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43章 悬在所有官员头上的利剑
    韩一良的奏疏,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

    一是这种弟子弹劾座师的事情非常罕见,是对官场规矩的破坏。

    以后很多人见到韩一良都会绕道走,不愿意和这种六亲不认的官员有交际。

    二是皇帝的态度不寻常,没有像以前那样,对御史的风闻奏事大多留中不发,似乎有针对韩爌的意思。

    这让一些人不由猜测:

    皇帝是不是对韩爌不满,想要把他拿下去?

    毕竟韩一良上奏的事情实在称不上大,只是韩爌的亲戚收受礼金而已。

    这种事罚酒三杯也就过去了,值得在朝会上专门讨论?

    一时间,各种传言甚嚣尘上,大多在讨论下任首辅的事情。

    至于礼金案本身,反而没有多少人说。

    毕竟韩一良提供的证据实在太扎实了,甚至反贪署还把送礼的人控制起来,拿到了详实的口供。

    除非韩爌的亲戚能证明和送礼的人根本不相识、也没有接受过礼金,否则就摆脱不了逃税罪,要被依法惩治。

    这让很多官员感叹,以后让亲友代收礼金也得注意。

    以前这一块还有些模糊,但是有了赠与税后,朝廷能光明正大地追究这种行为。

    如果亲友在被控制后顶不住,还有可能把自己供出来,让自己摊上受贿罪。

    这种担心,在韩一良接到批复,把韩爌亲戚带到反贪署问话后,几乎达到了顶峰。

    京城的官员几乎都关注起了礼金的事情,把今年收到的大额礼物、尤其是赠与税通过后收到的,想法悄悄给退回去。

    否则这就是现成的罪过,甚至会被送礼的人当把柄——

    说不定什么时候他们就会主动去补税,把自己给供出来。

    风险这么大的事情,有些人实在是害怕,打算先观察一下风向,以后再想办法收礼。

    可以说,朱由检用韩一良遏制贪腐的想法,起到了一定效果。

    送礼的风气暂时被遏制,没有继续恶化下去。

    一个表现就是今年的昂贵礼品很难卖,大多数商家开始主要做十两以下的礼物——

    这样能规避赠与税,也有更多的人买得起。

    锦衣卫搜集物价的经情司,提供了这个消息。

    和皇室产业有关连的皇商,也确定了消息的正确。

    这让朱由检知道后很欣慰,觉得拿韩爌开刀是正确的,一个次辅被弹劾,确实镇住了很多人。

    现在,他更期待韩爌的表现,不知道老韩为了当首辅,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情来——

    上次,老韩为了能实任大学士,从傲娇的拿捏养望,变成一切唯上的三语政纲,着实惊到了他。

    现在他更期待老韩能拿出表现,让自己坚定用他的信心。

    ——

    韩爌这个时候,压力比朱由检想的还要大。

    不是因为他的亲戚收礼金,也不是因为所谓的逃税罪。

    而是因为他的亲戚收的是阉党余孽的礼金,隐匿称颂魏忠贤的奏疏。

    这在很多东林党人看来,是对东林党的背叛。

    他们指责韩爌的地方,主要在于这里。

    之前魏逆当政时,正直的士大夫耻与为伍,纷纷放弃仕途辞官。有的人甚至被魏逆谋害,家人还在伸冤。

    如今有名望的东林党人,大多曾经和魏逆斗争过。他们在天下间的名望,主要来自这点。

    韩爌的亲戚隐匿附逆之人称颂的奏疏,把那些趋炎附势、屈从魏逆的小人摘出逆案,让很多激进的东林党人受不了,认为是对他们的背叛——

    这些人的附逆罪名没有了,怎显得他们的坚贞不屈?

    和这些人同朝为官已经是他们极力忍耐了,如果这些屈从魏逆的人身上连罪名都没有,那么他们之前的抗争还有什么意义?

    他们身上隐隐存在的优越感,被韩爌毫不留情地践踏。

    所以很多东林党人都言辞激烈地指责韩爌,认为他对不起遇难的东林党人。

    韩爌受到的压力,主要来自于此。

    他因为这桩礼金案,在东林党内部失去了很多人心。

    这让他长吁短叹,后悔不该放任亲戚收礼。

    之前他本以为是小事,隐匿的奏疏作者也大多没有什么大罪行,最多被定为第八等词颂。

    在天启后期满朝称颂魏忠贤的情况下,这些人的作为实在称不上什么大罪。皇帝对这一等级的附逆人员都是原职留任,只是要削去官阶重新任命。

    韩爌从不觉得这是大事,以后就算被人风闻告发,也对他基本无损。所以他的亲戚收到礼物提出请求时,他选择了放任。

    没想到在逆案名单即将确定的节骨眼上,皇帝突然制定了赠与税。

    更没想到礼金的事情被韩一良揭发,安上了一个逃税罪。

    以至于他被放在风口浪尖,被很多东林党人指责。

    所以韩爌这个时候,都有些怀疑自己是不是今年运气太差,以至于如此多灾多难:

    “到底是为什么呢?”

