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这才静下心思考了一下:“是不是你们这儿缺少地瓜种子了?”
“地瓜呀,可不是靠种子种的。”
朱寿一点面子也不给地反驳道。
“那就是需要不一样的土质,但你能种,那就意味着南方很多地方应该也能种啊。”
朱棣摸着下巴,有点不确定地说。
朱寿这才点了点头:
“对,因为土豆随便找个地儿就能活,地瓜却金贵多了,大明朝有很多地方都种不成。”
红薯产量虽高,但对土壤肥力和生长温度的要求也很高。
而且它也不能在同一块地上连年种,相比之下,土豆对土地的伤害要小些。
后来的红薯能在艰难岁月里救活好几亿人,靠的不光是高产,化肥等因素也功不可没。
朱寿虽然通过系统弄到了一些化肥,但也仅够自己这点地用的。
短期内在大明朝建化肥厂不现实,农家肥也得靠百姓自己下地辛苦,还不一定能充足。
况且种红薯不光要考虑这些,还得育苗,不像土豆挖个坑埋了就行。
在大明朝这会儿,最简单的方法才最容易普及。
当然,红薯的事他也告诉了老朱,包括种植要点,在留给刘三吾的书里写得很细。
只是现在还没到收获季节,老朱还没见识到红薯的好。
“殿下,你说的地瓜,真能产三千斤?”这时一旁的徐允恭忍不住问了。
“嗯,土地特别肥的话,一亩产四五千斤也不是没可能。”朱寿说亩产时总爱少说点,不是为了逃税,而是大明朝的土质和耕种方法没法和后世比,打个对折还算正常。
等百姓们都摸清了门道,平均亩产才会提升,更别说那些病虫害他们见都没见过。
“四五千斤一亩,殿下不是开玩笑吧?”徐允恭根本不敢相信这个惊人的数字。
“不信拉倒。”朱寿也不想多费唇舌解释。
徐允恭皱了皱眉,看了看朱棣,仿佛下定了什么决心,一脸抱歉地弯腰:
“燕王殿下,恐怕我不能答应您的请求了,如果皇孙殿下说的是真的,我们徐家的钱得准备买红薯苗,不能再借给殿下了。”
朱棣一下愣住了,这计划怎么这么快就暴露了,饭都还没吃呢。
没想到朱棣还真是来拉投资的,只是徐允恭显然不太情愿。
朱寿这时没插嘴,想听听朱棣到底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别呀,你也听寿儿说了,种红薯条件挺挑的,而且这两年你也买不到红薯苗,投餐馆可赚钱了,不信你问寿儿,明年我就能还你几十万两。”
朱棣赶紧解释,现在能帮他的也只有自家夫人那边了。
徐允恭也面露难色,主要是朱棣要的数目不小,这些钱拿出来,魏国公府就剩他那点薪水过日子了。
想了想,徐允恭也看向朱寿,他也想听听这位皇太孙的意思。
朱寿皱起了眉,不由问道:“削减皇族开支,今年就开始执行了?”
“嗯,父皇让我带头削减藩王待遇,俸禄只剩一半。”朱棣一脸无奈,其他亲王都有一万石俸禄,他只有五千,还有一半是用纸币顶的。
他也实在没办法,朱元璋连皇宫的开销都减了,他们想抱怨都没处说,老朱的意思就是要大家勒紧裤腰带,连官员的俸禄都减少了。
没办法,他才想了这么个馊主意。
“这也太快了。”朱寿心里嘀咕,本以为至少能拖两年,毕竟皇族也需要时间慢慢适应。
“四叔想在北平府开饭馆,我可以帮忙。”朱寿平静地说。
朱棣立刻从忧转喜,朱寿能赚钱是出了名的,光是那雅俗共赏,天天爆满,敛财的能力绝对不输那贡盐,而且他知道这些钱没进父皇的私库。
也就是说,朱寿手头上肯定有不少钱,这次来真是来对了。
“真的?”朱棣不敢相信地问。
“骗你干嘛,但丑话说在前头,我有条件。”朱寿这时认真地说。
“什么条件我都答应。”朱棣忙点头,只要能熬过这两年的苦日子就好。
“先听我说完,我不干涉你在北平的餐馆经营,赚的钱也都归燕王府,但那儿得作为锦衣卫的据点。”
朱寿这话,给朱棣浇了盆冷水,让他瞬间清醒过来。
到头来,自己的侄子还是不信任他。
明摆着要在北平府安插锦衣卫,要监视的人除了他还能是谁。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更不用说锦衣卫这种人。
“你还是不相信我?”朱棣自嘲地笑了笑。
说不信任也是真的,毕竟明成祖朱棣的名声那么响,自己身为朱标的大儿子,怎么可能心里没疙瘩。
但朱寿摇了摇头:“锦衣卫将来不仅仅是个情报机构,我要是不相信四叔,又何必说这么清楚?”
朱棣叹了口气,他又何尝不知,哪怕父皇或大哥往燕地派锦衣卫,他也未必能知道。
这么一想,知道锦衣卫的存在,或许自己做事会更谨慎些,毕竟他真的没反心。
只是朱寿的目的,他还猜不透。
想了半天,朱棣咬了咬牙:“行,不就是锦衣卫嘛,我堂堂燕王光明磊落,问心无愧。”
朱寿这才露出了笑容,这样就好,看样子连锁店的计划可以推进了。
“我出十万两,四叔可别敷衍了事。”
朱寿随口说出这个数字,让在场众人都震惊不已,尤其是徐允恭。
他刚刚还为几万两银子抠抠搜搜,没想到朱寿轻松就能拿出十万两。
果然是皇太孙啊?
徐允恭不禁皱起了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