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条幅、货架,到处都是购物提示。
林冬站在货架前,拿了件商品,看了看标价,然后拿出了手机扫了一下商品包装袋的二维码。
立刻进入喵爪购物的下单界面。
很明显可以在线上直接下单,会在约定的时间送上门。
果然是线上线下同时进行。
生鲜区域,似乎可以帮顾客现场烹制食品,但此时已经打烊了。
林冬一路下来,发现这个喵生鲜占地面积虽然不大,但是布局摆放都最大化的利用了空间。
而且还不显得拥挤。
结账的地方,一半的自助扫码结账,一半的人工收银。
当然,有智能检测系统,没有扫的码都会报警。
林冬买了一大包东西,感觉并不比一般的超市贵,最后还打了个八折,因为系统识别他是猫厂员工。
尼玛,这么智能的吗?
你怎么不把我识别成你们家老板呢。
猫厂老板去喵鲜生买东西,打了八折优惠。
快感动哭了。
“喵喵,我又来看你啦。”
林老板拎着东西,回过头看到一个小朋友跑到机器猫的跟前。
“见到你,我也很高兴啦。”机器猫准确的转向了小朋友,互动效果绝对满分。
而小朋友的家长一脸的无奈。
跟着自家孩子,自家孩子跟着机器猫,在移动的过程中,猛然间记起自家的醋似乎不多了,拿一瓶;料酒似乎也不多了,拿一瓶;拿点芋头,给宝宝明天早上煮点芋头牛奶……
不知不觉又买了不少东西。
而这已经是她今天第三次来喵鲜生了。
这个机器人有毒。
林老板如果拿出手机看看新闻,就会发现热搜上赫然有一条。
“喵鲜生智能机器人遭遇小学生,现场帮忙处理家庭作业,智能程度震惊业内专家”
围绕这一起事件引发了很多讨论。
从喵鲜生五天之前正式开业,大家已经解锁了很多机器猫的神奇功能。
帮小学生做作业仅仅只是其中之一。
能说外语和即时翻译也算不上多稀奇,尽管这种改变已经让学外语的即时翻译员预感到了失业的愁云惨淡。
还有不少人认为,把这样一个高科技的东西放在超市里是不是有点大炮打蚊子。
难道不怕有人趁机抢夺?
难道不怕技术泄露?
难道就不怕智能机器人把咱们人类灭了后取而代之?
林冬突然感觉自家的食品超市真的有可能会火啊。
集中采购,系统管理,成本不会太高。
这种规模化效应太惊人了。
这就是所谓的华夏制造啊。
二十多天之前王阔跟自己讨论喵鲜生的问题,而今就连包头这样的偏远地区竟然都有了。
(其实,林老板真的误会,包头是全国第三家开业的店,至于为什么是包头,自然是因为他这个老板在这里拍戏,王阔老贼精明这呢,总想着给老板一个惊喜,而林冬看到的这个机器猫,则是第一批出厂的产品,甚至都没完成最终测试就已经送到这边来投入使用了)
传统零售只是卖货,而喵鲜生除了购物外,还有餐饮、娱乐,线上的流量支持。
如果每一个喵鲜生都有机器猫。
这东西别说小孩子了,成年人估计都会跨越几个城区跑过来瞧个稀奇。
比任何形式的广告都有力度。
刚才那群小孩子的表现已经说明了一切。
更鸡贼的是,那个机器猫一直在移动,带着小朋友和他们的家长们整个店的转悠。
别的超市想普及机器猫非常困难。
采购价格高,后期维护昂贵,但是猫厂不一样,这是他们自己研发设计,然后找代工厂制作,后期维护也非常的简单,无形之中就减低了普及的成本。
传统零售商总有一种思维是希望你到店回来看看,很多零售商的数字化营销也落脚到领券到店转化。
机器猫也能做到这一点。
但是林冬发现,很多店里的元素,都在吸引顾客线上消费。
这也很好理解,快递成本使得线上的服务成本更高,但是线上客人的复购频次更高,消费数据更全。
尤其是工作比较忙,或者天气不好的时候,打开喵爪购物爱屁屁,或者直接拿起快吃完的商品用支付喵扫个码就可以下单了。
不仅是支付喵,其他猫厂的兄弟也会给予流量支持。
同样归属于喵爪网的喵爪外卖和喵爪快递,几乎可以无缝衔接的帮助喵鲜生把触角伸进千家万户。
当生意做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当你的生态达到一定的闭环效果,你做任何事情都是事半功倍。
听说阿狸在做无人商店,听说某鹅在使徒收购永辉超市。
但是不知道他们看了喵鲜生之后有什么感觉。
提着一大袋吃的,林老板为自己的对手感到担忧。
哥几个,你们可千万一定要挺住啊。
我在你们的屁股后面给你们加油。
随着三月份的逼近,林冬在包头还能感觉到共享单车的疯狂。
这样一个小城市,你都无法注意不到他们。
街上到处都是骑着五颜六色单车的人。
红绿灯的地方,比行人更多的是共享单车。
人们都在运动,都在骑行,因为骑一次只需要一毛钱,月卡只需要一块五。
但是,林冬同样也能够看到大量故障的共享单车遍布街道。
城市绿化都已经遭到了它的破坏。
林冬甚至在河床上发现了共享单车的踪迹。
不止一次的看到有大车投放更多的新车,同时将损坏的共享单车装车带走。
是的,这几家共享单车由于裴潜龙给了三月撤资的承诺,都不约而同的加大了砸钱力度。
因为他们要把市场做的更大,估值做的更高,使得这个市场不会因为裴潜龙的退出而受到影响。
也确保接盘侠们都更加的心甘情愿,舍得砸钱。
至于把估值做低,不让猫厂赚钱,等猫厂走了之后再做高估值——这种思路真的是太清新了。
即便接盘侠们重金利诱,戴维德他们也不可能同意。
估值不是随随便便一张嘴就来的。
它有一套非常缜密的理论基础,你降下来了之后,凭什么再提上去。
再说了,如果一个项目不能保证投资者利益,谁还有兴趣往里头钻,当资本热度退去,基本上也就到了项目凉凉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