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29章 舆论天才和科学
    “张卿想做文官还是武官?”

    “如果是武官的话,朕可以把你招进锦衣卫。”

    “以张卿的才学,很快就能得到七品敕命、五品诰命也不会难。”

    “但是文官的话,太学生想要任职,只能以从九品开始。”

    “未来升到七品,才能封你的母亲为孺人。”

    按照当前的情况,文官和武官之间即使品级一样,差别也非常大。

    以张溥的才名,他如果愿意从军,朱由检很快就能安排他立功、他升为七品武官——

    锦衣卫体系内的官职,他完全能一言而决。

    但是文官的话,那就要按制度了。张溥名气再大,现在也只能以太学生的身份开始——

    太学生直接任官的机会很少,而且按朱由检定的制度,只能从从九品做起。

    所以张溥听到皇帝的话,心中既是激动,又陷入了犹豫:

    到底是选择能快速晋升的武官,还是选择做文官?

    这对于他来说,可谓幸福的烦恼。

    因为他在进宫之前,万万没有想到皇帝对自己如此看重。听到自己想给母亲挣诰命,就直接指出了两条路。

    犹豫片刻,张溥想到当前文贵武贱的现状,还有成为九卿、大学士的野心,艰难地回应皇帝道:

    “多谢陛下厚爱,学生还想以才学入仕!”

    放下了直接被皇帝任官的机会,仍旧想科举入仕。

    因为他想到了,除非当上进士,就没有成为九卿和大学士的机会——

    尤其是内阁大学士,基本是出身翰林院。

    所以虽然皇帝给了他两个选择,但是要实现他成为卿相的野心,只有考进士这一条路。

    朱由检听闻此言,心中暗道可惜。

    因为张溥如果选他给出的两条路之一,那他就能够放心用。

    以武官或太学生入仕的张溥,在官场上异类。只能依靠皇帝,才能不断升迁。

    而且担任九卿和大学士的可能很少,不需要太过防备。

    那样的张溥,在朝堂上的影响力不可能会很大。更多的会被看做是皇帝的私臣。

    但是张溥选择考进士,那就说明他不愿成为皇帝私臣了,朱由检只能感叹,想收伏人才不是那么容易:

    “可惜,可惜!”

    “年前太学生参加会试的提议没通过,不然张卿就能参加此次恩科了。”

    “以张卿的才学,实在不应该在科举上费时间!”

    接连感叹了几句,张溥更听出了皇帝对自己的看重,想要让自己尽快任官。

    这让他心中感动,也有一些自得。以为自己靠才学获得皇帝看重,让皇帝迫不及待地想用自己。

    同时,他想到年前太学生参加会试的提议,心中一阵恼恨:

    京城的太学生战斗力太差了,如果是在江南,他一定能带领生员,逼迫官员把这个提议通过。

    有着皇帝的支持还不能取得胜利,京城太学生闹事的能力,在张溥看来实在是太差了。

    再想到前段时间发生的举人静坐,逼迫百官同意增设县官的事,张溥内心之中,更感叹错失机会:

    『如果去年我就来京城当贡生就好了。』

    『太学生参加会试的事,我一定能让它通过。』

    『弹劾魏忠贤的功劳,也会有我一份。』

    作为一个太学生,他这些日子听说最多的,就是钱嘉徵的事迹。

    弹劾魏忠贤、太学生参加会试,此人都曾参与。

    可惜前一件事成功了,后一件事却没有成。

    张溥不敢说自己在弹劾魏忠贤的事情上比钱嘉徵更勇敢,但是在带领太学生闹事上,钱嘉徵拍马都赶不上自己——

    他在江南的名声,就是带领生员闹事响起来的。

    脑海中想着这些,张溥又听到皇帝道:

    “你的文章写得好,这篇有关光禄寺的文章,称得上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你是天生适合报纸的,是舆论上的天才。”

    “朕本想让你进舆情司,或者去大明通讯社做编辑。”

    “如今看来,还是有些急切了。”

    “卿这几年好好备考,朕等你下一科入仕。”

    听着皇帝的话语,似乎有把自己打发出去之意。张溥顿时急了,说道:

    “学生纵使不在朝廷任官,也能为陛下效力。”

