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8章 招工
    苦力石,本名石二,一个籍贯峡州石湾子沟村的老实巴交的农家子弟,姓石,因家中兄弟排行第二而得名。他的家庭贫苦,家中仅有的两亩山田是全家赖以生存的基础。父母终日辛勤劳作于田间地头,而两个儿子自小就跟着父母学习农耕,共同支撑起这个四人小家。

    然而,在石二14岁那年,历史的车轮无情地碾过他们的生活。正值宋徽宗赵佶统治时期,这位皇帝对奇花异石有着无尽的痴迷与追求,朝廷因此大肆征发“花石纲”,这场暴政犹如狂风席卷全国。那时,石大的哥哥因其身材高大、力壮如牛,不幸被官府选中去运送这批沉重且珍贵的花石。在水运过程中,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将船只卷入波涛汹涌的大海,承载的花石纲尽数损毁。

    风暴过后,**接踵而来。官府中的胥吏们为了逃避责任,竟然将事故的责任全部推到石大身上,诬陷他操作不当导致了船只翻覆和花石纲的损失。石大因此被捕入狱,并且要求石家拿出巨额钱财作为赔偿。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石家无法抵抗,只能忍痛割舍掉唯一的经济来源——那两亩维系全家生活的山田。

    变卖田地所得到的钱财远远不足以偿还官府提出的苛刻赔偿金额,走投无路之下,石家不得不向当地的高利贷商人求助,以求能借到足够的钱款赎回石大。然而命运弄人,石大在阴暗潮湿、条件恶劣的牢狱中饱受折磨,不久便因病痛与虐待离开了人世,未能等到家人筹集足够的赎金来救他出狱。

    悲剧并未就此止步,为了偿还债务,石家甚至连世代居住的祖屋也被迫抵押给了他人,一家人失去了最后的避风港。又过了两年,经历了这一系列打击的父母身心俱疲,先后离世,只留下还未成年的石二孤身一人,流落至峡州谋生。他每日靠出卖劳力维持生计,生活的艰辛让他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少年变成了饱经沧桑的苦工。他二真名早已被人遗忘,人们只将他唤作“苦力石”。

    元老院大军到峡州那天,苦力石作为码头上的帮工,自然也全程跟着官府的老爷们跪地磕头,老爷们磕完头就引着一干髡人往峡州城而去,码头上的胥吏衙役也撤走,自然也就恢复起车水马龙来。苦力石跟着一大群吃瓜群众围观了元老院的游轮半晌,才想起今天还没活干,要是再找不到活干就要饿肚子了,接着就向东市街苦力庙奔去。

    苦力庙,自然因苦力得名,这庙不知是哪个邪神的庙,后来破败之后,一群苦力就把这个当聚居之处,但凡峡州百姓有个活要找人干的,就来这苦力庙寻人,要是运气好,心善的东家除了给工钱还管顿饱饭,运气不好,没有活干,就只能饿肚子。

    苦力石走在街上,听着周边的百姓都叽叽喳喳议论髡人的情况,有说髡人能飞天遁地的,有说髡人能长生不老的,有说髡人能未卜先知的,总之,各种神秘劲爆的消息在人群中此起披伏,这苦力石自然也听个乐呵。

    到达苦力庙,早就聚了满满当当一干苦力,今早的事情太劲爆,众苦力们都跟着去看大嘴猴了,现在都才来到这里候工。眼看快到饭点,一干人见还找不到活干,肚子都陆续饿起来,要是换作平日,这里早就被找活干的人给挤满了,如今却是一个人都没有。苦力石就问道旁边一个老苦力道:“老苦,今日怎的没人啊?”

