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初,杨振叫他们与方光琛、张得贵等人商议分田屯垦令的时候,蓟镇边军军户出身的老炮头刘万忠主张参照九边屯垦的旧制计丁授田,每丁给地五十亩。
但是杨振否决了这样的做法,最后接受了方光琛的建议,拍板执行按户授田每户给地三十亩的做法。
杨振之所以这样做,并非全然为了抛开大明朝的旧制,非要另起炉灶,而是有自己的一些理由。
在他看来,按户分田比计丁授田这种重男轻女的做法要好。
一方面,这样做,有利于扭转重男轻女的旧习陋规。如果只给男丁土地,那么男尊女卑的情况就很难改变。
另一方面,这么做,也有利于推动各户成年的男丁分户成家,然后踊跃从军,推动他们通过军功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
与此同时,杨振也考虑到了辽东半岛上的土地数量,计丁授田,每丁给地五十亩,他根本做不到。
一旦这么做,眼下金海镇所能承接和吸纳的人口数量,就将受到极大的限制。
而按户分田,每户给地三十亩,叫他们开垦作为永业田,至少短期来看并不存在计丁授田带来的种种问题,同时也更加方便易行。
如果不是这样的简便易行之法,那么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想完成这么大范围内的编户分屯事务,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而且这几个月来,杨振当初决策之正确,已经有目共睹了,已经没有人再去纠结到底是计丁授田好,还是按户授田好了。
至于为什么杨振定了一个每户给地三十亩的上限,真实的原因,除了杨振占据的辽东半岛南段宜耕土地有限之外,还有一个杨振在后世熟知的一句谚语,也是促成这个决定的重要因素。
——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这是农耕时代中国老百姓们心底埋藏的一个十分朴素的人生理想。
而这句后世许多人熟知的谚语,被杨振直接拿来用作了金海镇在登州府招垦最通俗易懂也最打动人心的一句口号。
对崇祯十三年关内流离失所的广大百姓们来说,什么样的承诺都不如这样一句承诺更加实际有效,更加具有吸引力。
而且事实也证明,按户分田更有利于编户立屯,可以避免出现人口众多聚族而居的大户。
杨振可不希望,自己的移民屯垦,到最后,再弄出一批地主豪强大户人家来给自己添堵。
而每户给地三十亩为上限,也较为符合这个时代的农耕水平,刘万忠向他报告的情况正好验证了这一点。
以这个年代的垦荒水平,一个男女老少齐全的五口之家一年垦荒耕种三十亩地,已经是他们能够做到的上限了。
而且大部分家庭甚至完不成这个任务,甚至距离这个上限甚远,能完成十五亩或者二十亩已经是很不错的情况了。
在这样的情况,你给每户分的土地或者说荒地越多,事实上就意味着抛荒的土地越多。
一旦如此的话,这样的移民屯垦岂不是南辕北辙,成效要大打折扣了吗?
想到这些问题,杨振看着挠头赔笑的刘万忠,最后也笑道“呵呵,你们明白本都督按户分田三十亩的苦衷就好啊!”
杨振这么一说,刘万忠当即便知杨振对他们完不成垦荒任务早就心里有数,而且丝毫没有追究他们责任的意思,当下连忙笑着点头称是。
“如果你们南关岭五屯营到现在,都没有完成每户垦荒三十亩的任务,那么金海镇各路屯所,估计今年也都够呛能完成了!”
一念及此,杨振看着陪同在侧的严省三说道“你们呢?交给你负责的大连湾沿岸四屯移民,垦荒任务完成得如何呢?”
严省三见杨振转而询问自己所领四屯的垦荒情况,当即如实回答道“回都督的话,情况与刘参将五屯营差不多,荒地是分下去了,但垦荒任务每户只完成了大半易垦宜耕的。
“好在大连湾周边,多是沿海沿河的沙土地,垦植起来相对容易一点,而且眼下时令尚未过去,接下来卑职再督促督促,想来仍有扩大耕种的余地!”
