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88章 物尽其用的价值观
    <b></b>                  不管来的是否确属本村人,还是亲戚或外嫁女,柳如霜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只要人是经过各村里筛选的,各村就要为其负责。

    只要是踏实干活的,便是性子不太好,在整个作坊大气氛之下,也是不敢乱来的。

    因为有几十甚至上百人盯着呢,容得了你撒野?

    作坊密集经营到现在,基本不用柳如霜操心这些事儿。

    她要操心的就是训练新手、思考款式、出货的问题。

    新作坊还不能用时,庄上前院里腾空的两大间库房就给临时使用起来。

    依然是赶制棉内胆,五人一批地学、十二人一组专属负责一个款式或一个尺码。

    自另两村来人之后,最开始是早晚自己走回去,但路修好之后庄上就安排了马车。

    中午也如计划好的由庄上提供馒头,一文钱一个,免费赠送半碗蛋花汤。

    每天中午分批到庄上饭堂里吃完就走。

    若不分批次,这一百多号人根本不可能挤得下,厨房也会忙不过来。

    原本在九月底时,柳如霜与宋管事和王管事谈过。

    直接问他们有没有意向让自己家人搬来庄上,就像杨管事那样。

    杨管事带着他们那一房的人搬去了双陆庄那边的田庄。

    这事儿宋管事与王管事自然知道,因为庄主也问过他们,最后是他们不愿意,而杨管事同意了。

    现在柳如霜来问他们,他们犹豫了一下。

    又或者说看到柳如霜一直在增加赚钱项目而不停招进人手时,就已经仔细思考过。

    最后,却是双双摇头婉拒了。

    杨管事年纪比他们小,长子十五岁又有读书天份,以后若过院试可以去读县学,就离双陆庄很近了。

    底下几个小的又离不开爹娘,带在身边方便。

    宋管事的长子都成亲几年了,大孙子都四岁多了,明年就能启蒙上学,在镇上私塾上学比来村里好。

    小孙子也有一岁多,正是满地爬的年纪,需要大媳妇或自家婆娘帮忙盯着,来庄子上也是个负担。

    小儿子也有十四、五岁,虽说没有杨聪会读书,但也还是在私塾里混着,再过两年若不是读书的料,就去镇上粮行找个伙计活儿。

    两个闺女大的十一、二,小的也有九岁多,来庄上也没什么用得上的地方,留在家中还能帮忙做家事、照看侄子。

    因此宋管事觉得自家人搬来庄上,是给庄上添负担,却不能分忧。

    王管事那边也差不多的情况,也就是一个明年及笄的闺女能派上用场,但家里边也要人手。

    他们虽说常在庄子上忙着,回家次数少,但只要农闲时,工钱照拿是有多天甚至半月假期的。

    镇上与柳家村并不算远,回去一趟不麻烦。

    因此,在帮不上庄子的忙,也明显拿不到什么工钱的情况下,他们自然就不愿意家人过来。

    柳如霜见状有些无奈,又不好意思说出当初与庄主商量的那套免费劳力和多个帮手的想法。

    只得作罢。

    柳河村和白杨村各送了六个十二到十四岁的小姑娘过来,全部填入裁衣间。

    裁衣间老手工钱已经涨到三百文,新来的这十二人则从两百文开始做起。

    这也是柳如霜细心的地方。

    若是新来的一到就直接三百文,让那些辛苦了几个月的小姑娘们心里又作何感想呢?

    就是徐家姐妹们与方玉梅也仍然是两百文,打算冬月开始给她们提到三百文,那十二人则要到腊月才能涨。

    作坊里人多,吃中饭的人也多了太多。

    虽说来帮着赶鸟的小娃子们回家去了,但厨房里的压力还是很大。

    柳河村和白杨村离得远,来作坊的人中午都不回去,庄上才提供中饭是馒头,一人吃一个也得有一百多个。

    吃上两个就翻了倍,就算人忙得过来,厨房大灶都忙不过来。

    但柳如霜并不想为此再增加拿工钱的人手,就怕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因此,她继续发扬一些的物尽其用的价值观。

    让厨娘们在做早饭时就多蒸些馒头,多蒸的中午加热就行,然后继续多和面,让少年们早饭后帮着揉面。

    上午做馒头的时候可以找汪春香和柳杏帮忙,她们负责养鸡是最腾得出空闲的人。

    先前一群小姑娘们都能在地坪里帮忙了,现在改去厨房里帮忙是没有问题的。

    只不过帮忙洗衣裳就可以灵活操作,不洗被子时不用去帮忙,增加的工钱也不用退回。

    如此这般的安排调动,也就撑得下来这份忙碌了。

    当然厨房里也增加了两副移动炉灶,搁在院子里方便蒸馒头、蒸菜、炖菜随时使用。

    各处都在正常运作着,有柳如霜这强大而清晰的管理能力,至今还没有出现混乱或不愉快的事情。

    庄上的红薯也都变成了大量的红薯粉丝,成为干货运送出去。

    又向各村和其他田庄收了不少红薯回来,继续维持红薯作坊的运作。

    只不过今年仍在测试阶段,并未将这样的作坊普及到位于其他县的田庄或粮行去。

    只能通知各地收到红薯都往沙林镇送货。

    拖干货过去、拖红薯回来,粮行带着的车马忙着南来北往,三村的劳力也抽调了不少出去运货。

    柳大年和柳谷雨从地里上来后,就被安排去附近各村收红薯。

    不收红薯时就被安排到了山头种树,种树不需要太多人时,就安排送货去县城。

    果然应了柳如霜的承诺,不会让他们闲置在家。

    转眼十月下旬,林天良他们还未回来。

    除了胡学华他们到庄上来来往往,总会传回一句一切顺利,或是一切平安的话,就没有多的内容了。

    柳如霜压下所有的思念和担忧,继续忙着各作坊的运作,庄子上反而没什么多的事情要管。

    因为庄子上的人员变简单了。

    给大家的冬季衣裳,都在教新手和陪新人练习时,给完成了,还有多的往各粮行送。

    完成了秋耕翻种之后,柳如霜给少年们连放三天假。

    让他们回家好好休息,再回来记帐、盘帐,开始新一轮忙碌。

    柳如霜刚进庄子上时,赶上的是收麦子时的忙碌。

    之后管事带着伙计去镇上粮行帮忙,还要对帐,庄上这边的三楼,也有人过来对帐。

    她虽未见过,但也是知道的。

    只不过如今庄子上的粮,都直接运走了。

    运走之后如何安置,她是不知道也不管的,但四喜或是富贵那边,都记了简单的进出明细。

    即是每天收回来多少粮,晒干之后过秤装袋,记为入库;

    被拖走时过秤记数,是为出库;

    若有偏差也记下来,是为损耗。

    至于卖价、成本,利润有多少钱,则无人记下这笔帐,也没有人盘帐了。

    柳如霜知道今年的粮是亏本卖给兄长了,根本不可能有利润。

    因此只要记数就好,等庄主回来要怎么平帐,是他要操心的事儿。

    只是他何时才会回来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