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52章 圣手萧让遇兵空无策,寨主狄泉解围做西游
    进了聚义分赃厅,那杨虎正吊着伤臂,坐在了交椅之上,见耿家兄弟到来,也是起身相迎。

    “二位兄长因何来此?”

    杨虎心说这耿明初和耿明达这两兄弟虽然是和自己拜了把子,但他们两个人却清高的很,自己去叫他们两个一起落草,他们是根本都不肯来的,平时也不到他这里来,今天不请自来,不合常理。

    “今日前来,原是有好事要说与你听,杨兄弟,你可知这两人是什么人?”

    耿明初与耿明达把身子一让,便露出后面的“神机军师”朱武与那“赤发鬼”刘唐出来。

    此时,这两人身上穿的还是那道士、天师的打扮,杨虎不知所谓,便询问起耿家兄弟说,“这二人是何方道士?”

    “这两位可不是道士,他们乃是山东济州府水泊梁山上的好汉,这位唤作‘神机军师’朱武,这一位唤作‘赤发鬼’刘唐!”

    耿明初给杨虎介绍了起来。

    杨虎闻名,站立起身,“原来是梁山好汉,真个是久闻大名了!”

    对于杨虎来说,水泊梁山的规模算是他们可望而不可即的规模,拥兵数万,抢生辰纲,打官军,败高廉,像是他这种几十个的小团伙根本无法与之相比。

    而实际上,现在的江湖上,那也是梁山势力最大,实力最强。

    目下原本在宋徽宗时代闹得最大,实力最为强横的“四大寇”,现在只有狄泉的梁山初具规模,而河北田虎、淮西王庆和江南方腊这几个人目前还都没有发展成势力。

    而《水浒传》原着里面虽然只是描写了这几处的贼寇,实际上可远不止这些,因为这该死的宋徽宗实在是昏庸无能,所以他的地盘上,大大小小的起义那是兴起得如雨后春笋。

    在中国众多朝代中,农民揭竿而起最为频繁的,从陈胜吴广大泽乡揭竿而起,到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再到隋末瓦岗,唐末黄巢,但农民起义发生最多的一个朝代却是两宋。

    宋朝,其农民起义的数目之多,堪称是空前绝后,宋朝前后三百余年,共经历了四百三十三次农民揭竿而起,平均两年就要发生三次左右!

    比如,北宋之初,四川就没有消停过,先是后蜀降军叛乱,然后又是上官进叛乱、全师雄兵变,然后又有王小波、李顺为首的大起义,都建立了大蜀国了。

    不过,单论实力,其余的起义势力其实还真不大,其中最大规模的还是梁山。

    而现在北宋其他地方的山头也是不少的,像是那些小山头就不提了,大的势力那还是有不少的。

    比如说在云南,虽说在大宋朝的南边还有个大理国,就是那所谓的“大理段氏”,但宋朝对于云南还是有一定的实际控制地区的。

    但是,对于这些地区,宋朝的实际控制力有限,因为云南和贵州这两个地方那是异族丛生,民族成分极其复杂的地方,当地的各个土着民族那是不服王化,而且各自为政,就是派兵去打都不好打。

    要不然,也不能把柴家给封到这种地方来。

    而这其中有一个苗族首领父子父亲名叫李龙池,儿子名叫李述甫的,纠集苗族蛮人,自立苗王,在大理国和宋朝的夹缝地带兴风作浪,总数有几万人。

    还有就是在金顶太行山那里,也闹土匪,还比较厉害,据说是个姓王的土匪,聚集了数万人,但是由于太行山的占地面积太大,朝廷一直都没有征剿干净。

    这群土匪说来也比较奇怪,就是他们也不太出来抢东西,也没人能够解释他们几万人是怎么获得的给养。

    但是,这两个,一个在云南,天高皇帝远,另一个则是在那宋辽边境上,只要他不惹事,不招灾,朝廷也没功夫管他们。

    这样看来,还是梁山最为声名显赫。

    “见过九头蛟大王。”

    朱武与刘唐见那杨虎其实也就是个年轻人,但也能占据山头,倒是有点佩服,确实是有胆色。

    “杨兄弟,你那仇人有了下落了!”

