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权力体系这个东西,一旦结构复杂起来,那就会造成越级沟通不畅,乃至于掌控力下降。
就拿过去这些年的南北两军举例。
——南军五校,北军七校,各有都尉一人,作为这两支军队的前线指挥官,号将军,秩比二千石;
这两位都尉,分别听命于掌控南、北两军的中尉及卫尉。
其中,中尉受九卿之首:内史属衙下辖,受内史节制,秩二千石。
卫尉本身作为九卿,秩中二千石,需要对丞相府为首的整个外朝负责,。
而这两个人头上,还有一个‘统辖长安拱卫、宿卫’的卫将军,秩中二千石——虽然与卫尉平秩,但终归有军衔加持,算是高半级;
卫将军上面,还有一个理论上统领天下军务的太尉,秩万石,地位与丞相齐平。
太尉再往上,才是汉天子。
掰着指头算下来,汉天子对北军下达的军令,在最糟糕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天子-太尉-卫将军-内史-中尉-北军都尉——这冗长到令人咂舌的复杂结构一层层传递下去。
就算考虑到太尉不常设,内史又向来不怎么过问中尉属衙,也是天子-卫将军-中尉-北军都尉这四级。
如果是别的单位或部门,这倒也没什么,顶多也就是行政效率低下;
但这可是禁军!
养之千日、用则一时——一旦到了需要动用时,就等同于宗庙、社稷面临致命威胁,必须要他们迅速保卫国家的禁军!
如此要害的部门,尤其还是关乎国家乃至文明的枪杆子,不说天子直接调动,也顶多只能隔着一个,或两个平级的禁军统领才是;
但实际情况,却糟糕到饶是刘荣如今,已经基本坐稳了皇位,不惧任何外来威胁,也总是时不时睡不安心。
举个比较鲜明的例子。
比如今天,长安城中的某个反动团体,比如落魄功侯,又或是朝中老臣之类,纠集了几万民兵,想要在长安发动政变;
因为政变是在长安城内发起,所以长安城的城门、城墙,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能。
政变武装从长安城内的各处民居,又或是戚里、孝里乃至尚冠里冒出来,汇聚在一起,对长乐、未央两宫,以及武库发动了突袭。
以上就是已知条件,问:如何应对?
事态会发展到什么地步?
该事件的影响会有多么恶劣?
——或许有人会说,几万民兵、乌合之众而已,难不成还真能反了天?
也有人会说,就算这几万逆贼声势浩大,有南、北两支禁军,以及皇宫里的郎中令麾下郎官们在,最后也闹不出多大乱子。
但如果是刘荣来回答这个问题,那刘荣的回答,会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一旦这几万人真的汇集在了一起,并毫无征兆的发动突袭,那至少有一到两成的机会攻破未央宫,把刘荣踢下皇位,颠覆汉家的宗庙社稷!
便是剩下八九成,也不全是叛军被轻松镇压;
而是有六成概率轻易镇压叛乱,仍另有两三成概率,是叛军在长安大肆破坏,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之后,才被惊险镇压。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违背普遍认知的情况,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叛军既然是在长安城内发动政变,而且必定是突然发起袭击,那朝堂官方必定是毫无预知,仓促应对的。
那么,在长安城固有的宵禁、门禁制度下,‘毫无预知的仓促应对’,意味着长安城内一旦发生任何风吹草动,长安各城门的守备力量,便都会第一时间遵循本能,关闭长安各城门。
关闭城门,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因为军营分别在长安南郊、北郊,而分别被命名为南军、北军的唯二两支禁军,无法第一时间从城外的军营涌入长安城,以迅速镇压叛乱!
或许有人会说了——这不纯纯扯淡吗?
就算城门关了,那城外的禁军要入城平叛,难道城门还不能重新打开了?
