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8章 黄河远上白云间(四)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好吧,李承嗣与诸葛丞相不可同日而语,不过,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命运,也是足够让人泪满襟了。

    还赔上了近万将士,刚刚改名的右神武军好悬没有全军覆没。

    大唐刚刚弘业开国,代国公就战死了。

    八大金刚……

    哦不,四大天王这还没来得及碰头喝顿大酒就折了一个。

    咳,实在不是个喜庆事。

    李老三也是万万想不到,李承嗣会翻车。

    从黄河上回来,南下还没个准谱,西边却来给他送个大礼。

    听完了宋廷浩所述,唐王是一脸愁苦。

    “灵武情况如何?”再不想听,李老三也得问呐。

    李承嗣倒下,实在是让人难过。

    见问,宋廷浩恭敬答曰:“李有银将军已返回灵武。我来时,魏帅亦已遣二千兵至灵武。”说着将一份公文递出,正是魏东城发来的,说明了调兵的初衷。

    无令跨镇调兵,这是必须说清楚的。

    唐王道:“三镇情况如何?”

    宋廷浩道:“都还好。甘、凉未敢来犯,有魏帅大军镇着,辖下诸蕃亦暂无异动。只是灵武空虚,三镇诸蕃究竟有何心思,亦未可知。”

    听说西北三镇还没乱套,李三郎稍稍宽心。

    其实那边的情况宋瑶与魏东城的书信中都有提及,但是宋廷浩亲口说来还是感觉不同。让小伙子下去休息,李老三留下张德、郑守义等人说话。

    张德本来是坐镇大名的,也是听说李承嗣栽了,所以跟着宋廷浩一起过来。

    得知李承嗣没了,张德同样是惊骇万分。赶过来,他就是想跟李三、郑二抓紧商议个对策,尽快重新布置西北。

    所谓的布置,无非是三件事,选人,派兵,定策。

    选人,就是派遣节度使,尽快到灵武主持局面。

    派兵,自然是派遣大军过去。

    定策么,则是要定下西北战守之策。

    其实顺序应该反过来。

    先定策,然后才能确定派兵的规模,定下节度使的人选。

    话题比较沉重,老兄弟又沉了一个。

    张德道:“明公,先定战守之策吧。”

    李三郎眉头微动,道:“德操之意?”

    众人之中,张德是最先知道消息,这一路肯定也有所考虑。郑守义脑子还乱着,更主要的,是他对灵武那边没什么感觉。所以,老屠子也不急发言,跟着李老三看张德,等他先丢块砖头出来。

    张德道:“河西,必须恢复,这毋庸置疑。

    然,事有轻重缓急。

    今,我与朱梁争锋河上,正到紧要关口。

    河西诸蕃向无大志,并非急务。

    我看或可让魏哥儿移镇过去。这厮办事稳重,必无错漏。”

    对于李承嗣这件事,张德是有些看法的。

    当初是允诺了他自决的权力。但是,在张德看来,那主要是为了应付边塞复杂的局势,他李承嗣可以因地制宜,及时反应。

    毕竟,隔着天远地远,等这边坐下决策,黄花菜都凉了。

    其实,大唐设置节度使的初衷之一,就是因为军情千变万化,边将必须得到充分的实力,还要有临机决断之权,才能应付边疆复杂的局面,才能不吃败仗。

    将从中御?呵呵,高粱河车神还没出生呢。

    但是,在张德心中,这种权力是有边界的。

    那就是边将的决策,应当与中央大略相和。

    比如,大唐现在重点在河南,在中原,在塞内,所以,边塞就不应该过于激进。为了维护边塞秩序,有限出击没问题,但是,几千里奔袭甘州回鹘?无论如何,这种操作张德将军不能认同。

    尤其这孙子出兵前枢密院居然一无所知。

    虽说李承嗣是老兄弟,也是枢密,但是,这种行为张德坚决反对。

    更要命的是居然玩砸了。

    好么,捅出了窟窿,还得爷爷给你擦屁股。

    真是岂有此理。

    除此之外,张德还有另一层顾虑。

    此事宋瑶、魏东城全都事前知晓,但三人沆瀣一气,却对中央只字不提……

    这就更该警惕。

    大唐刚刚二次开国,可不能起头就走歪了路啊。

    所以,张将军的想法,这事儿干脆就让魏东城自己折腾去吧。栽了这个跟头,只要控制一下那边的钱粮,魏东城、宋瑶两个想搞事也搞不起来。

    从战报来看,局面也不是太糟糕。

    右神武军那些人死都死了,厚加抚恤吧,还能怎样。

    河西诸蕃没实力闹大乱子。

    振武军就在麟州,王义那厮照样不是个省油的灯,有他帮着,新派个稳重的去接替魏东城,夏绥也翻不了天。

    比如周德威?

    唐王又看郑守义,道:“义贞以为当如何?”

