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百三十章 圣孙李象(求月票)
    “看什么呢?”

    李承乾的声音从他身后响起。

    李象回过头低声说道:“刚派了纥干承基还有张思政去齐王那儿,探听一番虚实。”

    “你是说……?”李承乾立刻有所警觉。

    阴弘智和他们家的龃龉,李承乾当然了解。

    实际上李承乾一直都看阴弘智特别不顺眼,不止是因为他爹阴世师当年干的事儿,阴弘智这个人当年在长安的时候,所作所为就不太招人喜欢。

    你说一个犯官子弟,平日里那么高调,结交一群勋贵子弟,你想干什么?

    “很有可能。”李象左右瞧瞧,低声说道:“所以我才让纥干承基去探听虚实,毕竟他当年曾经在齐王府上任职。”

    李承乾闻言,了然地颔首。

    “你办事,耶耶放心。”

    这事儿之前李象和他早就通过气,出发去朔州之前就说过要用一用纥干承基和张思政,李承乾是允许过的。

    刚想转身离去,又注意到李象有些低落的神色,李承乾关切地问道:“怎么了象儿?”

    “有点事。”李象咳嗽两声,低声说道:“阿耶是要踢球去?”

    “对,一会儿你二叔和幺叔就来了。”李承乾笑着开始做扩胸运动。

    李象咂咂嘴说道:“其实有件事儿,关系到二叔的。”

    “何事?”李承乾一下就精神了。

    虽说是和李泰关系缓和不少,但二人之间的画风越来越往互损这方面靠。

    “阿耶还记得前两个月我和你说的,就是……第一次问二叔借钱的那事儿。”李象问道。

    李承乾想了一下,很干脆地说道:“忘了。”

    李象:……

    行吧。

    这就是单细胞生物吗?

    “就是我让老师写的那个回忆录……”李象再次提示道。

    “哦!回忆录啊!”李承乾恍然大悟,又摇头说道:“忘了。”

    “事情是这样的。”李象也不打算帮他回忆了,就直接说道:“老师写了一份从武德九年一直到今年的回忆录,详细记录了他这十几年来在朝上的经历。”

    “他没写玄武门吧?”李承乾忽然问道。

    “没有。”李象摇头。

    “那就好……”李承乾伸手顺顺胸口,他有那么一刻,真是替自己的太子太师捏了一把汗。

    “就是,这回忆录刚才我也给阿翁看了,有几处地方,关乎到了二叔……”李象再次说道。

    “哦?”李承乾来了兴趣:“快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就是那回忆录里面对二叔的描述不是很好,我就记得一句话。”李象探头探脑地左右看看,扯着李承乾低声说道:“比起原则,魏王更关心自己的名声,一嗅到风声不对,拔腿就跑。”

    李承乾‘特’地一下就乐出了声。

    “他提高了皇子们的平均体重,却降低了平均健康。”

    听到最后一句话,李承乾发出一声惊天动地的大喀。

    半晌后,他面色古怪地低头去看李象:“最后这一句话,是你自己加上的吧?”

    “阿耶明鉴。”李象拱拱手:“果然什么事情都瞒不过阿耶。”

    “屁话,你是老子的儿子,我不懂伱谁懂你?”李承乾哼哼了两声,“说吧,这么揶揄你二叔做什么?”

    “这不是阿翁说二叔减肥有些懈怠嘛,所以就想用这句话鞭策一番。”李象露齿一笑。

    李承乾似有所悟地点头,伸手捏捏他的肩膀说道:“这件事情交给为父就好,你……”

    这话还没说完,便看到有内侍从远处跑来,通传说圣人宣召太子前往两仪殿。

    “什么事?”李承乾看了一眼日头,这天色不早不晚的,开什么朝会?