“嗯,你这么说,就对头了。立屯垦荒,引种番薯,是我们金海镇的生存之本。其他事可以耽搁,这个事却耽搁不得。
“时令过去之前,来得及垦荒引种的,就好好垦荒引种,凡是来不及垦荒的,就直接在荒地上引种,总之不能浪费了眼下的机会。
“如果我们金海镇五路六十四屯,赶在时令过去之前,在自己分得的土地上面完成一半的垦荒引种任务,那么到了金秋十月,我们的收成,就够我们五路人马百姓十来万人今年过冬之用了!”
“十来万人?!”
“我们金海镇现在已经有十来万人了?!”
面对杨振不经意间说出来的情况,刘万忠、严省三两个人吃了一惊,有点又惊又喜又面面相觑地问道。
“没错,眼下登州府有了大疫,从登州移民的事情暂时告一段落了。但自三月以来,咱们金海镇各路陆续接纳的移民,已有四十六屯之多。
“算上老炮头你在南关岭的五个屯,再算上最后一批,包括我这次带着往东路安置的几个屯,累计起来,各路移民百姓相加,已有六十四屯之众了!”
一屯是三百户,六十四屯就是一万九千二百户。
如果以平均一户五口人来算的话,那么六十四屯就是九万六千人。
再算上杨振之前带着移防到金海镇的人马部众,如今金海镇五路上下的军民百姓,的确足有十来万人了。
这些并不复杂的折算,杨振没有说出来,但是按照杨振定下的条例,其他人只要知道眼下金海镇有了多少屯移民,很快就能得出大体上有多少人了。
对杨振来说,这十来万人,就是十来万张吃饭的嘴,身为上位者他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这些人的吃饭问题。
可是对金海镇的各路将领来说,这十来万人却是实力的标志。
按照杨振为金海镇定下的军制,六十四屯移民,就意味着六十四哨兵马啊。
眼下正值农忙,征兵的事情还没有摆上日程,但是一旦农忙的时节过去,那么一万九千二百户分得了荒地的移民,就是一万九千二百个不用支付钱粮的士卒。
扩充一万九千二百个兵员,乍看起来好像并不多,可是若从杨振麾下各路人马的实力来看,此举一旦落到实处,那就意味着,他们移镇金海短短四个月过去,杨振麾下总兵力已经翻了一番了。
照这个势头继续下去,那么金海镇的未来岂可限量?
当然,经过杨振这么一说,他们也都认识到继续扩大垦荒种植田亩的重要了,有了这么多人,他们就得有足够这些人吃饱的粮食。
而且只要有了足够多的粮食,他们将来才能招来更多的移民队伍。
崇祯十三年六月初七日中午,杨振在实地查看了青泥凹前屯垦荒引种的几块番薯田,并接见了闻讯前来拜见的南关岭五屯营参将刘万忠以后,重新登上了仇震海和俞海潮的船队,然后指挥驶出大连湾,一路沿着海岸往北航行,继续朝石城岛的方向去了。
途中他们经过了广鹿岛、大长山岛等地,也经过了红嘴堡、归服堡,但是杨振没有专程让船队前往停靠。
经过了在青泥凹前后屯的实地查看之后,杨振对金海镇引种番薯的事情,已经大体上是放下心了。
虽然他希望开垦的田亩更多,引种番薯的规模更大,但是他也知道时间紧迫,能做到目前这样的局面已经实属难得。
每户三十亩的垦荒种植任务即便完成了一般,也就是说即便每户只完成了十五亩,整个金海总镇府辖内五路六十四屯一万九千二百户,合计起来已经是一个相当不小的数目了。
二十八万八千亩,如果全部种植番薯成功,那么到了金秋十月,金海镇能够收获多少过冬的食物呢?
杨振只是粗略一算,他的脑海里就已经浮现出了一个近乎是天文数字一般的数目了。
即令到时候,番薯的亩产未能达到杨振在后世所知的产量,达不到自己的预期,也就是说,在产量上打了折扣,甚至是打了对折,那也绝对远远超过种植高粱等农作物的产出了。
对于这一点,杨振丝毫也不担心。
所以从大连湾再次启程北上以后,杨振已经不再担心番薯的问题了,也就没有了一个个屯所一路看过去的必要了。
没有了沿途的临时停靠之后,整个船队的速度自然快了许多。
当天傍晚,船队就在俞海潮的领航之下顺风顺水地抵达了位于石城岛西北角的北咀子码头。
<scrpt>();</scr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