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47章 战略转变
    对于草原上出现的思想混乱狂潮,刘荣只有些许耳闻。

    却根本没往深处想;

    在刘荣看来,无论是如今的匈奴,还是后世的大美丽国,其傲然于世的霸权,都是建立在绝对的军事实力之上的。

    ——两千多年后,大美丽凭借人类史上最为强大,且最令人绝望的强大军事实力,于整个蓝星之上畅行无阻,肆无忌惮;

    凡是他们想要的东西,无他:唯‘抢’而已。

    当然了,也不全是硬抢。

    某些时候,大美丽的老爷们觉得动武太费事儿,也太费钱了,就会制定出一个为掠夺量身定做的‘规则’,来供自己搜刮整个蓝星。

    但剥丝抽茧下来,归根结底,大美丽玩儿出来的所有花样,都是以军事霸权为基础的。

    当整个蓝星上所有的国家联合起来,都百分百打不过大美丽的时候,大美丽是自由灯塔;

    但当某东方神秘大国仅凭一己之力,就能和大美丽打的有来有回时,军事霸权崩塌的大美丽,就只能走上崩溃的绝路。

    没办法;

    人家的所有手段,或者说是优势,都是建立在拳头够硬的基础上。

    拳头不够硬了,什么金融、科技等手段,都不过是皇帝的新衣,整个蓝星都为之不齿的遮羞布而已。

    这个时代的匈奴,也是一样的道理。

    ——在过去,匈奴帝国的强大,让整个已知世界,都不得不屈服在游牧之民的马鞭之下。

    中亚各国,如大宛、大夏之类,被匈奴骑兵一战而亡,几乎是口号都还没来得及喊完,就赶忙跪地臣服;

    西域各国更是连反抗都不敢,默认对匈奴帝国予取予求。

    哪怕是整个已知世界,除匈奴外唯一的大块头:汉室,也不得不委曲求全,嫁女和亲,以换取匈奴人短暂的安分。

    和后世鼎盛时期的大美丽一样:匈奴帝国的强盛期,依旧是军事霸权,支撑着这个没有丝毫文明底蕴——甚至压根儿就和文明不沾边的政权。

    但和后世,军事霸权瓦解之后,逐渐走向衰亡的大美丽一样:匈奴帝国的根基,也同样是军事霸权。

    军事霸权尚在,那无论匈奴人是搞奴隶制,还是后世的民煮制——无论匈奴人觉得人兽合法,还是同性合理,都没人敢说他们是错的;

    但当军事霸权瓦解之后,匈奴人的每一次呼吸,都会让人们想起他们在鼎盛时期,对整个世界所犯下的种种暴行。

    具体到眼下,一场河套战役,让匈奴帝国的军事霸权岌岌可危,堪堪欲坠,刘荣是早有心理准备的。

    只是无论是在后世,还是在这个时代,刘荣都没有亲眼见证过霸权的崩塌;

    对于霸权崩塌的进程,刘荣并没有太过清晰的预料。

    就好比匈奴;

    河套战役结束,固然是让长城内外的天下人都看清:匈奴人,并非不可战胜的;

    至少在汉人面前,匈奴人,并非无法战胜的神话。

    但之后呢?

    河套战役之后,匈奴人的军事霸权,究竟会以怎样的方式崩塌?

    是一夜之间土崩瓦解,百蛮大国分裂为草原百国?

    还是会通过坚韧不拔的挣扎,在汉家一场接着一场、一年接着一年的连续胜利,才艰难倒下?

    刘荣不知道。

    刘荣唯一能确定的是:河套战役,仅仅只是个开始;

    一场河套战役,也绝不可能让匈奴人长达数十年的军事霸权,如此轻而易举的摧毁。

    河套之后,还有河西;

    河西之后,还有幕南。

    只有一场接着一场、一年接着一年的连续战胜,汉家才有可能最终取代匈奴,再度成为人类文明唯一的引领者。

    ——汉家夺得河套,匈奴人或许会震惊;

    但最终,大概率会用‘汉人奸诈’‘侥幸的手’之类的话来安慰自己。

    待来日河西易主,匈奴人也不会觉得自己不行了;

    而是会相对现实的说:嗯,汉人也和我们一样强大了,我们要打起精神了。

    直到幕南也不再为游牧之民所有——以至于‘幕南无王廷’,撑犁天神的子民都只能在幕北苦寒之地苟且偷生,匈奴人才会艰难承认:匈奴人的霸权,已经崩塌了;