    “奴婢也不不知。”那内侍回答道。

    李承乾摆摆手,让他退下。

    内侍行了個礼后,又原路返回。

    “是高句丽的事情,渊盖苏文把高句丽国王高建武给弑杀了。”李象在边上说道。

    李承乾感叹地说道:“唉,真是多事之秋啊。”

    “现在是冬天,阿耶。”李象皮了一句活跃气氛,实际上他知道这词儿是什么意思。

    “不学无术!这里的秋不是季节的意思!”李承乾瞪了他一眼。

    鉴于李世民要开大朝会,所以李象也没去阎立德那边,万一扑了个空可就不好了。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他又溜回了立政殿,去找李明达一起练习书法。

    两仪殿当中,朝臣已经基本到齐。

    这年头又不像后世新闻那么发达,像后世那种十五分钟之前铁炮足轻一骑讨太阁,十五分钟后所有QQ群都是相关视频,在这个年代还属于是天方夜谭。

    高句丽距离长安的距离,就算是坐K字头的绿皮火车,从哈尔滨到西安也还要三十四个小时呢,更何况这个年代路况不怎么样不说,还是骑马来报信。

    加急文书是单独呈报给皇帝的,其他人并不会知晓。

    众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圣人忽然召开朝议,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

    “十二日,高句丽重臣渊盖苏文弑杀国王高建武,并且自立为‘大莫离支’,总摄高句丽一切军政要务。”李世民环视一周,再次说道:“今日朕召众卿前来,便是打算商议一番对策。”

    “朕欲吊民伐罪,征讨高句丽,不知众卿以为如何?”

    此言一出,众臣嗡地一声,如同水入油锅般沸腾起来。

    高句丽竟然不声不响,给大家整了这么一个大活?

    震惊之余,群臣也抓住了重点所在。

    高句丽现在发生这么大的事情,圣人肯定也不会坐失良机,听他的意思,这是想要征讨高句丽?

    但现在这个时候嘛,却不是很适合。

    房玄龄立刻站出来,出言反对。

    “陛下,如今正值冬日,辽东天寒地冻,且恰逢新年,不宜出兵征讨高句丽。”

    礼部尚书卢宽也站了出来,出言反对道:“房相所言极是,高句丽盘踞辽东数百年,其势不小,前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皆大败亏输,以至于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此诚为前车之鉴也,望陛下深思。”

    卢宽,也就是豆卢宽。

    他并不是出身五姓七望之一的“范阳卢氏”,而是出身于鲜卑豆卢氏。

    豆卢氏原为鲜卑族慕容氏的一支,后燕北地王慕容苌投降北魏,授长乐郡守,被赐姓“豆卢”,也就是鲜卑语中“归顺”的意思。

    入唐以后,李渊再次重申鲜卑汉化诏令,命令鲜卑勋贵将姓氏改为汉姓,所以他现在姓卢。

    而后世李治即位之后,大开历史倒车,给他们家族恢复鲜卑旧姓,所以后世一般称其为“豆卢宽”。

    卢宽提到杨广,倒也不例外。

    毕竟与后世不同,现在的人对于高句丽,都是看得重到不能再重。

    毕竟杨广前车之鉴不远,为了打一个高句丽,把一个盛世硬生生给祸害没了。

    杨坚留下的家底有多厚,在座的人都是从隋朝过来的,自然是知道。

    说杨广是史上第一败家子,也完全不为过。

    至于有地摊文学营销号所说什么“世家背刺杨广”,完全是滑天下之大稽的胡扯言论。

    它们为了博取眼球,制造出一些惊世骇俗的言论,单纯把隋朝灭亡的原因归结于“关陇集团内斗”,却有意淡化隋炀帝好大喜功导致的民怨沸腾,进而忽略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的力量。

    为了洗杨广这个废物,脸都不要了。

    哦倒也不能如此说,在败家这一道,杨广的确是天才。

    杨广几十万大军,一波养肥了高句丽,甚至能让人建起一道绵延千里的长城。如果单纯从实际出发,卢宽的眼光倒也不能说是错,只是时代的局限性罢了。

    真要破除高句丽的魔咒,还得是李世民。

    谁也没想到,隋炀帝杨广死了几十万大军都没打赢的事儿,李世民仅仅损失了几千人马就办成了,甚至还留了一把子力气,在次年回首掏了薛延陀。

    在豆卢宽之后,又有一批官员站出来,齐声和李世民唱反调。

    “还望圣人三思,隋炀帝前车之鉴不远!”