    “难道是陛下不满意?”

    “但是我这都是按陛下的意思啊,陛下也不想牵连进逆案的人太多。”

    “为何要放任韩一良,针对我的亲戚呢?”

    回想自己这几个月的表现,基本是按照皇帝的意思,帮皇帝推行五院改制,压住了朝堂上反对的声音。

    就连皇帝强行制定的有产税,他也没有组织官员反对,放任这个对很多官员不利的税种通过。

    可以说完全践行了三语政纲,把威福还于主上。

    皇帝也从没有对他表示不满,甚至在很多票拟上,选择了他的意见。

    所以现在的韩爌很疑惑,不知皇帝为何要对自己发难:

    难道是不想自己担任首辅后威望太盛,威胁到皇帝的权力?

    如果是这样他也认了,相比在东林党失去一些人心,他更期待复任首辅之位。

    只要当上首辅,大部分东林党人自然会靠过来,认他为东林领袖。

    他觉得自己可以再蛰伏一阵子,放低皇帝的戒心——

    在首辅任命权被皇帝掌握的现在,他需要讨好一下皇帝。

    怀着这个想法,韩爌言辞谦卑地写了一封奏疏,承认自己对亲戚管教不严,以至于让他们犯了罪过,请朝廷该怎么判就怎么判。

    然后又主动闭门思过,不和其他任何人有往来。

    以往门庭若市的韩府,重新冷清起来。

    就像他之前没有实任大学士时,遭到的待遇一样。

    但是外面却没有放松对他的指责,尤其是随着他的亲戚被反贪署检察人员提起公诉、礼金案详情被报纸披露后,很多百姓对他是指指点点,认为韩大学士是贪官——

    没有人觉得他对收礼的事情不知情,很多人还认为他的亲戚是代他收礼,不然那些奏疏不可能被藏下来。

    以至于传来传去,外间甚至传言,韩爌府上有金山银山,是天下首屈一指的大贪官。

    闭门思过的韩爌,消息却不闭塞。

    他在得知这些传言后,顿时就无法安坐了。觉得自己的应对策略太保守,已经不合时宜。

    在报纸能极大影响舆论的现在,他不能放任外界评判。否则礼金案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就是皇帝以后想用他,也得顾忌舆论。

    他现在必须想法自救,不能只想着皇帝会保他。

    这让他想尽一切办法,揣摩皇帝放任韩一良弹劾自己,到底怀着什么目的。

    ——

    不止韩爌,很多大臣也在揣摩,不知皇帝是什么打算。

    他们都不觉得皇帝只是为了反贪,因为反贪署查来查去,都没有拿到韩爌本人收受礼金的证据。甚至隐匿奏疏的事情,也被韩爌的一些亲戚承认是私自所为。

    依靠现有的证据,最多给韩爌的亲戚定罪。韩爌只能说治家不严、在处理奏疏上有纰漏。

    以这两个理由拿下韩爌,天下人会觉得皇帝太苛刻。

    更何况皇帝没有拿下韩爌的意思,之前也从未流露出来。

    所以很多人认为,这可能是皇帝对韩爌的一次敲打,让这位即将接任首辅的次辅,在担任首辅后老实点。

    吕图南也是这个想法,但是和他讨论的杨景辰,却有不同意见。

    指着《京报》上的一篇文章,杨景辰道:

    “这篇《反腐要人人过关》,吕兄看过没有?”

    “若是没有看过,现在可看一看!”

    吕图南看完之后,仍旧不明所以,询问道:

    “难道陛下真的真是为反腐?”

    “从一位次辅开始,动静实在大了点。”

    “别说韩阁老的贪赃证据不足,就算证据足够,以这点小事拿下他,也对圣名有损。”

    身为九卿之一的通政使,吕图南自忖消息灵通,和内阁打交道的时候也很多,对各位大学士都有一些认识。

    韩爌实在称不上是贪官,要不然当初也不会连两千两“赃银”都拿不出来。最多是因为亲友曾经的帮助,复官后对亲戚放纵点。

    这种罪名,对朝堂上的大臣来说根本不值一提。

    更何况韩爌复官后很老实,在提出三语政纲后对皇帝很支持。

    如果皇帝用这点小错拿下韩爌,会让很多臣子兔死狐悲——

    连这样的小错皇帝都忍不了,他们到底还要怎么做,才能让皇帝满意?