    老苦答道:“髡人今日来得峡州,大户老爷们都跟着知府大老爷去迎接了,今日自然没活干。”听老苦这么一说,一众苦力就长吁短叹,唉声叹气起来。这老苦不姓苦,姓杜,只是他是这群苦力中年纪最大的一个,又长的一个哭丧脸,所以慢慢的就没有人叫他姓了,都叫他老苦。

    正当众苦力唉声叹气之时,街口一个小苦力奔来,边奔边说:“大伙,前方学庙口髡人要摆摊,不知干啥的,大家快去看呐”。众人一听有这么个稀奇,顿时呼呼啦啦跟着小苦力朝学庙口而去。还没到学庙口,就看到黑压压的一片人围着,里三层外三层,这群苦力挤也挤不进去,只能踮着脚在外面够头够脑。

    这摆摊的髡人自然是人资委的招募小队,他们一个小队六个人,其中两个民兵揣手枪,另外四个人拿着横幅、米、锅、小气炉、水、高架凳等等东西。这支小队是被当地土着一路簇拥着过来的,东西还没摆开,就被围得水泄不通。

    横幅一展开,“劳工招募点”五个大字就亮了出来,由于是简体字,围观众人中的一干识字之人就互相讨论开,不过是,有聪明博学之士就搞清楚了这几个字是什么字,髡人要干什么事自然也就立刻传遍了围观的人群。

    一众苦力听得周围人纷纷传招工一词,就理解了髡人要干啥。有活干,自然引发了苦力们的强烈关注,他们干脆把那通知消息的小苦力架到头上,让他做个观察哨。

    靳万诚是这个小队中负责喊话的人,只见他爬上高架凳,拿起大喇叭,说道:“峡州的父老乡亲们,我元老院今个在此招工,有要给我元老院干活的,速速上来报名”,连喊几遍,大伙们都是只看热闹,不上前去报名。不是大伙听不懂,大伙能理解个大概,只是有点稀奇,一干人还不太莽。

    “跟我元老院干活,一天三顿大白米饭,敞开肚皮吃,工钱另算”,此言一出,人群当即轰的一声,嗡嗡嗡的议论起来。三顿大白米饭,在当时社会可以算是奢侈的存在,普通小民百姓一天只吃得起两顿糙米饭,大户人家也才能吃三顿,但都不一定是大白米饭。此刻群情激昂,在靳万诚看来,马上就要有人冲来报名了,可是,人群中一个颤颤巍巍的声音发问,就把整个热烈局面浇了一盆冷水。

    “敢问大人,跟元老院干活也要髡发吗?”这突如其来的一句提问,在人群中引起了一片寂静。在场的人们屏息凝神,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了靳万诚这位负责人身上。他们期待着一个答案,而这个答案关乎的不仅仅是个人形象,更是对传统观念和新秩序的挑战。

    靳万诚并未犹豫,他挺直腰板,用洪亮而坚定的声音回答道:“没错,加入元老院工作,确实需要髡发,而且我们要求剃得干净利落——也就是光头。”他深知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任何含糊其辞或妥协,因为元老院对于卫生标准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招募劳工时,如果放任他们保留头发,无疑会增加寄生虫病害的风险,如跳蚤、虱子等传染病媒介的滋生与传播,这对于整个穿越众的健康环境将是一场灾难。

    然而,北宋时期人们深受儒家思想熏陶,深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有丝毫损伤。加之北方辽、夏、金三国征战不休,民族间的差异使得人们对非汉人式的髡发习俗更加抵触,甚至视之为异端。所以,这一问一答,现场就有点僵了。

    靳万诚反复呼喊着,卖力的宣传劳工一天三顿大白米饭,然而人群中并未立即响应,只见他们面露犹豫,心有疑虑却又跃跃欲试。见此情景,靳万诚意识到单纯的言语不足以打破这种僵持的局面,他决定祭出杀手锏。于是,他大声喊道:“小陈,开始煮饭。”听到命令,小队中的陈辉迅速行动起来,立刻架锅烧水,准备煮制大米。

    在战俘营的经历中,人资委已经见识到了大白米粥对于俘虏们的强大吸引力和安抚作用,因此,在这次招募活动中,他们特意配备了炊具,并预备了足够的粮食,以备不时之需,随时准备动用这一“大杀器”。

