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四百三十一章:明公愿复辟否?
    当晚王时槐为严嵩安排的所谓便饭可一点都不随便,山珍海味摆了满满一大桌,可见诚意。

    吃饭的地点被安排在了王时槐的家中也就是饶州知府衙门,严嵩到的时候,这间不大的正堂已经坐下了七八个客人,主位虚待着,王时槐陪着严嵩进来,屋内的几名客人便都起身。

    严嵩只看了一眼,心中便如明镜般了然。

    这些人他可都认识啊。

    全是自己的江西老乡,也都是当年自己在朝时的同僚,不过这些人却有一半都已离开仕途,因为受不了考成的压力自行辞的官。

    “阁老。”

    “惟中公。”

    一见到严嵩,这些人忙起身打招呼,喊什么都有。

    严嵩面带微笑,一路拱手向内走:“诸位,经年不见,气色可是越来越好了。”

    “托阁老您的福。”

    “惟中公的精神头也很好,感觉还比几年前见您的时候年轻不少呢。”

    在众星捧月的恭惟声中严嵩落座主位,看着眼前这一圈热情洋溢的熟悉面庞,心中陡生不少感慨。

    要知道,就在几年前,他们还是不死不休的党争政敌呢!

    好在严嵩从政几十年,早就已经习惯了这种忽敌忽友的关系场,因此很是轻易的融入进这一团和气的气氛当中。

    这一桌人中,身份最高的是迁都之前在北京担任户部尚书的王暐,他在嘉靖二十五年的时候就被罢了官,而原因很搞笑,这个王暐是南直隶句容县人,也就是如今的江苏句容,他在嘉靖十一年的时候在句容给朱元璋修宗庙,结果二十五年的时候塌了一间屋,因为这个原因罢的官。

    有人会诧异,朱元璋明明是凤阳人,怎么扯到句容去了。

    按照朱元璋自己的说法,他老家实际上是句容的,他爹朱五四八岁的时候逃荒去的凤阳。

    这不重要,也不说细,总之这个王暐就是因为工程质量不达标活生生把自己户部尚书这个角色给整丢了。

    至于说句容的知县和工部的几名官员更倒霉,有一个算一个全部满门抄斩。

    而看到王暐,严嵩对今天这顿饭想聊什么就大概有了个预测。

    王暐是心学派不假,但结合之前王时槐邀请自己的话就对不上。

    因为王时槐说有几个朋友想见自己,他和王暐算哪门子朋友,两者岁数差了三十多岁,王暐不当官的时候,王时槐还搁翰林院里储养呢。

    “没想到克明公也在。”严嵩首先跟王暐打了一声招呼:“老夫和克明公得多少年没见了。”

    “得有十几年了吧。”

    王暐回应一句:“十几年没见,惟中公风采依旧。”

    也就大明朝没有文字狱,不然光王暐这个表字都够砍好几回脑袋的。

    克明。

    让他给朱元璋修宗庙,不塌才怪。

    严嵩点点头,颇多感慨:“是啊,十几年没见了,遥想当年克明公可是老夫的良师益友,你我分管户部、吏部,配合的相得益彰。”

    “呵呵。”王暐笑了笑:“都是阁老抬举,老夫这个户部尚书当年可没做出什么成绩。”

    “这话不对。”严嵩道:“克明公在的时候,朝廷财政还是很健康的,后面换上来的那才是一个不如一个。”

    王暐来了一句:“张润、韩士英等人也在内吗?”

    “他俩?他俩主政户部的时候,朝廷哪年财政结余过,年年赤字。”

    严嵩环顾一圈言道:“当然,太上皇也是有责任的,只能说这几位的能力确实是不如克明公的。”

    在座众人都点头附和,不过并没有借着话题展开。

    王时槐招呼着为众人倒酒,随后端起酒杯来。

    “各位,今日惟中公赏光莅临,咱们同敬惟中公一杯。”

    “敬惟中公。”

    严嵩举杯,口中言道:“不敢,老夫要感谢时槐的安排,让老夫见到那么多位旧时同僚,来,诸君满饮此杯。”

    言罢带头饮尽,博得满堂彩。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面酣耳热的时候,王暐开了口。

    “听说惟中公此番来,是来视察象山书院的?”

    “谈不上视察。”严嵩摇头:“老夫不过是来游山玩水的,耄耋之年,吾儿东楼便想陪着老夫在这江西故乡四处看看,度过残年。”

    “惟中公精神矍铄,可是没有丝毫风烛残年之象。”

    “呵呵呵呵。”

    王暐看了一眼王时槐,开口言道:“今日听时槐说,惟中公在象山书院时问他,如何看待太师倡导的新学。”

    “随口一问罢了。”

    “敢问惟中公又是如何看待的?”

    严嵩微笑:“老夫现在早已无心国政,怎么看的重要吗。”

    “惟中公主政吏部二十年,兼任翰林学士更是长达二十六年,又曾担任过两届科举座师,为国育才这一块您惟中公执牛耳,我等还是很想聆听惟中公教诲的。”

    闻听此话,严嵩又见在座众人都看着自己,于是便只好道:“既然克明公都这么说了,那老夫就浅谈两句,不过咱们事先说好,就事不就人。”

    “对对对,惟中公说的有道理,就事不就人。”王时槐在一旁附和。

    “太师倡导兴办的这新学,如今也越来越红火了,究其原因,是因为其和官员的补贴银挂上了钩,可以预想,再过个几年,天下官员的子女都会送进这新学之中,彼时就是科举彻底走向末路的时候。”

    严嵩感慨道:“老夫对这种做法很反感,将金银钱财和国家教育挂上钩,官员为了银子将子女送入学府,出发点就可以说没在乎过这新学能否教成才。

    另外,新学的学校内,那些学生良莠不齐,大部分又都是民间百姓之子,因为新学免收学费还管饭,所以吸纳了不少百姓,这些百姓目不识丁、不通教化,可以说一辈子都在为蝇头小利而争,贪鄙成性,这种家庭熏染下的孩子,就算读书识字又能好到哪里去,终是洗不掉骨子里的贪婪和粗鄙。

    一滴墨就能污掉整碗水,何况一碗墨呢,只怕未来几十年,等这批所谓新学的学生当上官后,我大明朝将全是贪官。”

    严嵩说完话后又呵呵一笑。

    “话多了话多了,各位见笑。”

    而王暐则看了王时槐一眼,二人微不可查的眼神交流一番后由王时槐开口。

    “惟中公高瞻远瞩,分析更是鞭辟入里,想当年至圣先师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果不其然啊,朝廷只用蝇头小利就轻松试出来这天下谁是君子、谁是小人,可见这所谓的新学就是小人之学,用小人之学取代君子之道,用小人之学教出来的学生终结君子之道的科举,下官来看,这国家未来,好不了。”

    真是巧舌如簧,三言两句能把教育给分出君子、小人出来。

    严嵩这个时候反而不急了,满脸严肃的吃菜沉默。

    王暐便主动言道:“时槐,是不是喝多了,怎么乱说。”

    “下官只是把心里话说出来而已。”王时槐言道:“而且惟中公不也说了吗,新学之内,皆是贪鄙成性之人。”

    见扯到自己身上,严嵩只好开口:“说的不错,唉,不过话又说回来,咱们聊这做什么,咱们又不是那些刚中进士的监院生员,那些年轻士子聚在一起喜欢高谈阔论,评议朝政,到咱们这岁数,难道还不懂什么叫人微言轻吗?

    这天下已非昔日之天下,咱们说不上话的。”

    “可若是,重复昔日之天下呢?”

    严嵩夹菜的手悬于半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