    “陛下若想用舆论做什么,学生愿打头阵。”

    被皇帝接见的机会可不多,如果不趁着这个机会让皇帝记住,说不定皇帝过几年就忘了。

    张溥知道皇帝办报有钳制舆论的用意,当即提议用太学生的身份,在民间为皇帝效力。

    朱由检这时反而犹豫了,思索这件事情。

    看似张溥以太学生身份也能为自己效力,而且还不用在他身上花俸禄。

    但是这样的话,会让张溥在太学生等士人中,获得极大的影响力。

    以这种影响力进入官场,张溥未来就难制了。

    所以他的心中,对此有些犹豫。

    张溥不知道皇帝在犹豫什么,继续道:

    “学生看当前的《京报》,写得大多是政事。”

    “除了朝廷官员的任免外,就是各衙门的政令。”

    “这样一时能吸引人,但是时间长了,民众就不关心了。”

    “只有衙门的官吏,才会一直看报。”

    说着自己对《京报》的看法,张溥提出建议道:

    “其它《京城晚报》《京城新闻报》等报纸,也是大同小异,只是发行的时间有不同。”

    “这些内容重复的报纸,实在太浪费了。”

    “学生以为应该有一份专门面向士人的报纸,吸引全天下的士人,都去购买观看。”

    这个建议,让朱由检耳目一新,觉得很有可行性。

    因为他的规划中,就有让报纸分类,专门报导某一方面内容的想法。新闻报、文艺报等名字,就是由此而来。

    只是如今的报纸市场还不大,也没有那么多的新闻,这些专门的报纸稿子不够用,才办成综合性报纸。

    等到以后报纸市场大了、写稿子的人多了,这些报纸必然会走向专门化的。

    张溥的提议,则是另一条思路。他不是针对某一方面内容,而是针对士人这个群体办报纸。刊登士人喜闻乐见的内容,吸引他们购买。

    以张溥写文章的才华、还有他在士子中的名声,确实有能力把专门针对士人的报纸办起来。

    以当今天下的情况看,士人也是购买报纸的主力群体。

    『这种报纸,在现在潜力很大啊!』

    『不能只让张溥来!』

    朱由检想了一下,觉得需要有这种报纸影响士人思想,说道:

    “张卿的提议不错,朕允许你办一份报纸。”

    “只是你以前没有经验,朕让钱嘉徵帮助你。”

    “钱粮从内府划拨,尽快把报纸办起来。”

    “这份报纸的名字,张卿可想好了?”

    张溥在认识到京城舆论被报纸掌控后,就有了办报的想法。听到皇帝允许,当即道:

    “学生是打算在太学办报纸,所以称为学报。”

    “如今有陛下许可,又有大明通讯社参与,可称《大明学报》。”

    “向全天下的士子征稿,并且发行全国。”

    他对报纸的了解还很多,知道带“大明”字样的,不能随意使用。

    如今在有了皇帝许可后,那是能够用了。

    朱由检听着《大明学报》四个字,感觉太文气了,皱了皱眉说道:

    “《大明学报》四个字太长了,而且听着太注重学问。”

    “朕以为取明和报这两个字就行了,以后就叫《明报》。”

    “你的报纸,就以明报公司的名义办,报社称为大明报社。”

    “下有《明报》和《大明学报月刊》两份报刊,一个以日报或双日报的形式发行,一个作为月刊。”

    这个命令,比张溥想的还完善,所以张溥高兴地接受命令。

    却不知朱由检想的,是让大明的人写论文,把大明的学术期刊,逐步建立起来。

    如此一来,自然能引导张溥注重学术。像之前的改造东林党一样,把张溥已经组建的应社,转向学术流派。

    为了加快这种转变,朱由检打算像催化钱谦益一样,为张溥指明学术方向,说道:

    “内阁的徐光启徐学士,你对他了解有多少?”

    张溥不知皇帝的用意,小心道:

    “学生对徐阁老向无往来,但是学生的好友陈子龙,对徐阁老颇为敬佩。”

    “认为徐阁老学贯中西,是天下第一等人才。”

    徐光启当然是第一等人才,要不然朱由检也不会推动他担任大学士。

    听到张溥的回应,朱由检道:

    “既然张卿对徐学士这么佩服,有没有拜师的想法?”