    靳万诚从凳子上起身,确认陈辉已经开始烹饪后,他注意到旁边正好有一家陶器铺子。围观的人群立刻自动让开一条通道,注视着他走向那家店铺。店铺的掌柜与伙计们见到一个髡人走来,虽然心中忐忑,但还是表现出职业的服务态度,纷纷上前迎接。

    店掌柜眼见靳万诚走近,连忙弯腰作揖,恭敬地问道:“大人光临小店,不知有何吩咐?”靳万诚的目光落在一叠摆放整齐的陶碗上,客气地说:“掌柜的,我想借用一下你这里的陶碗。”说着,他取下手腕上的一串璀璨夺目的珍珠手链递向掌柜,“我用这串珍珠手链抵押在此,如有损坏,改天我带钱来赔偿,再赎回这串手链。”掌柜看着眼前熠熠生辉的珍珠手链,哪敢轻易接受这样的贵重物品作为抵押,忙不迭地推辞道:“大人请随意使用,区区几个陶碗而已,怎可承受得起大人的宝物?”

    靳万诚见掌柜如此诚惶诚恐,便不再坚持,收回手链,自行拿起五个陶碗转身走出店铺。

    在北宋那个时代,珍珠的采集仍然依赖于自然界的恩赐,人工养殖技术尚未出现。相比于后世普及至烂大街的程度,在当时的社会中,珍珠可是名副其实的顶级奢侈品,其珍贵程度堪比稀世珍宝。只有皇宫贵族、大权在握的重臣以及少数富商巨贾才能拥有和享用这样的饰品。

    陶铺掌柜并非等闲之辈,他有着一双识货的眼力,一瞥见靳万诚手中那串熠熠生辉的珍珠手链,便立刻察觉到它的非凡价值。那些颗颗圆润饱满、光泽流转的珍珠,无一不在昭示着它们非同凡响的身份与来历。因此,面对这样一件贵重的物品,掌柜自知不敢轻易接受作为抵押,毕竟,即便是店铺里所有陶碗加起来的价值,恐怕也难以匹敌这串珍珠手链的一小部分。

    过得一会,粥煮开,靳万诚拿起喇叭大声说道:“要给我元老院干活的,现在就可以来喝粥,敞开肚皮喝”,其他队员也跟着吆喝起来。

    苦力石闻道扑鼻的粥香,这饥饿感直冲脑门,再也忍不住了,大声喊道:“我苦力石愿为元老院干活”,说着,就往人群里挤,旁边的苦力拉也拉不住。顷刻间,就奔到粥前,抬起一碗粥,也顾不得烫,大口吸溜起来。

    和他一起的苦力见到他带了头,也跟着挤进来,现场就顿时就拥挤起来,眼看粥就要被挤倒。民兵潘明东抽出腰间的甩棍,劈头盖脸就朝拥挤的苦力头上打去,边打边吼道:“排队排队,一个个来,粥管够”,靳万诚也跟着拿起大喇叭吼道:“挤你老木,再挤的,打死算逑”,剩下的几个队员也各自抽出家伙跟着维持起秩序。人群中围观的厢军衙役等也都跟着维持起来。

    这样一顿猛干,原本拥挤的苦力也就乖乖排队起来。陶铺掌柜见此情景,也立刻命伙计抬出一堆碗送到穿越众面前给他们取用,靳万诚见到掌柜的如此来事,就装了两碗米,让伙计送到铺里,说是给店铺的一点清洁费,接着又呼喊维持的厢军和衙役一并来喝粥,说是算一点辛苦费。掌柜的见穿越众如此客气,又命伙计烧汤泡茶给穿越众解渴。

    秩序一好转,流民、乞丐之类的也就跟着来排队,见此情景,小队立马电话通知码头来接人。很快,劳工登记及转运工作就在这种高效有序的氛围中顺利展开,这样的情况,也在其他招募点上演,穿越众们的招募计划也因此得到了有力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