答案是:当然能开。
但不能立马开。
理想的状态当然是:城内发生动乱,各城门第一时间关闭,城外的南北两军随即开抵城门外,然后城门开,禁军入,叛乱平。
但实际情况却是:禁军得到消息来到城门外,呼号着让城里的人开城门、迎禁军入城平叛;
结果城门内、城墙上的戍卒,都在狐疑的打量城外的禁军将士,有没有袒露哪条胳膊……
是的。
自从当年,周勃一句‘刘氏左袒’,就在没有调兵诏书的情况下,凭‘偷来’的虎符把整支北军带进长安,并在南军的守卫下攻破未央宫之后,南北两军入城平乱,也不再是打声招呼那么简单的事了。
——你怎么证明你是入城平叛,而非加入叛军作乱?
要知道当年,周勃率领上万袒露左臂,嚎着‘匡扶刘汉社稷’的北军将士,最终攻破的,恰恰是少帝刘弘所在的未央宫!
咋?
合着刘氏左袒的‘刘’,就不是少帝刘弘的‘刘’了?
所以,当长安城内发生暴动时,长安城各处城门才会第一时间关闭。
之所以要关城门,防的,却不全是——甚至不主要防叛军的外援;
而恰恰是防平定暴乱的主要力量:南、北这两支禁军!
如此一来,情况就变成了:长安城内发动暴乱,各城门第一时间关闭,汉室中央即需要南北两军尽快入城平叛,同时又要尽可能谨慎的放南北两军入城,以免这两支禁军,再度成为政变者利用的武装力量。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两支禁军需要在城门外等候‘审核’,等审核通过了才能入城。
故而,刘荣才会说:如果长安城内真的发生了声势浩大的政变,那叛军会有一成的概率成功。
——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制度的不完善。
其二,则是如今汉室盛行的贿赂之风。
早在尚还只是皇长子,连太子都不是的时候,刘荣就已经见识到了这个时代,贪污之风究竟有多么猖獗。
一个太监,但凡有点权柄,你不给他送钱打点,他就敢给你上眼药!
记住:这话,是曾经的皇长子刘荣说的!
反之,你给他塞钱,他虽不会再坏你事儿,却也会到处消费你的声誉——逢人便说:瞧,皇长子给的;
连皇长子都得给我塞钱、都得给我三分薄面,你又是个什么东西?
禁中尚且如此,出了宫门,那更是不得了。
你去拜访某个权贵,若递上拜帖时,不顺带给门房塞点钱,人家不搭理你都是轻的;
说不定人家门房,把这事往权贵那儿一说?
嘿,你猜怎么着?
人家权贵能跟你翻脸!!!
为什么?
因为你看不起他的门房,岂不就是看不起他?
打狗还得看主人呢!
再者说了,我一个权贵,屈尊降贵见你,图的不就是你能给我带来好处?
结果你连我的门房都不打点——连我的门房,都无法从你这儿拿到好处,更何况是我?
这,也还只是私交层面的。
到了官面儿上,那画面,当即就要再丑陋三分。
旁的不说,就说一点。
——先帝年间的丞相:故安侯申屠嘉,最为天下人称赞的品德,是两袖清风。
是的;
当朝丞相,整个华夏统一政权的国务园总理,常务副皇帝,最为人称道的品质,是不收受贿赂。
离谱不?