    李世民当然也知道,他们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单纯是因为杨广的先例实在是太可怕了。

    “众卿所言,朕当然也知道。”李世民沉吟一番后说道:“只是渊盖苏文弑君,为了平息国内怒火,那么他一定会找一个能够转移注意力的办法。”

    “如今辽东三国,百济与高句丽交好,高句丽也一直对新罗虎视眈眈,欲吞并之而后快。百济与高句丽联合,新罗定然难以抵挡,若是纵容二国吞并新罗,辽东定然会出现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国家,若是在这个时候,高句丽转头过来,联合草原某部,一同对大唐发起进攻,那时……卿等又该如何?”

    “现在的问题,不是大唐要不要打,而是大唐必须打,该怎么打的问题。”李世民再度定下基调。

    啊这……

    这么一说,房玄龄心头一凛。

    他倒不是没想到这一茬,只是单纯觉得现在这情况不太适合出兵罢了。

    “若真是如此,那大唐危矣!”长孙无忌哪里不明白妹夫的意思,连忙说道。

    “圣人所言极是。”卢宽身为礼部尚书,当然知道国外的情况。他仔细沉思一番后说道:“想当初高句丽势大,新罗与百济联合,共同抵御高句丽;结果新罗如同当年孙权背盟一般,从背后袭击百济,夺取数城,从那之后,百济便死心塌地跟随高句丽。”

    “若是高句丽进攻新罗,百济非但不会帮助新罗,甚至还会帮助高句丽一起对付新罗,如此,则新罗当真要被高句丽所吞并!”

    “陛下圣明!”说到最后,卢宽捧了李世民一句。

    李世民哼了一声说道:“这可不是朕想出来的,而是朕的孙儿,恒山郡王分析得出的!”

    言下之意很明显,就是你们这群人,甚至连朕孙儿这个十二岁的孩子都不如!

    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朕的孙儿这么聪慧,你们就不夸夸他吗!

    众臣面面相觑,恒山郡王?真的不是陛下你给恒山郡王脸上贴金吗?

    但联想到最近恒山郡王的所作所为,不信也得信了。

    然而朝堂当中,固执的保守派并不是少数。

    在他们看来,李世民和李象不过是危言耸听罢了。新罗可也是几百年的国家,怎么可能说灭就灭?辽东三国正常的此消彼长,此起彼伏而已,何须出兵?

    更何况高句丽新丧,国中空虚无主,权贵们怎么可能听从渊盖苏文的命令,前去攻打新罗?

    但反对也只是在心里,李世民都支持的事儿,要让他们当面锣对面鼓去反对,那肯定是不敢的。

    再说反对的话,也没什么效果,徒惹李世民不快。

    反正过不了多久就会有军报传来,等着看笑话就是了。

    一直是李世民加厚加肥款暖心羽绒服的长孙无忌迅速站出来捧哏道:“郡王慧眼如炬,真乃陛下之圣孙也!”

    群臣看到长孙无忌站出来后,也跟着站出来齐声夸赞李象:“郡王慧眼如炬,真乃陛下之圣孙也!”

    李世民抚须而笑,群臣吹捧李象,可要比吹捧他还要让他高兴。

    “既然准备吊民伐罪,征讨高句丽叛逆,便要有所准备。”李世民目光看向李绩:“懋功,朕命你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暂时提点后勤要务,年后即刻开拔开赴幽州。”

    “是!”李绩叉手说道。

    “阎立德!”李世民再次说道。

    阎立德立刻出班,他现在比较倒霉,贞观十年的时候因为松散懈怠被外放做刺史,过两年宫殿又没修好,官儿都没了,现在干巴巴地在朝中听用。

    “臣在!”

    “朕命你与恒山郡王一起督造战船,凡事多向他请教。”李世民说道。

    阎立德叉手道:“是!”

    但心中却不以为然,恒山郡王的确雄才大略,确实是聪明绝顶的好圣孙——但造船毕竟是技术活,这东西就像是数学,不会就是不会,怎么都是不会,不是聪明就能够解决的。

    看出了阎立德的不以为然,李世民也没在意,而是继续命令往下传。

    (二更送到,求月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