    当初陪着李承嗣拿下灵武时,李承嗣就曾试图拉他老黑下水,一起向西边发展。那咱郑爷哪能同意,都是要当宰相的人了,谁要去河西吃砂子。

    所以,本来老郑是没想多说什么。

    可是张德摆出这么一个要死不活的样子,郑守义又觉着很扎眼。

    这厮跟着李大打冲锋挺猛地呀。当初刚到山北打秃头蛮,这厮从来都是冲锋在前。后来自己带着几百人在去诸家里猫了半年,大冬天里跟着李大奔袭契丹牙帐,一举击破迭剌部主力。

    很爷们儿啊。

    怎么一到让他拿主意就往后缩呢?

    别管老郑有没有西进的心思,也别管谁去打,反正李承嗣栽了,夏国公没了,这场子就必须要找回来。

    否则金字招牌砸了,咱大唐还怎么行走江湖啊?

    “哼。”郑守义黑手一挥道,“还能怎样,大军过去,扫了他。”

    这厮一开口,就把张德气够呛。

    怎么着,就你能?

    之前在战场上的那点友谊,瞬间消失个干净。

    张大帅也将虎眼圆睁,与老黑针锋相对道:“扫?怎么扫?李承嗣将三镇几万匹马丢个干净,右神武军打残,仓储损耗一空,拿什么扫?

    灵武不是营州,新附未久,羌胡叛服不定,怎么扫?

    安内,而后可以攘外。

    伪梁颓势尽显,谢彦章不能服众,正当寻求战机破之,而后席卷河南。待讨平伪梁,西取关中。届时,灵武亦有些积蓄,大军西出,何愁陇右不定。

    根本不定而谋边角者,古之未有!”

    对于张德这种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的看法,郑守义就很不赞同。立刻反唇相讥道:“安内而后攘外?哪个是内,哪个是外?

    淮南还有徐家,蜀中有伪汉,西边还有个宋文通呢。

    江西呢?岭南算不算内?交趾呢?

    怎么陇右就成外了?”

    万没想到这些年咱郑大帅地理课学得不错,竟怼得张德同学哑口无言。

    呃……

    可是张某人的重点是这个么?

    唐王悠悠道:“自贞观四年,李卫公灭东突厥,至高宗永徽年间,大唐征战四方未尝一败,诸胡咸服。

    麟德二年,高宗封禅。出东都,自高丽至波斯,自北海至天竺乌长诸国朝会者,各帅其属扈从,穹庐毳幕,牛羊驼马,填咽道路。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江河所致,日月所照,皆为汉土。

    后吐蕃叛,高宗置逻些道行军大总管,以薛仁贵领兵欲平灭之。薛帅引前军三万兵,于大非川连战连捷,只因副将郭待封争功至辎重尽失,不得不退兵。

    此战,三万主力虽未大损,但是后军辎重二万损失殆尽,坏了大唐不败金身。自此之后,突厥、高丽、契丹、铁勒、百济、新罗,处处烽烟。国朝不得不四处镇压,自高宗朝至玄宗朝,花了几十年工夫才一一平灭。

    可惜,吐蕃再非唐土。”

    郑守义说话,可没有想这么多典故,他只是出于本能,感觉恶例开不得。没成想李老三哔哔叭叭就说了许多,懂不懂么,先用心听讲再说。顺道也把眼去看对面的张德,这厮同样眉头紧锁,显然同样听得辛苦。

    便又听李三郎道:“今塞外局面与贞观、永徽何其相似?自经营山北以来,我军每战必捷,所以胡儿畏我惧我,所以我经营草原可以事半功倍。

    这不败金身绝不能就此破了,否则烦恼将无穷无尽。

    彼时至少塞内安定,朝廷还能从容应对。如今朱梁未灭,若山北、草原闹起来,我可没那个功夫折腾几十年去灭火。

    必须防微杜渐。”

    老黑听得连连点头,感觉李老三与自己想到一处去了。

    嗯,之所以当初认头,也是这小白脸做事比较合乎郑某人的脾胃。禁不住瞥一眼张德,你看看这夯货的格局就没有打开。

    唐王又道:“我看,实际情况也不是没有机会。

    如今之河西,远非昔年之吐蕃。

    吐蕃生于高原,自有其地利高绝,我军征讨先要水土不服,未及交手,十分战力先损三分。

    河西则无此忧。

    再则,彼时吐蕃一统,人多刀多,杀之不绝。如今么,河西诸蕃一盘散沙,从夏国公连战连捷可窥一斑。

    此次失利,只因夏国公意外中了流失,并非我军实力不济。

    既如此,正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岂可使贼子有喘息之机?”

    看张德还有话说,唐王抬手止住他道:“张公,若要说朱梁则大可不必。

    朱梁大势已去,我军胜势已成,只要咱自己不昏头,早胜晚胜,早晚能胜。打一年,打十年,都无所谓。

    这里是华夏腹地,无所谓缓急。

    但是河西不同。

    河陇陷蕃百余年,人都换了几代。幸有归义军张公起事,侥幸重聚汉统。可惜这数十年来中原不宁,陇右渐次离散,再耽误下去,我只怕河西再无心向大唐之人矣。

    我不是李亨、李豫那草包父子,此次开国,便是要重振大唐,我可不想窝窝囊囊做个塞内的小朝廷。

    河西,国之臂掖,绝不可失。

    便是灭梁晚几年,亦不可不顾河西。

    你我等得起,河西,等不起啦!”

