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规定是在大明王朝刚建立的时候,因为周围环境逼得紧,不得不制定的一个保护国家安全的措施。
那时候倭国正闹着南北朝打架,很多没了工作的武士就开始沿着海边抢东西。
而且在咱们东南沿海,还有很多以前张士诚队伍里的人跑到了海外,大明那时候最大的敌人是北元,根本没空管他们。
结果弄得外贸没法做,海上盗贼倭寇满天飞,有的还胆大包天地攻打大明的地盘。
所以最开始,老朱这主意没错,甚至可以说是个妙招。
但后来这禁海的政策就变味儿了,管得特别严,不光造船规矩多,私自出海就跟当海盗一样,都是死罪,还硬把沿海的百姓往内陆搬。
这么一来,海边的日子越来越难过,逃跑去海外,或者干脆投奔海盗的人数不清。
更麻烦的是,以前和大明关系不错的东南亚那些国家,也不能再来炎夏做买卖了。
要不是后来朱棣派郑和去西洋溜达了一圈,那些小国可能早就自立门户了。
“我觉得啊,堵不如疏。”朱寿出主意说。
“咋个疏法?”老朱就等着听这个呢。
“爷爷你想想,为啥下了那么多命令不让沿海的老百姓跟外面勾搭,却总是禁不住?我记得你这禁海的命令也不是第一次了吧。”
“是因为活不下去了?”老朱皱着眉问,不然他还真找不出其他原因,他定的惩罚已经够狠的了。
“老百姓嘛,靠着山就吃山的,靠着海就吃海的。海上的确不像田里那样丰收,但晒晒盐、打打鱼,也算稳当,真活不下去的早反了。”
“那又是为啥呢?”
“为的是好处。以前有个大人物说过,只要有十分之一的利润,这事儿就会有人干;有三成就更活跃了;五成就敢冒大险;到了十成,什么法律都不管了;要是三倍利润,犯啥罪都敢了。”
朱寿把《资本论》里的话改了改,就这么说了出来。
“那还是商人捣的鬼?”老朱眼里全是火气。
“爷爷,你抓错重点了。”朱寿笑眯眯的。
老朱心眼实,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整治那些商人。
“错了?不是商人捣的鬼?”老朱有点迷糊。
“算是也不全是,爷爷你应该盯着那巨大的好处。大明禁海,那些人连命都豁出去往外跑,说明有钱赚,那为啥我们大明不能自己赚这份钱呢?”
朱寿笑着说。
“倭寇到处乱窜,吃亏的只会是大明。”
老朱知道朱寿心里打的什么算盘,但也冷静地提醒。
“爷爷,现在的大明还是刚建那会儿的大明吗?”朱寿笑着问。
“当然不是。”老朱挺起胸膛,这二十年,虽然他也走过弯路,但现在北元被打趴了,大明已进入安定阶段。
“那干嘛要怕小小倭寇?”
朱寿反问。
“可他们是隐患,况且胡惟庸还勾结倭寇,想乱我大汉江山。”
老朱皱眉,觉得这小子太小瞧倭寇了。
“爷爷,那理由你骗骗别人就算了,咱爷俩还不能说实话?就凭那些小倭寇,能动得了我大汉江山?爷爷,你知道倭寇是哪来的吗?”
朱寿笑着问,他不是不尊重先贤,而是对老朱的态度很不满意。
别说现在沿海那些嚣张的倭寇,就算把整个倭国的军队拉到大明,也是不堪一击。
胡惟庸勾结倭寇都是借口,只是为了找个罪名,好让老朱收拾些不听话的人。
朱元璋摇摇头,倭寇的具体来历他自然不清楚。
“因为倭国在打仗,那些输了没家的流浪武士才出海抢劫,这就成了倭寇。”
正因为如此,明朝初年和嘉靖年间倭患最厉害,这代表着倭国两次乱哄哄的时候,南北朝和战国时期。
后来戚继光消灭倭寇,和隆庆年间开放海禁是分不开的。
如果光靠打,大明只会垮得更快。
朱元璋这才明白,为啥有些倭寇还挺能打,就算他对倭国不了解,也知道倭国有武士阶层,就像战国时的士人,不种田只打仗。
“你的意思是?”老朱紧锁眉头。
“开放贸易,但要大明来做主,不准百姓和官员私下交易。
借着打击倭寇海盗的名义,让大明水军每次组建远洋舰队,所有商船都得仔细检查。”
朱寿简单说着,老朱的眉头一下松开了。
这就是朱寿的堵不如疏,开放贸易不难,政策上也不会和之前有太大冲突。
主要是那个远洋舰队,老朱不太明白有啥必要,做生意谁不雇几个保镖啊。
像是看透了老朱的疑问,朱寿解释:“以后要打倭国,大明得有支能跨海的强大水军。”
“组建这样一支水军可得花不少钱。”
老朱听懂了朱寿的意思,唯独不明白,这小子怎么对倭国这么门清。
“光靠开放贸易的钱,就足够了。”
又不是后来的航空母舰,连铁甲舰都不是,木船最重要的是大木头做骨架,其它的也贵不到哪儿去,几百万两银子就能凑齐一支让周边小国低头的水军了。
“真有那么赚钱?”老朱疑惑。
“那可是传说中的遍地香料的地方。”朱寿笑道,东南亚可是个宝地。
“如此,那我回去就安排。”朱元璋有点坐不住了。
“爷爷别急,先给各国使臣发信,说年后通商,看看他们的反应。”
朱寿拉住朱元璋,话还没完,急得不行,对大明有好处的事,老朱一刻都等不及。
“对,规矩也得明确。”老朱也冷静下来,这关乎和周边小国的外交,他有点后悔没带上朱标。
“不过水军可以先建起来,北平府宫殿的建造先缓缓,那些大树先紧着水军用。”老朱自言自语道。
“我知道有个地方有大树,爷爷别担心。”
“哪里?”老朱兴奋地转头问。
“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