    “还有你那个好友陈子龙,可以一起拜师,一起主持《明报》!”

    陈子龙的大名,朱由检也是知道的。他在《柳如是别传》上看到过这个名字,知道此人和柳如是有一段。而且还知道陈子龙是殉国忠臣,是同样殉国的夏完淳的老师。夏完淳的诗作《别云间》,他在课本上学到过。

    所以听到张溥提起陈子龙,朱由检就让想把这个人召过来。免得陈子龙留在南方,纠集出一帮生员。

    张溥为陈子龙能被皇帝看重而高兴,但是却不得不代好友推辞,说道:

    “陈兄父亲病故,如今正在守制。”

    “在守制完成后还要完婚,一时无法来京。”

    详细说了一下陈子龙的情况,朱由检才知道陈子龙的父亲陈所闻是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因为好友万燝被杖责而死。陈所闻痛不欲生,在天启六年忧愤而死。

    陈子龙作为儿子,如今自然在守孝。而且陈家因为陈所闻生前治病时的花费,家中日益贫困。

    朱由检听着陈所闻和万燝的事迹,默然长叹口气,说道:

    “忠臣孝子,应该表彰!”

    “朕会让礼部给万燝、陈所闻封赠,荫其一子入太学。”

    “让陈子龙守制结束完婚后,再来京城读书。”

    此时此刻,他再次感受到阉党对士人的残害之烈。被阉党害死的不仅有六君子、七君子,还有一大批名气不怎么大的士人。

    这些人都要一一封赠,挽回士人之心。

    张溥听到陈子龙父亲得到封赠、将来还能到太学读书,心中为这个好友高兴,更感受到了皇帝近臣的影响力——

    他这个刚刚被皇帝接见、还称不上近臣的人,就能轻易把这件事情办下来。那些整日在皇帝身边的人,就更不用说了。

    这让他更加决定,要把《明报》办好,让皇帝刮目相看。

    不过,对皇帝让他拜徐光启为师,他还有些不解。

    虽然拜一位大学士为师,是他现在这样的太学生求不来的机会。但是皇帝如此突兀地让他拜徐光启为师,让他着实纳闷。

    直到他眼光瞥到皇帝面前的《坤舆万国全图》,再想到皇帝召见自己时说的话,终于有所体会:

    『放眼世界!』

    『陛下是让我向徐阁老学习,学会放眼世界。』

    『在《明报》上面,宣扬泰西学问!』

    感觉明白了皇帝的意思,张溥在皇帝让太监引荐他拜徐光启为师时,急忙道:

    “学生一定按陛下的吩咐,在报纸上宣扬西学。”

    朱由检却皱了皱眉,对西学这个名字颇不满意,说道:

    “什么是西学?”

    “朕让你学的是科学,而非泰西学问。”

    “科字从禾从斗,斗者,量也。所以科学是禾斗之学、计量之学。”

    “你向徐学士请教数学,好好学习这门学问。”

    张溥非常聪明,脑子转得很快。听到皇帝的话,就察觉到皇帝对西学这个名字不满意,所以改为了科学。

    他想着科学这个名字,当即就赞叹道:

    “陛下明鉴,学生学的是科学。”

    “此科学不但是禾斗之学,还是科举之学。”

    “学生向徐阁老学习的,是用于明算科的数学。”

    “此为君子六艺之一,非是泰西学问。”

    朱由检听着他的解释,心中顿时大喜。

    因为他之前烦恼的,就是如何把科学和传统学问连接起来。

    如今听到张溥把科学等同为数学,说成君子六艺之一,他当即就认识到,可以打着推广君子六艺的旗号,用于推广科学。

    所以他当即就对张溥的说法表示认同,又想起自己前段时间看到的文章,说道:

    “端清世子在《进历书奏疏》说:天运无端,惟数可以测其机;天道至玄,因数可以见其妙。理由数显,数自理出,理数可相倚而不可相违,古之道也。”

    “数学可通于理,也是科学的根本。”

    “科学不但是禾斗之学、科举之学,也是分科之学。”

    “各种学科,皆以数学为基。”

    “张卿在拜徐学士为师后,一定好好从他那里学习,完善各种科学。”本章完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