    耿明达不懂得卖关子,直接就把这个情况给告诉了杨虎。

    “什么?!”

    杨虎听了,直接跳下了台阶来。

    他在太湖里面,倒是也听说了这东京城里面的事情,说是有人闯入高俅老贼殿帅府,给朱勔和高衙内都给劫走了,至今不知下落。

    在杨虎刚刚知道了这个消息的时候,还在那里拍手称快呢!

    毕竟,他和那该死的朱勔是有杀父之仇,屠家之恨的,现在仇人被绑走了,他也高兴。

    同时,他也挺佩服的。

    他佩服那不知道名姓,素昧平生,但是敢于把那朱勔给劫持走的人。

    他杨虎和朱勔有如此的深仇大恨,但是他杨虎尽管说是知道朱勔就在东京城,他不敢去东京城找他朱勔寻仇去。

    当然了,这样并不能怪杨虎,毕竟孤身一人前往东京城里面去寻仇,还是要行刺朱勔。

    朱勔是个什么人呢?他官位任威远节度使,虽然不是四大奸臣之列,但是是六贼之一,朱家也一门显贵,并拥有卫队数千人,进见不避宫嫔。

    在宋朝东南一带的刺史、郡守多出于朱勔门下,时人称之“东南小朝廷”。

    杨虎要是敢独自一个人进入到东京城里面去刺杀朱勔,那他自知是有去无回的。

    所以,他对绑走了朱勔的人很是敬佩,可他同时也比较矛盾。

    这矛盾就是矛盾在他自己觉得这朱勔现在还不知道是死是活,他心里面不踏实。

    现在,听说了朱勔的下落,他自然很感兴趣。

    “在何处?死了没有?”

    杨虎两眼放光,抓住耿明达就问。

    “就在我水泊梁山狄寨主手中。”

    此时此刻,“神机军师”朱武发话了。

    “莫非是梁山好汉劫走了那王八蛋?”

    杨虎询问起来。

    “然也,我家二寨主林冲林教头与高俅老贼有不共戴天之仇,故而狄寨主亲自入殿帅府,高俅老贼侥幸逃过一劫,但他那干儿子高衙内并朱勔都叫我狄寨主带回梁山,如今杀了那高衙内,朱勔还囚禁在山上。”

    朱武说完了来龙去脉,那边的花普方听完,不由得叹息说,“有仇报仇,有怨抱怨,非烈丈夫,孰能如此啊!”

    “敢问狄寨主欲如何处置朱勔此贼?”

    杨虎一脸的恳求,他非常害怕狄泉把朱勔给放了,毕竟他对狄泉不了解,狄泉肯定不会这么干。

    “此贼祸乱江南,人神共愤,自当诛灭,以泄人神之愤,只是此时还没到时候,故而将其囚禁在山上。”

    朱武回答起来。

    杨虎此刻的大脑飞速运转,自己既然知道了那该死的仇人朱勔在那里,那自己也就有了报仇雪恨的可能了!

    只不过,他虽然想着要报仇,可自己也不是梁山的人啊,人家狄泉凭什么把朱勔交给他来处置呢?

    可是这个年头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他要是不报此仇,都没脸下去见他爹,死都得是没有勇气的那种。

    朱武绰号是“神机军师”,察言观色的本事自然是不弱,当即看出来了杨虎的情况,便劝说道:“今日前来观这太湖东山,确实是一处风景秀丽之所在,但却不是什么好的去处,杨虎兄弟与花普方兄弟要是有心,不如与我等同回梁山,杀那朱勔!”

    毕竟,朱勔对于杨虎那就是一个最大的诱饵,而且杨虎目前和花普方两个人在太湖里面混的也并不好。

    他们两个人还都不到二十岁,都是年轻气盛的时候,也没什么脑子,现在哪抵得过那“神机军师”朱武的引诱?