    整个人类文明,迎来了新的王者。

    准确的说,是那个旧王,再度夺回了属于自己的王冠……

    “先前,朝堂内外一致认为:开春之后,军臣必定会不甘心,从而对河南地发起反扑。”

    “为此,我汉军将士在过去整个冬天,都在河南地北部——即五原郡北境巩固防线。”

    “初闻榆侯于此奏疏中,说‘军臣有意使单于庭依例北巡’时,朕的第一反应,也是军臣想要让我汉家放松警惕,再出其不备的发兵河南地。”

    “只是据榆侯所言,军臣之所请,其言辞之恳切、姿态之谦逊,实乃匈奴单于前所未有。”

    “依诸公之见,此间事,实情如何?”

    “我汉家,又当何以对之?”

    对于军臣低声下气表示:求求别打了,河套给你俺认了,俺还要北巡呢,求你别打我的高阙——这等前所未有的卑微恳求,刘荣大致心里有数。

    只是毕竟还年轻,皇帝生涯才刚开始,刘荣也不急着提出自己的看法;

    说来,这还是先帝老爷子在时,手把手教刘荣的。

    ——当某件事,让朝堂内外都有些摸不准、看不清的时候,作为皇帝,不要自作聪明的急着开口。

    先让臣子们说;

    别管说的对或不对——先从这些汉室全天下最杰出、最聪明的人口中,听听所有存在的可能性。

    再和自己的猜测对比一番,并最终确定:哪种可能性最大、最合理。

    若是有可能,最好从头到尾都不开口,就让臣子们自己商议,并最终得出结果,便大抵是最合理的推断了。

    若不然,堂堂皇帝之身,一有事就跳出来急不可耐的‘朕觉得如何如何’,万一猜错了,丢人事小,为臣下所轻事大……

    对于老爷子的教诲,刘荣虽然向来都颇有微词,却很少能拿出什么像样的反驳依据。

    ——作为封建帝王,先孝景皇帝刘启,无疑是冷血无情到了极致。

    作为一个肉体凡胎、有血有肉的人,刘荣本能的排斥这种冰冷无情的行事准则。

    但作为帝王,尤其是一个合格,且有志做得更好的‘明君’,刘荣不得不承认:先孝景皇帝,是封建帝王最标准,同时也是最完美的模板。

    很多事,或许都有更好的处理方式,或者解决方法。

    但你必须承认:如果你采取汉景帝刘启的处理方式,那就肯定不会出问题——至少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对于封建时代绝大多数时期的帝王而言,重要的往往都不是做点什么,而是别出岔子。

    如果你也这么想,那就照着汉景帝的路子来,准没错……

    “依臣之见,军臣此举,大抵是以退为进——假意服软,实则,仍旧不甘于河南地之失。”

    “若我汉家信以为真,果真于河南地北境,即五原-高阙一线减兵,军臣或将大军南下,以图河南地。”

    “然若不信,数十万大军久驻河南地,时日一久,府库恐亦有所负担。”

    几乎是在这番话传入耳中的同时,刘荣便根据这番话的内容,判断出了发言者。

    ——廷尉赵禹。

    作为法家出身的律法专才,赵禹对于任何事,都是不吝以最大的恶意、最悲观的态度加以揣摩。

    放在军事上,说好听点,这叫料敌从宽。

    说难听点,就是过分悲观。

    若是让这么一个人做将军,是真的不会出纰漏;

    但也是真的办不成事儿。

    而且这个‘不出纰漏’的代价,往往是趋近于极限的。

    这种极致悲观、极致小心,和程不识那种步步为营、谨小慎微还不一样。

    ——程不识的步步为营,是以战场形势变化、敌我双方兵力,以及军心、士气等种种因素,来做出相对应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稍趋于保守。

    好比敌军五万,我军也五万,势均力敌之下,程不识会选择小心试探,并保守僵持,以‘我方稍有劣势’为准,以静制动,等待可乘之机。

    但赵禹这种‘料敌从宽’,却是最大限度重视地方,最大限度轻视本方,以最糟糕、最恶劣的可能性为基础,并做出应对。

    同样的例子——敌我双方各五万兵马;

    赵禹很可能会说:敌人的五万,或许只是前锋部队,未必没有数十万主力大军埋伏于后!

    而我军五万兵马,或许有新兵多少、老兵多少,以及混资历的公子哥多少云云。

    总而言之,未必能有五万人应该具备的战力!

