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十五卷 河海静谧车书同 楔子
    天佑十三年,贞明二年,公元九一六年。

    二月初二。

    龙抬头。

    沙州。

    敦煌。

    数十年来,在河西,归义军就是一杆旗帜。

    河陇陷蕃,是河西、陇右无法描述之痛。

    天宝年间,唐军本已夺取黄河九曲之地,将吐蕃压得步步后退,行将崩溃。一场安史内乱,河、陇精兵东去,吐蕃不但逃过一劫,蕃儿趁机全取河西诸州。

    彼时,大唐曾经的第一打手兼唐协军,回鹘人看唐军元气大损也有点飘,在执行上峰任务时划水打滑头仗,还对大唐的安西、北庭背后下手。

    整个陇右道丧失殆尽。

    李亨以降,几位李唐天子无能,家里家里搞不清,外头外头镇不住。最后竟与吐蕃议和,承认了河陇丢失的现状,彻底放弃河陇。

    如此窝囊,李二泉下有知,都得掀了棺材板子爬起来。

    但是大唐朝廷窝囊,吐蕃更是混蛋。

    这帮高原蛮子,被唐朝摁头捶了上百年,一朝得意就彻底放飞了自我。

    大唐在河陇建立的是秩序,带来的是富足与文明,吐蕃在河西却是横征暴敛,弄得天怒人怨。

    不仅如此,吐蕃家里也学着大唐闹内乱。

    今天这个造反,明天那个叛乱。

    大中二年,即公元八四八年,河西豪族张义潭、张义潮兄弟终于抓住机会,趁吐蕃内乱之机,联络沙州豪族起事。汉蕃百姓群起响应,二三年间,便恢复沙、瓜、甘、肃诸州,并于大中五年,由兄张义潭携地图户籍入朝。

    陷蕃百年的河西陇右,就此归唐了!

    大唐遂于沙州置归义军,授张义潮为归义军节度使。

    后,归义军又复凉州、北庭等处。

    至此,河陇尽属汉土。

    西尽伊吾,东接灵武,河西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归。

    这是安史之乱以来,唐朝最可令人称道的胜利。

    要知道,老李家的祖坟就在陇右呐。

    可惜,归义军也就此盛极而衰。

    河西陇右地处关键,不但是重要商路,更是关中的重要外围。可惜在河陇起事中,大唐朝廷作用有限。

    嗯,可以说是完全没有直接参与。

    总之,不管怎样,李唐朝廷对于河陇诸州为张家把持的状态非常不爽。对河北的逆蕃,朝廷无可奈何,但是对归义军却是花样百出。

    原因简单,因为河西之地地广人稀,本土出产有限,若图发展,必须获得汉地的支持。所以,唐朝卡着人口与财货这两个命门,再加上一点挑拨离间,就能折腾的归义军死去活来。

    比如,张义潭入朝为质多年,于咸通八年去世。为维护朝廷信任,张义潮入朝为质,以张义潭之子张淮深任留后。但朝廷就没有任命张淮深为归义军节度使,从大义上给他添堵。

    归义军内部成分复杂,张家只是盟主,本来管理就难。再加上朝廷各种使绊子、撩阴脚,张淮深终于死于内乱。

    先是,张义潮之子张淮鼎杀张淮深自立,死后为大将索勋篡权。

    之后,张义潮之孙、张淮鼎之子张承奉又杀索勋夺权。

    归义军内乱多年,实力大损,甘州为回鹘窃据,肃州龙家也不再听从号令。

    重新掌权的张家话事人张承奉一度欲图振作,有意武力恢复河西诸州。

    时值朱梁代唐,张承奉遂自立西汉金山国,号白衣天子,不奉朱梁正朔。奈何时移事异,实力不济,张承奉用兵多年,战果寥寥,反而兵败受辱。

    两年前,张承奉于忧愤中离世,州人公推张义潮外孙婿曹仁贵主持州事。

    时,归义军仅保有瓜、沙二州而已。

    曹仁贵者,曹议金本名也。

    接掌州事两年,曹仁贵低调做人,去西汉金山国号,止兵戈,东与甘州回鹘联姻,西与于阗国主休好,勉强维持局面。但是,任谁都能看到,沙、瓜二州孤悬域外,诸胡环伺,没有强援,也就是个苟延残喘的局面。

    强援?

