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06章 四正六隅 十面张网
    朱由检收到奏疏的时候,已经是十一月。

    看到朝鲜君臣屈伏,愿意把豆满江南岸还回来,还愿意在清川江以北分封,和建虏断绝联系。他连说了几个“好”字,对洪承畴称赞不已

    能办成这件事情,洪承畴在他心中地位直线上升。即使对这个人的忠心还有怀疑,却不妨碍运用他的能力。

    朝鲜那边的安排完成后,去年他规划的对建虏的封锁线,已经基本成形:

    这条封锁线以宣大、蓟辽和山海关一带的防线为依托,西边是林丹汗的察罕部,东边是东江镇和朝鲜。

    而且北至黑龙江,可以顺着河流打击建虏的盟友科尔沁等部落。

    在这个封锁线包围下,建虏的活动空间会越来越受限制。即使能打破一路,大明也能够凭借雄厚的人力物力,继续和它耗下去

    之前建虏的“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面对这个策略已不管用。

    即使建虏能消灭一路,大明也能用其它路补充,甚至迅速重建。

    可以说,只要宣大、蓟辽和山海关一带的长城不被破,大明就能和建虏长期僵持。即使偶尔遭到挫败,也于大局无损。

    但是建虏若失败一次,就可能迎来灭顶之灾。

    它必须节节胜利,才能维持住当前的势力。

    这是战略上的困局,也是朱由检极力构造的。

    他这一年多看似没有进攻建虏,把精力放在西南、西北、东南。

    其实却让袁可立等人尽力构筑这条封锁线,意图把建虏困死在里面。

    如今,这条封锁线初步成形,朱由检高兴地邀请袁可立等大臣去西苑,君臣之间畅饮。

    袁可立同样十分高兴,相比他没有参与多少的消灭奢安主力来说,这条封锁线的完成,才是他真正的大功绩。

    有这个功绩在手,他将来执掌枢密院,也没有人能说什么。因为他为大明,建立了一条包围建虏的封锁线。

    而且更妙的是,他在前两天听到一个想法,感觉可以尝试:

    “通政司右参政杨嗣昌,提出了一个构想。”

    “臣以为来年对建虏作战,可以尝试一二。”

    朱由检闻言大奇,不知杨嗣昌提出什么构想,竟然连袁可立都专门对自己提出来。

    他对这个人的名字有印象,所以微微颔首,说道:

    “既有想法,那就让他上奏。”

    “朕在看到奏疏后,会酌情采纳策略。”

    袁可立却说道:

    “事关军情机密,臣以为当让杨嗣昌亲自为陛下讲解。”

    “此人天分极高,是一个可造之材。”

    对杨嗣昌极是称赞,话里话外有把他拉进枢密院的意思。

    他能听到杨嗣昌这个构想,事实上也和杨嗣昌意图加入枢密院有关

    经过一个多月的讨论,朝野上下都认为,应该设立政务院和枢密院。

    甚至黄宗羲等学生还高喊着恢复丞相制度,认为大明之所以没能治理好,自太祖高皇帝罢丞相始。

    这些学生对报纸这个新事物的适应能力更强,发出的声音很大,影响到很多官员。

    可以说,现在若举行廷议。政务院和枢密院设立的事情,毫无疑问会通过。只是朱由检还没有确定朝廷的上层架构,之前一直在犹豫。

    如今朝鲜那边的奏疏传来,他心中的犹豫也消失了,已经决定对朝廷的整体架构进行大调整,设立政务院和枢密院

    无论是对付建虏还是处理海外事务,都需要设立专门的机构。

    大明现在的衙门,已无力应对这些。

    心里面的想法,朱由检还没有对朝臣说出,此时他问袁可立道:

    “杨嗣昌说了什么,让袁卿如此看待?”