一项官员最基本的素养,成为了百官之首享誉天下的唯一依凭。
就好比后世那句话所说的:在妖魔横行的世道,平庸就已经足够优秀;
同理——当贿赂之风成为常态时,清廉,居然也能成为为人称道的高尚品质……
之所以要提及汉家由来已久,且愈发猖獗的贿赂之风,是因为城防这个东西,向来都是非此即彼的两个极端。
——要么戒备森严,蚊子都飞不进去;
——要么松垮糜烂,从头烂到根儿里。
在华夏封建历史上,几乎从来都没有过一座‘城防即不完全森严,也不彻底松垮’的城池。
而贿赂之风盛行,以至于皇宫里的太监们,都敢向皇子——乃至太子伸手要好处,就意味着但凡有心,便必定有人能把同样的金银财宝,花在官员、城门卫,乃至禁军将帅身上。
在刘荣看来,这第二个隐患,比第一个都还要更严重。
毕竟禁军进不来长安城,仅仅只是时间、时效问题——哪怕第一时间进不来,也早晚都是能进来的。
但贿赂之风,却足以让长安城的城门,变成只有叛军外援进得,禁军却进不得的单向阀;
足以让长安的重中之重:武库,成为叛军迅速壮大力量的根基;
若是以帝王的角度,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的话,甚至就连宫门,也未必不会被叛军靠行贿、送礼的手段,给硬生生用钱砸开。
这,是刘荣认为在长安发生变故时,反动分子就算无法颠覆汉家宗庙社稷,也有两三成机会让朝堂中央头疼,在长安大肆搞破坏,最终也只是被堪堪平定的原因。
——贿赂成风。
而第三点,便是刘荣眼中,存在于汉家现存‘九卿’体系当中的第三个怪胎:冗杂的禁卫。
还是那句话:禁军存在的意义,除了震慑反动分子之外,便是在反动分子发动暴乱时,迅速出手平定暴乱。
而冗杂的禁卫体系,以及又臭又长的责任划分、从属关系,使得这个原本应该像后世的消防队般,接到消息就迅速‘出警’救火的机动武装力量,无法发挥自己本该具备的效能。
就好比先前所提到的那个例子;
长安发生变故,城外的南北两军得到消息,第一时间却不能擅自行动,而是要静候调兵诏书及虎符。
诏书、虎符都到了,大军集结朝长安进发,来到紧闭的城门外。
城头上的宫卫放下竹篮,查验过诏书、虎符,然后去请示中尉:这咋整,开不开城门?
中尉拿不定主意,又联系不上未央宫里的天子,就只能去问内史或卫将军:咋整?
内史大概率不敢拿这个主意,卫将军又未必会拿这个主意。
于是只能等。
等什么时候,未央宫里的皇帝能派人传来消息,说城外的禁军确实是合法调动来长安,负责平定动乱的,城门才会开。
这就是上文所说的,禁军在城外接受‘审查’的大致过程。
而这个审查的过程,有一个军队系统——尤其是禁军系统极为忌讳的隐患。
涉及的人太多了~
信息传递的层级太多、经手的人太多,信息传递的周期太长。
整个审核过程中,但凡有一个人出问题——比如城门卫,中尉,又或是内史、卫将军;
甚至是他们之间负责送信的仆人、信使,乃至于叛军派人冒充,以皇帝使节的身份认可或驳回城外禁军的入城请求,都会出大问题。
这,是刘荣并不认为长安绝对安全、并不认为反动分子毫无机会的第三点原因——过于冗杂的指挥系统。
结合以上种种,刘荣不难得出结论:汉天子和禁军之间,最好是连一个人都不要隔,皇帝能直接指挥军队最好!
充其量,也只能有一层禁军统领性质的中间人,负责按照天子的意志,将禁军开往天子所希望的方向。
于是,太尉不出意外的,被刘荣放弃;
太宗皇帝搞出来,又莫名升到顶格,却并没有什么存在意义的卫将军,也被刘荣改成了和上、前、后、左、右将军一样的战时将号,和长安城的都城武装毫无关联。
再下一级的内史、卫尉——内史即将被拆分;
尤其是中尉,刘荣肯定是要从内史拆出来,使其作为一个独立的九卿属衙而存在。
名字刘荣都想好了:执金吾。
抄作业嘛;
反正只是个名字而已。
按照刘荣的设想,日后的执金吾,除了要负责长安城的治安巡逻,以及城墙、城门防务之外,还要肩负起一定程度的执法效能。
比如帮大理(廷尉)抓个人啊,或是巡逻时盘查路人之类。
但中郎将,却不能继续作为中尉下辖的部门。
刘荣的想法,是最好把这个群体扒拉郎中令的饭碗,使长安中央所有带‘郎’字儿的职务,都被纳入郎中令的管辖范围。
什么侍郎啊,郎中啊,中郎啊之类,直接包圆。
就是这名字,不能继续叫郎中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