    朱梁指望不上。

    曹大帅举目东望,嘿,谁想得到,卢龙李家竟是李唐宗室。

    年前一队商旅通过,说卢龙李家宗室复兴,不但在中原数破梁军,甚至取了夏绥、灵武二镇,将党项羌揉圆搓扁,十分得意。

    灵武,这就不远了呀!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

    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

    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

    ……

    冻云宵遍岭,素雪晓凝华。

    入牖千重碎,迎风一半斜。

    不妆空散粉,无树独飘花。

    萦空惭夕照,破彩谢晨霞。

    晋阳城郊。

    春寒料峭,天轻云淡。

    猪儿在跳,喜鹊在叫。

    退伍老兵孙鹤带着两个儿子出门,三转两转,在一户门前拍了两把。

    伴随犬吠数声,便有个健壮小伙奔来开了门闩,一声“孙叔”叫得清脆。

    孙鹤迈步进门,问道:“雀儿,你常叔在么。”

    那小伙中等身量,只是长得粗壮,道:“在呢。”

    众人入内,便有一汉面色难过地来迎,向孙鹤拱拱手,道声:“孙兄。”

    “常兄。”孙鹤寒暄道,“上元已过,今岁做何打算?”

    这姓常的汉子蹙眉道:“还能怎样,在家呗。”

    这厮姓常名思,曾应募在铁林军中。作战也算勇武,可惜手脚不大干净,行军途中拾得他人遗失财物没有上交。这在之前的河东军算个屁事,奈何如今管得严,事发了,竟因此被逐出军中。

    他这种情况,再想投军不大容易,可是别的营生也不会做。

    没了军饷,好在家里授田不受影响,这些年也积蓄了一些家资,常思回乡务农也算有个营生,日子能过。

    总算上官没有做绝,事情也不曾大肆宣扬,知情人少。否则,闹得乡里人人尽知,那可没法活了。

    孙鹤道:“讲武堂,要来晋阳招募学生。”

    “讲武堂?”常思知道李枢密搞得这个玩意,之前都是在幽州招募,却没听说要来晋阳招人。

    看看孙鹤身边两个小子,常思若有所悟道:“孙兄有意让二位贤侄应募么?孙兄在军中本来前途远大,却急流勇退做了这个里正。怎么又让贤侄投军?”

    孙鹤叹口气道:“我是累了,就想回来歇一歇。可是咱这厮杀汉,也不会别个。如今这世道,要出头,我看仍以军功最佳。大郎、三郎年岁不小,我想让他两个去试试。

    你也晓得,我在军中有些旧交,亦能看顾一二。左右都要开一次口,雀儿、威哥儿我看也是这块材料,你若有意,我一并拜托了。多几个兄弟帮衬,孩儿到了军中也好混不是。”

    常思颇为意动,能当兵吃饷,谁愿意土里刨食做农夫。可是想想孙鹤家里的情况,问道:“那,你家里顾得过来么?”

    孙鹤各种功勋折下来,加上几个娃娃都到了年岁,共授田四百亩,还有数十亩荒坡种草。家大业大,少了两个壮劳力,影响其实不小。

    同时常思也在琢磨,自家也是三百多亩田,少了两个壮小伙,生产该怎么安排。虽然有牛有马,但是农忙起来也是要命。

    孙鹤道:“不用愁。儿郎应募一人,官上会发下奴隶一口到家。再说,你我这俱在乡里,若有难只管开口,哪家还不帮一把手么。”

    其实孙鹤家现在就有奴隶,四百亩地,只他爷几个哪里管得过来,哪怕有大牲口也干不了。所以,两个儿子从军,对他没啥影响。

    至于常家,地不少人不缺,他只是生性如此,所以孙鹤专门与他说明。

    要发奴隶?还有这好事。

    对讲武堂的规矩常思知之甚少,亏得这孙鹤消息灵通。便不再犹豫,便将儿子常威叫来,与郭雀儿一起问道:“你两个去应募军中可好?”