    袁可立没有直接答,而是示意皇帝屏退身边人,压低声音说道:

    “杨嗣昌从通政司的奏疏中,看出了陛下命臣等组建的封锁线。”

    “而且转守为攻,提出了围剿建虏的策略。”

    “臣以为此策颇为可行,纵然败了也无损大局,可以尝试一二。”

    建立封锁线的事情,对无关人员来说是机密。甚至整体的战略规划,只有朱由检、袁可立、孙承宗等人知道。

    杨嗣昌作为通政司的官员,不可能知道这件事。他能从通政司收到的奏疏中推断出这些,可见在战略上是个天才。

    而且更难得的是,这个人把封锁线的用途再进一步,不但能用于围困建虏,还能用于进攻。

    这让袁可立惊叹于他的天分,认为是天生的参谋人才

    枢密院即将组建的参谋部,必须要有这个人。

    朱由检也对杨嗣昌的策略极为好奇,因为他的印象中,杨嗣昌是一个财政方面的人才。他在信王府中,看过杨嗣昌编撰的地官集。

    所以他本来打算把杨嗣昌以后用在户部,没想到杨嗣昌在这时候,提出了围剿建虏的方案。

    能得到袁可立的推崇,必然有可行之处。所以朱由检颔首道:

    “召杨嗣昌去武英殿。”

    “宴会结束之后,卿等兵部大臣一起过去。”

    让群臣继续宴饮,畅谈今年的胜利。

    宴会结束之后,朱由检和袁可立、闵梦得、秦士文、李邦华、毕懋康、赵绂、陈奇瑜等兵部大臣,一起前往武英殿。

    武英殿前,杨嗣昌早已在这里等候。他在接到皇帝召见的口谕后,心中极为兴奋。

    作为通政司右参政、负责大明通讯社的杨嗣昌,消息极为灵通。可以说朝廷上下的事情,少有他所不知。

    在观看奏疏和主持邸报发行的过程中,杨嗣昌敏锐察觉到,当今皇帝对武勋的重视,以及要用封地,酬劳有功之臣。

    这半年多下来,他不但看到了三个诸侯国诞生,还看到了众多的世袭男爵、世袭爵士被册封

    那些刚刚受抚的海盗,都被皇帝册封了爵位。

    所以他当然不甘心做一个纯粹的文官,错失立功分封机会。

    故而在这次枢密院即将组建时,他向未来大概率执掌枢密院的袁可立,提出了围剿建虏的策略。

    作为通政司的官员,杨嗣昌虽然不知皇帝和袁可立等人商议的封锁线之事,但他从和建虏相关的奏报中,敏锐察觉到一个包围圈在确立。

    所以他根据各方实力,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得到袁可立的赞赏,被皇帝请到武英殿讲解。

    这让他心潮澎湃,下决心要凭借这次机会,跻身朝堂大臣。

    “四正六隅者,以兵力强的长城、辽东、辽南、东江四方为四正。”

    “以安东都护府、宁远伯国、江陵公国、黑龙江上游,以及草原察罕部、哈喇慎部这六个边角为六隅。”

    “构成十面之网,一同围剿建虏。”

    指着武英殿挂着的地图,杨嗣昌侃侃而谈。

    四正六隅、十面张网、围剿建虏示意图

    在杨嗣昌规划之中,长城、辽东、辽南、东江为四个正面战场。

    其中长城、辽东专任防卫,最重要的是不让建虏攻进来。

    辽南、东江则专司进攻,不断调集精兵强将攻打建虏。

    即使这两路兵马遭到挫败,对大明来说损失也不大。建虏不可能跨海,威胁其它地带。

    六隅则是六个边角的侧面战场,根据其拥有的兵力,时而分防,时而协剿。让建虏无法休养,只能不断作战。

    如此征战下去,建虏必然疲惫,只需数年时间,就有平辽之机。

    朱由检听着杨嗣昌的规划,心中也极为惊叹

    能在朝廷的各种奏疏中看到这些东西,并且串联起来。

    杨嗣昌在军事上的天分极高,确实是天生的参谋人才。

    也难怪袁可立听到这个构想后,想把他调进枢密院。

    有心考验一下这个人,朱由检在杨嗣昌讲解完他的策略后,询问道:

    “杨卿之策,天马行空,和朝廷构建的封锁线不谋而合。”

    “那么在杨卿看来,这个策略的缺陷在哪里?”

    “应该如何解决?”

    杨嗣昌闻言皱眉苦思,思索自己的策略缺陷在哪。

    在他看来,自己苦思数月的策略不说完美无缺,却也称不上有什么大缺点。

    皇帝专门询问这么,莫非有什么缺陷自己没有看出来?

