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易京楼之外,
张燕此刻苦不堪言,极度痛苦。
看着麾下士兵不断陨落,张燕心如刀绞。
尽管如此,他的目光仍不由自主地投向身后巍峨的城池。
这城池名为易京楼,
是公孙瓒自上次败给袁绍后多年苦心经营的成果。
如此雄伟的城郭,
别说骑兵,即便是飞翔的敌人都难以穿越......
因此,当张燕瞥见那座矗立在云端的城池时,心中涌起一股奇异的庇护感。
这一切归因于城主——公孙瓒,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盟誓的象征。
也是这个原因,张燕在败于匈奴与乌桓联军铁蹄之下后,毫不犹豫地朝着易京楼的方向逃离。
在张燕眼中,敌军势如洪流,骑兵团团围困,硬碰硬绝非明智之举。
既然无法硬撼,唯有倚仗城池死守。
而要坚守哪座城堡呢?
毋庸置疑,张燕心中早有定数,那便是坚不可摧的易京楼。
毕竟,易京楼的高墙深垒,他早已领教过其威严。
更别提,张燕出兵相助的初衷,源自公孙瓒亲自遣使恳求他出山。
而自己为何会出现在乌桓南下的必经之路,背后则是赵云传达了青安的智谋。
所以,在张燕的视角中,
他与青安、公孙瓒共同构成了坚固的联盟。
因此,身陷敌阵,遍体鳞伤之际,
他的首要之选便是寻求公孙瓒的援助。
张燕坚信,他替公孙瓒挡下了锋芒,此刻公孙瓒理应出手相救,无论公私。
加之公孙瓒麾下强军与易京楼的雄浑规模,
若能默契配合,生存只是小胜。
公孙瓒的白马义从骁勇善战,或许还能逆风翻盘,赢得辉煌胜利。
于是,败给匈奴和乌桓联军的那一刻,
公孙瓒的名字立即占据张燕的脑海。
然而事态发展出乎张燕意料。
易京楼依旧坚挺,却毫无救援迹象。
何意?
难道这些人皆沉睡未醒?
又或者,他们打算袖手旁观?
这念头甫一浮现,张燕便迅速否定了它。
原因很简单,他深知公孙瓒绝非如此之人!
所谓“人如其名,影随其形”,他结识公孙瓒,便是因为他的义薄云天和重情重义。
因此,面对易京楼的静默,
张燕本能地相信,公孙瓒必定有事耽搁。
然而,
随着时间流逝,
张燕手下牺牲的士兵越来越多,他心中的希望也随之黯淡。
……
易京楼深处,
一座金碧辉煌的大殿之内,
赵云此时半跪于地。
大殿的高位,公孙瓒面无表情。
“主公,张燕是我方盟友,当年他率十万雄兵阻挡了乌桓的南侵,如今他身处困境,恳请主公发兵救援!”
赵云一字一顿,极力压抑内心的焦虑。
“哼,张燕生死,与我何干?”公孙瓒冷冷回应。
"今日我若挽救了翼燕,来日面对霜燕、翎燕的困境,你道我是否应施援手?"
"更何况,城外那些,多数是铁骑,一旦趁着我们开启城门的瞬间闯入,届时丧命的不止翼燕,连我们都可能陷入危局。"
公孙瓒寒声低吟,神色漠然。
赵云见公孙瓒如此答复,不由得一阵愕然。他投身公孙瓒麾下,原是因为他认定公孙瓒是豪侠,正义的化身。
然而此刻,听完公孙瓒的话,赵云心神剧震。
望着眼前威严却又略显憔悴的背影,一种前所未有的疏离感自心底涌起。
公孙瓒察觉到赵云的异样,望见他面露的不快,长叹一口气,缓缓言道:
"子龙,你了解我。"
"此刻的境地,我并非见死不救,而是无法施救。你想想,敌人为何要在伊京高塔之外刺杀翼燕,无非是想诱使我们救援,一旦我们开门,便是给他们制造破绽的机会。"
"还有那个翼燕,口口声声自称我们的盟友,明知我无法搭救,却偏要滞留高塔之外任人宰割,此举何意?岂非置我于不义之地?"
"他若是真英雄,理应为我考虑,宁愿远离此处死去。"
公孙瓒话语间,脸色渐露凶狠之色。
赵云聆听公孙瓒如此肺腑之言,失望之情无以复加。但庆幸的是,早在河内郡时,赵云已归顺青安。
原本对于投靠青安,赵云心中对公孙瓒仍存一丝歉疚。可如今,听到公孙瓒这番话,歉疚感荡然无存。相反,赵云深感庆幸,庆幸早日识破公孙瓒的真实面目。
正当赵云心潮澎湃之际,公孙瓒见他长久未答,以为已被说服,于是摆袖冷声道:
"我已言尽于此,翼燕之事,你若有心,待他身后,多为他焚烧几叠冥币吧。"
语毕,公孙瓒转身离去。
赵云望着他的背影,内心深处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思索着,他退出了殿堂。
走廊门前,一众将领见赵云走出,有人急忙问道:
"如何,大人答应出兵了吗?"
此言一出,众人纷纷把期待的目光投向赵云。
"未曾。"赵云平静地回答。
"果然……"
尽管对公孙瓒的回应,大家已有微弱的预感……
然而如今从赵云口中道出,却生出一番别样意味。
目睹四周众人脸上纷纷显露出失落之色。
赵云深深地吸入一口清冽的魔法气息,随后朗声道:
“即便大人未曾应允出兵,但我赵云已决心率军前行。”
“大丈夫立于世间,当无愧于胸中信念。”
“张燕本是我等的盟誓伙伴,今日遭此劫难,皆因替我等挺身而出。”
“不论公义私情,我们都必须解救他。”
“大人若不愿救,那就由我赵云,来完成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