    结合此间种种,五万对五万,我军劣势巨大;

    最好的选择:即刻撤军!

    从方才,赵禹的一番发言也不难看出:虽然没忘踢上一嘴‘如果维持河南地的防备力量,府库或许会有压力’,但赵禹还是倾向于这么做。

    即:无论匈奴人怎么想,怎么盘算,都要以‘匈奴人随时会倾巢而出,谋取河套’为准,来做出相应的应对。

    如果真的这么做,河套倒确实能确保安稳无虞;

    但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却是无限趋近于:汉家举国之力,以保河套不失。

    这么做是否值得,显而易见。

    ——在刘荣看来,值得!

    但没必要。

    这就好比一个藏有宝藏的洞穴,你不知道洞穴里守护宝藏的,究竟是一头猛虎还是一只蚂蚁;

    这种时候,直接朝洞里来一发RPG,当然是值得的。

    但如果有可能,性价比最高的方式,其实还是打个手电筒,看看洞里的情况。

    如果真是豺狼虎豹之类,那开枪也好,开炮也罢——只要能弄死洞里的野兽,确保你的安全,就都是值得的。

    但若是一窝蚂蚁,那比起RPG,显然还是一锅开水性价比更高一些。

    “臣认为,倒不尽然。”

    果不其然——赵禹话音落下没多久,丞相刘舍的话语声便适时响起,将刘荣的注意力拉了过去。

    “依臣之见,如今的匈奴单于庭,大概率依旧没能从混乱中调整过来。”

    “——一场河南-马邑之战,匈奴人可谓丧师失地,遭遇了自冒顿称霸草原以来,前所未有的一场大败。”

    “尤其是两线开战,均无建树的情况下,即便马邑战场的罪责,被军臣甩给了右贤王伊稚斜,但河南之失,军臣,却是难辞其咎。”

    …

    “毕竟自汉家鼎立、匈奴称霸草原至今,匈奴历经三主,汉家历经五帝;”

    “而河南地,始终为匈奴人所掌控。”

    “——无论是太祖高皇帝、孝惠皇帝年间的冒顿单于,还是太宗皇帝年间的老上单于在位,我汉家都从不曾有余力觊觎河南地。”

    “非但不敢觊觎河南地,反而要随时忧心于匈奴人兵发河南,以掠北地、陇右。”

    “而军臣在位,我汉家反守为攻,得据河南地——无论是谁人的过错,军臣,都必定威仪大损。”

    “现如今,匈奴单于庭必定会出现‘军臣无德,无可奉宗庙’之类的杂谈。”

    “尤其是那左贤王伊稚斜,必定会从中作梗,以求浑水摸鱼……”

    刘舍这番话一出口,殿内众人面上的神情,便肉眼可见的舒畅了不少。

    ——赵禹先前那番话,什么‘如果是这样,那就得撤,但万一不是这样,撤了就完了’之类,根本就是如说。

    两相对比之下,刘舍这番表态,才真正彰显了国家层面的战略考量。

    刘舍的意思很简单:河套战役所带来的混乱,至今都还没有在匈奴单于庭内部结束。

    没有一场血洗,让军臣肃清蠢蠢欲动的野心家,或是直接换一个匈奴单于,这场混乱就不会结束。

    而在这场混乱结束之前,本身都无法拧成一股绳的匈奴单于庭,是根本无力全力南下,以谋河南的。

    故而,刘舍更倾向于:在河套留下基本的守备力量,将原本派去打河套战役的大军主力撤回来,以减少军队后勤压力。

    刘舍话音落下,殿内众人基本都是一副认同之色,显然是基本达成了一致。

    至于御榻上的刘荣,虽然没有开口表达自己的看法,但心中,却也已经认可了刘舍的提议。

    ——匈奴人短时间内,大概率不会对河套动心思,这是肯定的。

    但在刘荣看来,这并不是因为单于庭内部的混乱,又或是‘暗流涌动’之类……

    “军臣,是要转变战略重心了吧……”

    “从先前,重点西进追杀月氏人,并开疆拓土,隔三差五南下‘敲打’我汉家,转变为:全力西进壮大自身,并全力从西域吸血,并极力不与我汉家起冲突?”

    ···

    “嘿;”

    “如果真是这样,那‘苦匈奴久矣’的西域……”

    “可惜啊~”

    “可惜河西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