    张德仍然坚持道:“明公之意我故知之,我也并非置河西于不顾,然仓猝动兵,倘若再败,奈何?”

    唐王环顾众人,道:“德操所虑亦善。今日先到这里,明日再议。”

    出帐来,郑守义琢磨着,这回李老三怕不真要分兵向西?

    这可是大事。

    李承嗣挂了,灵武节度使空了,这得牵一发而动全身。

    老屠子哪有心情睡觉,立刻将心腹、智囊统统叫来,连夜商讨对策。

    夏国公身亡,这事儿已在军中传开,只是传言多荒诞不经。此时从郑守义口里得了准信儿,众人皆默默沉思。

    最先发言的仍然是狗头军师张泽。“唐王西讨之志甚鉴啊。”

    小屠子道:“阿爷,有何计较?”

    郑守义闷声道:“爷爷正是没有计较,才问你等。”

    几个小的一碰眼神,推出小屠子又说:“阿爷,要么咱去打河西?”

    李老三想往西边打那不是一天两天,当年是被李大掣肘,如今可没人能掣肘他了。而且,李承嗣虽然翻了车,但是前面这几年却着实给李老三增添了很多信心。突袭拿下灵武,这可是之前谁都不曾料想的收获。

    而且,这次李承嗣奔袭甘州,实话说,郑某人都忍不住要得给他点个赞。

    从振武军往北看看,这事儿郑守义有想过。

    可是往西边走?就真没这个瘾。

    那人生地不熟的,郑某人一把年纪,眼看着朱梁要完蛋,就惦记着养几年去做宰相的人了,去那边吃砂子这不是疯了么。

    做宰相啊。

    他一个屠子能做宰相,这是什么造化?

    这得老郑家多少辈祖宗保佑,祖坟那得冒青烟。

    可是看小屠子这意思……

    老屠子瞅瞅这几个娃娃,感觉小崽子们有串联啊。

    真是不同了,小犊子们都能商量事儿了。

    “说说?”

    敌情不明,老屠子决定先按兵不动。

    不自觉地轻抚了一下耳侧,这半年哪怕他好吃好睡,也发现两鬓开始斑白。

    岁月不饶人喽。

    受到老屠子表现的鼓舞,小屠子道:“阿爷。事情是明摆着,往后塞内不会再有实权节度使。振武军虽经阿爷苦心经营,终要交出去地。

    阴山以北过于苦寒,非是善地,取之亦难治理。

    不如向西。

    唐王曾许诺夏国公,若能复安西,则为安西王。今,夏国公不幸身死,唐王又对安西念念不忘,阿爷何不主动请缨,做下一场。

    孩儿以为,灭梁也没那么迅速。唐王要灭梁,西边就只能倚赖我家。有这几年功夫,我家经营河西必能有成。届时,便是不能尽有陇右之地,择一处封王传之子孙,亦为美事。

    嘿嘿,此番开国潦草,制度皆不完备。

    据闻,国朝还要议定元从。元从封爵,三代内不降等。阿爷定个元从何难,若再有河西一片基业……

    西域诸胡向来羸弱,邀功不难。

    天山南北,水草丰茂,富饶不逊内地。

    兼有商路大利。

    尤其……阿爷,尤其那边天高皇帝远啊!站住了脚,咱家就是天,不比在这中原苦熬潇洒?”

    看老屠子认真听,仔细想,小屠子继续鼓动道:“届时,阿爷在朝为相,孩儿在外统兵,如此才是我家基业呀。”

    郑守义听着就有点迷糊。

    不对呀,这不是说河西,怎么还一杆子又支到安西去了。

    还他妈安西?

    这天远地远的,河西都没想过要去,还安西?有没有一万里?

    爷爷这把年纪还他奶奶地去安西?那有生之年回得来么。

    李承嗣这次身死,郑守义是挺有触动的。

    在柏乡,大李伤了。

    在河西,承嗣没了。

    本来老黑就有点受不起这种生离死别,尤其近来年纪渐长,好像就更脆弱。之前在魏州打完,所有善后都交给儿子去办,老屠子就没敢往前凑。

    拼了一辈子,眼看着就能躺在功劳簿上颐养天年……

    这要是走半路没了,郑某人找谁说理去?

    若是在天有灵,郑守义都很想问问李承嗣,就问他亏不亏。从义武躲远到灵武,还没潇洒几天呢,立地成佛了。

    大半辈子辛劳,一天清福没享受。

    亏不亏?

    魏州这一仗,打完老郑都后怕,下地冲锋这事儿可太虎了。

    可是细想想,儿子说的也有道理。

    除非老子造反,否则,振武军早晚是留不住。

    至于河西嘛,李老三肯定是不能封出去的,还是太近。回忆回忆,这老小子从来也没说过河西封给谁。

    所以,这事儿要么不干,干,就得一把打到安西去。

    还是那个问题,自己这把老骨头,能行么?

    再有个十年八年,爷爷就要做宰相了。虽说让张德那夯货先干一届,但万一这货哪天就嘎了呢?又或者李老三干一任就累了呢。

    难以取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