    杨虎左右一想,干脆一拍大腿,就决定投奔梁山了。

    且说这边太湖里面,“神机军师”朱武已经将“太湖四杰”,耿家兄弟,杨虎花普方说动,各自去投梁山,而那狄泉在山上,已经得到朱仝回报。

    那“美髯公”朱仝一路上护送那群百姓走了五七日到了那范氏义庄,见过范乾,递上财物与狄泉书信,今已返回。

    而狄泉却发现,这财物人家并没有收下,而且还给了狄泉一封回信。

    人家范乾的回信里面提到,范乾先祖范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身为晚辈,扶危济困,接济难民本是分内之事,非图财物,因而拒之不受。

    但他对于狄泉所作所为也有所听闻,不好说些什么,只是劝说狄泉好自珍重。

    这也难怪,古代的知识分子里面大多数都是受到忠君爱国的思想影响,对于起义军和啸聚山林的土匪强盗都没有什么好感,他这种态度,已经算是客气的了。

    而此时,狄泉已将在山上和许贯忠准备着手进行大改革了,首先许贯忠说,要在梁山上推行文化改革。

    说白了,就是和后世的军队扫盲一样,因为这些士兵文化程度实在是太低了。

    文化程度,在一支部队里面不能够直接转化为战斗力,但是完全可以提高你部队的战斗力下限。

    当然了,要是像是后世军校的那种培养方式,毕竟不太现实,所以狄泉只是让“圣手书生”萧让承担起梁山的扫盲工作,让这些山上的士兵能够识字、明理就够了。

    一支文化水平不高,而且各种思想共存的军队,是很难做到令行禁止,军纪严明的,因为思想没有统一,所以,这些人干出什么来都是有可能的。

    但是,“圣手书生”萧让则是叫起撞天屈来了,因为教这些大老粗认字明理,那可比教孩童识字要简单的多了。

    这些人已经有了固定的思维,甚至有一些人抵触学习,“圣手书生”萧让按照教导孩子的那种方式来教他们《急就篇》、《训纂篇》、《劝学篇》、《千字文》、《百家姓》,收效甚微。

    许贯忠对于如此现象的解释,是说要让这些人对于识字明理感兴趣。

    狄泉这可是大伤脑筋,怎么才能让这些人对这些东西有兴趣,太难办了一点!

    想了一阵子,狄泉有了一个办法。

    识字认字这个,是一个长期工作,不能够操之过急。

    现在最重要的是要给他们灌输统一的,正确的思想,让他们来学习。

    那么,最好有现成的宣传读物,能够以瓦舍说书的方式说给他们听,讲故事一样。

    这样,这帮人愿意听,然后他们听完了,也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

    而这个“学习读物”就很重要了,那些萧让会的启蒙教材不好使。

    狄泉苦思冥想了好几天,然后在屋子里面把自己给关了好几天,期间则是把许贯忠叫了进去,开始研究。

    凭借着狄泉上辈子对于名着的超强记忆力,以及对宋朝时期现有神话传说的总结,狄泉把《西游记》给大致的写了出来!

    《西游记》,作为四大名着之一,它的成书年代在明朝,由吴承恩写作,宋朝还没有。

    但是狄泉了解了一下,关于《西游记》里面的各种故事却是广为流传,并不是说没有《西游记》现世,世人就不知道孙悟空、猪八戒、唐三藏的。

    而《西游记》现在也比较适合,那些神仙不顾人间疾苦,孙悟空降妖伏魔,在北宋末年的社会里面,多多少少还能有点影射的作用。

    譬如那个该死的道宗皇帝,天天在那里烧香念经的,把他当做那不食人间烟火,不管黎民百姓死活的玉皇大帝最为合适。

    而这些身在底层的梁山士兵,也能够学习孙悟空的反抗精神,对于他们精神世界的丰富,也是好事。

    最主要的是,得让“圣手书生”萧让先讲一部分,然后就不讲了,印刷一部分出来,发下去让他们自己看。

    他们才认识了几个字啊?想要看,那就得乖乖的认字识字不是?

    就得想办法去钩着他们。

    像是其他的话本和演义,也可以拿出来搞一搞,应该也能受欢迎,只要不是宋朝本朝的演义,应该没问题,比如《封神演义》,还有《隋唐演义》这一类的。

    于是乎,让萧让当一回说书人,在大校场举办《西游记》播讲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