    俩孩子互望一眼,皆目露精光,连把头点。

    常思便对孙鹤道:“那便如此说定。只是如何操办我一窍不通,还要烦劳孙兄劳心。”

    孙鹤道:“好说,好说。”

    ……

    《东京梦华录》有载,汴梁太平日久,人物繁阜。

    垂髫之童,但习鼓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

    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

    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

    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

    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

    八荒争凑,万国咸通。

    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

    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

    瞻天表则元夕教池,拜郊孟享。

    频观公主下降,皇子纳妃。修造则创建明堂,冶铸则立成鼎鼐。

    观妓籍则府曹衙罢,内省宴回;看变化则举子唱名,武人换授。

    十年烂赏叠游,莫知厌足。

    大梁的汴梁城,其繁华与此相比纵然还有不如,却也足够引人入胜。尽管开国太祖武皇帝西去有年,大河南北也一直兵戈不断,但是,不论是先帝,还是当今,大梁治下苛剥不重,日子大可过得。

    从城楼俯瞰,观市井繁华,朱梁天子朱友贞心中时而欢喜,时而忧愁。

    欢喜的是,国家局势总体平稳。

    刚刚接手时,那才叫个内忧外患。

    韩勍领着大军在外,杨师厚在天雄军虎视眈眈。放眼望去,遍地都是骄横难制的兵头,入目都是居心叵测的兄弟。

    北面,还有个磨刀霍霍的李老三。

    回头想想,朱友贞都说不清这两年是怎么过来的。

    这次虽然丢了半个天雄军,但是刘鄩还算得力。

    咳,换个角度看看,杨师厚也不完全一无是处。

    贼老天爷也没有完全黑了心瞎了眼,小灾难免,大灾没有。

    比先帝时,国势确有不如,可是局势也不是完全不可救药。

    所以说,总体平稳。

    忧愁也有,那就是国家前途比较迷茫。

    任谁都明白,大梁与辽贼是你死我活的关系。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辽贼亡我之心不死。

    哪怕不能立刻直捣幽燕,朱友贞觉着,好歹也得先把辽贼赶回河北。错了,还没过黄河呢,是赶出天雄军。

    前线距离汴梁,实话说可没有几百里地啦。

    当今的朱梁天子凝眉盘算怎样打开局面,可惜一无所获。他不是马上天子,没有先帝的智慧,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思来想去,也只好偏头问道:“敬公到了么?”

    中官回答,敬翔还没到,但户部尚书、租庸使赵岩在外求见。

    那就先让这个姐夫来吧。

    赵岩较朱友贞年长几岁,生得玉树临风,与时下充斥朝堂的粗鄙武夫绝不相同。看着就让人赏心悦目。

    “赵公何事?”

    赵岩款款落座,向小舅子天子一礼,道:“臣今日是向圣人举荐贤才。”

    “哦?是何贤才?”

    赵岩道:“圣人可记得段凝此人?”

    朱友贞凝眉思索片刻,道:“我记起来了。那厮有个妹妹,曾是先皇美人。只是我印象那厮在禁军挂个虚衔而已,未闻有甚能为啊。”

    赵岩道:“若论征伐,段凝未见其能。不过,今战事频仍,大将统兵在外,圣人又不便亲临前线,亦需妥为安排。至少需要治其钱谷。段凝既是亲族,又与旁人不同,臣荐举这厮,乃为此尔。”

    朱友贞闻言,深以为然。

    这些老货,虽然他兵发洛阳时这些老家伙没有给他添堵,可是当初朱有珪弑逆,他们也没有一人出来主持正义啊。

    都是何居心?

    可有些事又很尴尬。

    比如,自己的这些旧部打仗都不大行,搞谋划嘛……

    也是一言难尽。

    比如这个姐夫,书画一绝,捉钱也是好手,搞别的就差点意思。杨师厚暴毙,就是姐夫出谋划策分割天雄军,现在这不是玩砸了。虽然其中有很多意外,但是,可是当时若先派个靠得住的进去接了帅位再徐徐图之,或者更好?

    咳,一言难尽。

    不得不承认,自己身边的这帮小兄弟,与先皇的老臣们相比还是差点意思。

    河北的刘鄩,谢彦章,等等,北面行营主要还得靠这帮靠不住的老将啊。

    总有人说他这个天子为什么不能御驾亲征?不就是怕去了回不来啊。

    中官报说敬翔到了,朱友贞挥挥手,请赵岩先回去。

    哪怕他再怎么不放心,有些事还是得问问敬翔的意见。

    毕竟,这是跟随父皇打下江山的第一谋主。

    毕竟,敬翔与那些武夫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