    杨景辰听着吕图南的想法,笑着摇了摇头,说道:

    “陛下没有拿下韩阁老的想法。”

    “放任韩一良对韩阁老的弹劾,是对韩阁老的敲打,也是对他的保护。”

    “陛下在准备一柄剑,一柄能威胁所有官员的利剑。”

    “韩阁老要当首辅,就得去当持剑人,帮圣上挥舞这柄剑。”

    “就看韩阁老什么时候想明白,下定这个决心!”

    吕图南仍旧不明所以,却听杨景辰提起了一件事。

    那就是去年皇帝召他在西苑谈话时,他提出在厘正祀典上,人人站队的策略。

    当时皇帝很赞许,却最终没有实施,用更高明的重制礼乐,让朝堂上所有人站队。

    重制礼乐的效果非常好,让皇帝推动了很多朝堂制度改革。

    但是正因为它的效果太好了,失去了人人站队的意义——

    大家都支持重制礼乐、支持建立国会。

    所以,皇帝打磨了韩一良,祭出反**这柄利剑。

    他要在逆案定下后,在官员头顶上悬起这柄剑。

    这些都是杨景辰揣摩出来的,主要是因为他知道,皇帝需要有威胁官员的武器。

    尤其是在逆案名单即将确定的情况下,皇帝对这柄利剑的需求更迫切。

    吕图南听着杨景辰的解释,顿时也恍然大悟起来。

    甚至想到了韩一良七月份的奏疏,在十一月又上奏一遍的事情。

    当时他还觉得这件事很奇怪,不知韩一良为何要重复上奏。

    如今才明白这是皇帝磨剑的过程,让韩一良下定决心,抛开一切顾忌。

    可以说,韩爌也倒霉在他是韩一良的座师,被韩一良当成下定决心的祭品。

    ——

    被当成祭品的韩阁老,在接连看到《京报》上有关反腐的文章后,也隐隐摸到了脉络,有些明白了皇帝要自己做什么。

    他虽然不知杨景辰曾经献计要人人站队,但是负责审判逆案的他,却知道皇帝说过人人过关。

    逆案名单定得这么慢,也有皇帝拖着这件事的原因——

    皇帝需要把这把剑悬在官员头上,让官员不得不听命。

    这一年多很多官员很老实,对皇帝的意见几乎不敢反驳,不是因为他们认同皇帝的做法,而是有审判逆案这把利剑悬在头顶上。

    像是郭允厚为何被皇帝逼着去收税,被降职也不敢闹情绪提辞职。

    是因为他知道只要他敢那样做,他身上的罪名就有可能加等——

    之前初步定下的第八等词颂罪名,有可能因为称颂奏疏太多,被提高为第六等颂美甚至更高。他会因此降职,最终还得受任命。

    所以郭允厚选择老老实实地接受皇帝安排,被皇帝实际降职也没敢闹情绪。换取他在逆案中只定为第八等,是最轻一等罪行。

    但是这种做法,必然不能长久,也无法钳制所有官员。

    像是东林党的官员,就在逆案的事情上理直气壮,不惧皇帝的威胁。

    所以在逆案名单即将定下的现在,皇帝需要反**这柄利剑悬在所有官员头顶上,威胁所有官员。

    他作为将来的首辅,需要像审判逆案一样,帮皇帝挥动这柄剑。

    所以他很快写了一封奏疏,把自家财产申报,并且要求皇帝派人自己家调查确认,给自己个清白。

    同时提出让所有官员申报财产的建议,作为对官员的基本要求。

    并且建议内阁成立廉政机构,把反贪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作为接下来施政的重点。

    看到这份奏疏的吕图南,对杨景辰更为佩服。认为这个同乡在经历一年多的磨炼后,已经真正成长起来。

    能够察觉到皇帝和韩爌的博弈,还能推测到皇帝的用心,杨景辰已经成为合格的朝堂大员,将来大学士有望,称得上真正的储相之才。将来自己如果外放,也不用担心在朝堂上没奥援。

    很快,他就让人把奏疏呈了上去,交给文书房和内阁。(本章完)

    (看完记得收藏书签方便下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