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排骑兵很快就冲到了陌刀军面前,然后狠狠地撞上了斜插在地上的陌刀之上。
血雾飞溅,人马嘶鸣,只一瞬间数百骑便被掀翻在地。
“起……”
对着李嗣业一声大吼,刚才还半蹲着的陌刀军起身,拔出陌刀双手紧握着,透露出森森杀意。
“斩……”
一排银亮的陌刀闪着寒光劈砍而下,锋利的刀锋轻而易举地切开皮甲、血肉,很多骑兵没来得及发出一声惨叫便身首异处。
“起……斩……”
“换……进……”
随着李嗣业有节奏的一声一声高喊,陌刀军开始轮换,后排的士兵上前,随即军阵开始前进。
来不及停下的冀州军士兵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有些人甚至直接吐了出来。
这让后排观战的岳飞看了都有些头皮发麻,自言自语道
“这就是主公所说的陌刀一出,人马俱碎啊,真是名不虚传。”
高览早就想明白了,淳于琼的援军一定已经战败,来求援的是幽州军,是引诱他们出城的诱饵。
不过此时已经没时间想太多了,冲不出去自己也要步淳于琼后尘了。
一咬牙,高览指挥全军调头,向着陌刀军冲了上去。
不是他觉得陌刀军是软柿子,而是只有这里他们还有点胜算,拿步兵去冲击重装骑兵?那和找死没区别。
为了逃命,这些冀州军士兵也是拼了命的向前冲,然而等待他们的只有不断飞溅的鲜血和遍地的残肢断臂。
高览很快冲到了阵前,刚刚举起大刀准备杀出一条血路,很快就被一柄陌刀挡住了。
抬头一看,只见此人身长九尺有余,身穿只有幽州将官才会有的明光铠,戴着铁覆面,如一尊杀神一般威风凛凛。
来不及多想,高览举起钢刀再次劈下,结果再次被挡下。
“铛……”
两刀相交,高览只感觉虎口发麻,还没等他反应过来,李嗣业陌刀横向一挥,高览的战马双腿齐断,随即人便摔落马下。
摔得七荤八素的高览还没缓过神来,几把陌刀便架在了他的脖子上。
主将被擒,其他士兵也失去了最后一点斗志,纷纷投降。
至此,岳飞的围点打援再打援的计划结束,三万冀州援军,加上一万多南皮援军全军覆没。
四千多人被斩首,三万多人被俘虏,只有不到千人趁乱逃脱。
接下来就只剩下一个南皮了,只要拿下南皮,空虚的青州可以说唾手可得。
“淳于琼、高览,你们二位可愿意为我军效力?”
淳于琼思量了一下决定拿捏一下,于是一扭头,一梗脖子
“要杀便杀,休要废话。”
“好,如你所愿,来人,送淳于将军上路。”
淳于琼一脸懵逼,心中狂喊
“什么情况,不是应该拉扯一番的吗,怎么说杀就杀?”
他哪里知道,早在出兵之前,李骏就给众人一份名单,罗列了冀州值得收揽的人才,还有一份“草包”名录。
很不幸,他淳于琼将军就在草包名录之中,于是顺理成章地成了那只儆猴的鸡。
随着一声惨叫,淳于琼被枭首,高览看得也是头皮发麻。
好家伙,这淳于琼再菜也是冀州名将,这岳飞一点也不“怜香惜玉”“求贤若渴”,一言不合就杀啊。
等到岳飞再看向他,高览也知道自己没得选择了
“末将愿降,只是若让我对旧主反戈相向,那就恕难从命了,还有,我的家眷还在信都……”
“哈哈哈,放心吧,对于人才我主自会大开方便之门,至于将军的家眷我们自有办法。”
自从高览带兵出城之后,高干只感觉眼皮直跳、心神不宁。
正在坐立难安之时,就见一名亲卫飞奔而来,上气不接下气地禀报
“使……使君,高……高览将军回来了,请您去城头叙话。”
高干心里“咯噔”,知道这一定是出事了,否则高览为何不直接进城。
果然他的担忧很快便应验了
“高使君,淳于琼已经兵败身死,我被擒之后也已经投降广阳侯,还请高使君认清形势……”
不等高览说完,高干便打断他怒斥道
“住嘴,高览,袁公待你不薄,正所谓忠臣不事二主,我岂能和你这个小人一样背主求荣。”
高览有些羞红了脸,随即他又想到了什么,继续高喊道
“我这里有天策将军岳飞亲笔书信,想请高使君转交给袁公。”
随后高览示意了一下,黄忠张弓搭箭,把一封书信射上了城头。
随后城外大军开始后退,安营扎寨,继续把南皮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高干打开信看了一眼,信中内容也很简单就是让袁绍让出巨鹿、河间和安平三郡国以及投降将士的家眷;
作为交换,李骏会让袁绍带着自己的亲信世家、被包围的将士退到青州和渤海等地。
至于那些仍然愿意追随袁绍的俘虏,李骏一方也会放回,不过需要袁绍拿人口出来交换,并且承诺三年内不对其用兵。
高干忍住心中的怒火,没有撕碎书信,他也知道,此时袁绍手上没有什么机动力量了,再打下去多半也是慢性死亡。
只不过这种大事他也不好决断,只能派人送去给袁绍,同时也书信一封告知袁绍渤海的战况。
袁绍知道淳于琼能力差,只是没想到败得如此之快,如今他手上的兵马大部分都被包围在各地,一兵一卒都调不动。
就连守信都的,都是从吕布手下投降而来的高顺,情况之危急可想而知。
几番挣扎之后,袁绍招来了郭图,还有一直闲置在家的陈宫。
把书信传阅给二人之后,袁绍垂头丧气地问道
“公则、公台,你们怎么看?”
“主公,各处战局已经糜烂至此,若是不答应怕是要……”
郭图不敢再说下去了,怕惹袁绍不高兴,回头惹火烧身。
陈宫倒是不怕,直言不讳道
“主公,如今我们别无选择,这条路怕是最好的选择了。”
“唉,我又何尝不知,只是不知道有多少人心向于我,这去了青州……”
袁绍叹了一口气,像是想通了什么
“答应李骏的要求,给各世家传信,愿意跟我走的就一起走,不愿意的就留在冀州接受李骏新政。”
最后“新政”二字,袁绍加重了语气,算是划了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