,现在只需要五千兵马。
这不过分吧?
李隆基回到李倓这个问题上,转念一想,似乎并不过分。
但李隆基依然没有这么快就同意。
王鉷奏疏递上去之后,长安朝局的变动就八百里快局往扬州送。
到了四月下旬的时候,李倓接到了长安最新的情报。
他将这份情报给元载看了。
元载立刻说道:“王鉷这是要借机捧杀郎君,这必然是右相的手段!”
李倓叹了口气说道:“李林甫这一招,不可谓不狠辣,但倒霉的却不是我,而是我父亲,圣人又要忌惮他,从而打压他了。”
“看来扩充兵力这件事,是无法得到朝廷的认可了。”元载表面淡定,心里却松了一口气。
别看元载在给李倓干脏活,但他其实最不愿意李倓手里掌握军权。
玩政治怎么玩都可以,不碰军权是底线。
就现在颜真卿在地方上招募的一些乡勇,虽然还达不到军政的程度,但元载依然认为那是在玩火。
李倓却淡然地说道:“未必不行,但我们不要再参与到长安政局中,我们只负责陈述扬州的事实,其余事交给长安自行决定。”
不得不说杨国忠在这个阶段是一个合格的政治盟友,有事他是真的上!
只要把双方利益绑定在一起,他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做。
毕竟家妹杨贵妃!
接下来一段时间,扬州七县衙门就曲辕犁,开始大规模引导、推广,不仅仅官方开始大量铸造曲辕犁,民间也开始仿造。
到四月底的时候,之前冒充流民的混乱,才慢慢被刘晏理清楚。
于是在李倓的新政中,钱行才正是在扬州登场。
钱行其实就是后世的银行,但它现在既不属于大唐官方,也不是存钱的地方,而是专门给流民开荒括户借贷的私人场所。
之所以不能属于官方,是因为李倓不想让钱行的钱和官方的公廨钱混在一起。
公廨钱是一个烂摊子,他不想去管。
而且钱行和流民产生的借贷关系,加深了钱行与流民,也就是未来扬州新的民众的经济生产关系。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对民力的一种软性掌控方式之一。
这种软性掌控方式,李倓这里还有许多种方法。
这种事做好了,关键时刻振臂一呼,江淮之地必一呼百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