    盯着地图,苦思冥想,杨嗣昌最后把目光,放在了察罕和哈喇慎

    在他看来,最可能出现疏漏的,就是这两部了。

    从今年建虏西征的表现来看,这两部不值得信任。

    所以他回应皇帝道:

    “四正六隅之策,最要紧的是长城和辽东防线。”

    “这是臣的策略中,让这两地专任防卫的原因。”

    “察罕部和哈喇慎部纵然有失,也威胁不到京城。”

    “两地遭到进攻后,可以让辽南和东江等地策应,逼迫建虏回防。”

    说着自己的谋划,杨嗣昌又指着其它地方道:

    “辽南和东江只要保住旅顺和皮岛据点,纵然一时挫败,也能卷土重来。”

    “安东和宁远伯国、江陵公国、黑龙江一带,我大明海军占优势。”

    “建虏纵然攻下来,也只能分兵防御。”

    “大明则可以利用海军,另外建立据点。”

    “如果建虏因此处处分兵,它会败亡更快!”

    这个说法朱由检认同,别说现在还是后金的建虏,就是后来建立清朝入主中原后,建虏也玩不好海军

    要不然就不会在面对郑成功时,只能迁界禁海。

    以建虏这个时候的人力、物力和技术,面对大明海军就更难了。

    甚至可以说大明的舰队进入内河后,根本找不到敌人。

    所以朱由检在之前的探险队发现科尔沁部后,迅速制定了从黑龙江出兵打击建虏盟友的策略。

    他见杨嗣昌找不出十面张网的缺点,又问其他大臣道:

    “你们以为杨卿的策略如何?”

    “其中缺陷在哪?”

    袁可立等皱眉苦思,不知皇帝到底看出了什么缺陷。

    还是这段时间一直在修路的太仆寺卿陈奇瑜若有所思,说道:

    “陛下所说的缺陷,莫非是各方的配合问题?”

    “如此广袤的地域,若是消息不能够及时传递,就谈不上分防协剿。”

    “甚至建虏因为消息传递的距离短,会先大明一步得到消息。进而利用大明消息传递的不及时,对各方分别打击。”

    说着,陈奇瑜还提到了去年的战事,举例道:

    “就像去年的正月,建虏对东江镇和朝鲜发动丁卯之役。”

    “若是消息能快速传递,大明就能从宁锦一带出击,逼迫建虏回防。”

    “但是因为消息传递得不及时,朝廷直到三月才收到消息,那时朝鲜已经和建虏达成和议。”

    “建虏因此从容调兵,又在五月发动了宁锦之战。”

    “若要实施四正六隅之策,必须解决各方的配合问题。”

    朱由检听到终于有人注意这一点,不由点了点头,认同道:

    “陈卿说得极是,十个方向配合,最重要的就是信息。”

    “消息传递不及时,朝廷如何调遣?”

    “杨卿对于这点,有没有办法补救?”

    登极已经一年多,朱由检感觉最大的不便,就是不能及时收到地方的消息。

    这让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政策在地方执行得怎么样,只能从大方向把握。

    成立参谋部的困难也在于此,没有及时的消息传递,图纸上规划得再好也白搭

    朝廷根本就不知道,前线到底是什么状况。甚至胜负如何,都无法完全确认。

    杨嗣昌听到这个询问,一时讷讷无言。因为他也不知道,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

    他提出的办法,就是给前线放权,在前线任命督师,负责统领全局。

    朱由检对此摇头,不觉得设置一个督师就能解决。更何况京城到山海关不过数百里,辽东督师距离东江等地同样远。到时候东江等地如何打,还是要他们自己判断。

    所以他不认为这是个好办法,而且大明现在也没有能统领全局、看穿战场迷雾的超卓之才。

    袁可立等人对此也是皱眉,认识到不解决这个问题,枢密院的权力就会非常受限。

    他们可不想枢密院只能在朝堂上高谈阔论,打起仗来就要给前线完全放权。

    闵梦得想到前段时间西南用信鸽传递来的消息,提议在这几个地方用信鸽。

    但是和南方不同的时,北方天空的猛禽要更多,信鸽生存的环境远比南方恶劣。

    而且十面张网的计策,中间包围的是建虏。信鸽从建虏上空飞行,有可能被建虏安排神射手射杀

    损失会很大不说,消息也可能被截获。

    甚至有可能被伪造假消息,受到误导迷惑。

    这让信鸽通信,成为一个不靠谱的选择。

    直到现在,信鸽传递的消息都只能说是佐证,算不上正式公文。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