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82章 这账还是算得过来的!
    “去年一共调度了600万石粮食,路途损耗200万石。主要的粮食来源还是河南道南部、淮南道和江南东道,其中庐州、寿州、滁州、和州等地粮食出产最多。”

    刘晏面容俊秀,衣着素雅,说话的语气很温和,不快不慢,又非常清晰。

    他身上有一种淡定从容的气度,让人感觉如沐春风。

    李倓不由得惊讶,没想到去年刘晏竟然从东南调了600万石粮食过来!

    这个数额,远远超过了李倓的预期。

    “臣到庐州和寿州做过实地考察,那里的每一亩田产量,已经达到两石,臣认为是曲辕犁之功。”

    曲辕犁更快更深。

    这是能用肉眼看见的。

    更深,种子可以很好地播种进去,不会流……哦不对,不会浮出来,而且更安全,营养物质更好。

    所以产量自然会提高。

    “曲辕犁有普及下去吗?”李倓问道。

    “去年一年,淮南道各州几乎都在用曲辕犁了,由各州刺史推行。”

    刘晏补充道:“臣听说,太湖周围的水稻亩产超过两石,大概到了两石半。”

    李倓赞叹道:“看来卿在淮南道和江南东道兴建的水渠是有奇效的。”

    “那都是在陛下的指使下完成的。”

    “这功劳是你的。”

    李倓话语一转,说道:“淮南道和江南东道的经验,可以推行其他各道吗?”

    “可行是可行,但臣觉得淮南道和江南东道部分州的产量去年能明显提升,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什么原因?”

    “陛下当初在淮南道和江南东道等州查处过并田,还田于民,臣对比过推行均田的州和田地兼并严重的州,推行均田的州,产粮明显更多。”

    “为何?”李倓明知故问道。

    “那是百姓自己的田,他们种得更加用心。”

    “说得对!”李倓道,“那是百姓自己的田,他们更愿意种!这是人之天性使然!”

    “所以这件事,恐怕非臣能办到。”

    “你可以!”李倓说道,“朕此次召你回来,可不只是后勤,打算让你来做户部尚书。”

    刘晏吓了一跳,他连忙起身,拜道:“臣何德何能,如此重要的职位,臣恐怕难以胜任。”

    “若是你无法胜任,这世间恐怕没有人能胜任了。”李倓看着刘晏,他非常欣赏刘晏办事的态度。

    心细如尘,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仔仔细细。

    “臣之前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承蒙陛下提携到江东,后升为苏州刺史,已经感激涕零,臣既没能帮陛下平定叛乱,亦没有为国库再增添半分钱财,才疏学浅,若是成了户部尚书,恐怕难以服众。”

    “谁说没有帮朕平定叛乱的!是你在东南调度了六百万石粮食,才确保京师有粮食可以吃!你想想,如果没有你调度的那些粮食,关中将会如何?”

    “圣人……”

    “这个户部尚书你当定了!如你所言,现在国库要增收,各道土地又要改制,这些都需要你来处理!”

    国库增收和支出,钱财调配,这些工作是户部左侍郎负责的。

    土地、户籍这些是户部右侍郎负责的。

    李倓现在都要改,恰好刘晏都能做。

    给户部尚书,由他一手把控是最合适不过的。

    对于户部尚书这种官职,刘晏是年轻了一点,他今年才三十五岁,但现在的大唐,除了那个第五琦和杨炎,还有谁能在理财方面跟他并肩?

    再说了,杨炎和第五琦,在吏治方面还真比不过刘晏。

    就在这时,张旸急匆匆走来:“圣人,左相求见。”

    “让他进来。”

    元载急匆匆赶来,情绪有些激动:“圣人,陇右捷报!陇右捷报!”

    李倓怔了怔,这么快就传来捷报了?

    他甚至有点怀疑自己听错了!

    元载走到面前:“参见圣人,陇右捷报!王尚书在叠州击败吐蕃南线主力!”

    李倓接过来,快速看完,面色却波澜不惊,只是淡淡道:“朕知道了。”

    其实长袖下的手已经忍不住颤抖了几下。

    “对了,运往陇右的粮食发出去了吗?”

    “发出去了。”元载说道,“这是今年的第二批粮食了,第一批是十万石,第二批也是十万石,足够陇右吃两个月。”

    “还有多少存粮?”李倓又问道。

    “存粮倒是不多了,西线调了一批,还有一批给到中原,那里灾荒极其严重,各州刺史上报情况严峻,所以臣优先将运到汴州一带的粮食安排到了那里。”元载回答道,“另外,关中不少之前逃难的百姓都回来了,现在关中各县还是缺粮。”

    元载犹豫了一下,说道:“圣人,河北收到战争波及的地方,朝廷还买有来得及调拨粮食,恐怕现在有很多人忍饥挨饿啊!”

    李倓叹了口气,说道:“关中已经调集了那么多粮食,依旧不够,更别说河北了,你要传达下去,从现在开始,所有官员都要节俭,不准再有开元天宝时的奢靡之风!”

    “是。”

    “统计了吗,河北缺多少粮食?”李倓问道。

    “如果只是考虑补给粮食,至少要一千万石。”

    “竟然要如此之多?”

    “因为河北道、河南道人多,但是……”

    “但是什么?”

    “但是据河北道、河南道一些刺史上报,不少百姓南迁到了淮南道,臣还专门派人去问过这件事,昨日淮南道寿州、庐州等地的刺史上报,人丁的确有增加,都是北方南迁下去的。”

    李倓沉思片刻说道:“如此说来,补给给河北道、河南道的粮食到不至于一千万石了?”

    “的确不用一千万石了,甚至臣以为可以鼓励北方民众南迁,升任在淮南道待过,那里有大量没有开垦出来的荒地,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开荒。”

    “臣也赞同左相之言。”刘晏道,“这比一味往河北、河南填补粮食要见效快,损失少,而且淮南道是推行了圣人的均田之策的,只需要让各地官府登记清楚田册即可,百姓现在急不可耐地想要耕作。”

    李倓点头道:“那就放开禁令,准许河北道、河南道百姓南迁,凡是南迁者,地方官府不准阻拦,河南道、淮南道、江南道各州,要做好接纳南迁之人的准备,要做好每户的田产分配。将这件事纳入到这些地方官员本年考核中,执行得好的,升官!”

    “是!”元载应了一声,然后看了一眼刘晏,又看了一眼李倓。

    李倓说道:“有话直说。”

    “京师一些官员和贵胄,对于给陇右调度大批粮食,有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