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还在京西主持演习,一时间自然是没有闲暇收徒的。
陈子龙只能做好准备,先在太学安定下来。偶尔应张溥的邀请,给《明报》写文章壮声威。
因为风格激昂、慷慨畅达,陈子龙的文章在报纸上颇受欢迎,开始在京城名声鹊起。
很多士人都知道江南来了一位才子,而且还得到皇帝看重。
尤其是他的好友、同为徐光启学生的张溥,在知道他受命主持《农政全书》编校后,也有些羡慕地说道:
“农为国之本。”
“陈兄编撰《农政全书》,是千古留名之事。”
“今年以学生代表特赐元士出身的,多半也是陈兄弟!”
陈子龙闻言笑而不语,知道张溥为何这样说。
来到京城入学后,他现在已经对京城学生中流传的话题有所了解。
去年以学生代表身份成为元士、如今在新军实习的顾炎武,就是京城的学生之中,被提起最多的人之一。
因为顾炎武的年龄、还有他的师范学堂出身。京城的太学生颇是感到不忿,很多人认为第一位学生元士,应该出自太学。
部份太学生甚至开始造势,誓要把属于太学的元士推出来。
张溥就是最热门的人选之一,身为《明报》主编,在京城颇有影响力的他,被很多人推出来和其他学堂的代表打擂台。
不过张溥本人,却没这个想法。他连皇帝的面都能见到,区区元士身份又算什么?
只要立下功绩,他不信皇帝不赐他元士身份。
但他更想要的是靠自己的实力考取进士,直接成为七品以上官员——
已经二十八岁的他,不像顾炎武那样年轻,从正九品做起也没什么关系。
他更想考上进士、进入翰林院,为将来成为卿相做准备。
所以他拒绝了太学生的推举,美其名曰给其他同学机会。
知道这件事情的陈子龙,笑着向他说道:
“天如兄的名字若是报上去,今年的元士非你莫属。”
“至于《农政全书》编校之事,天如兄若是参与,老师难道不许?”
邀请张溥一起参与编校,同样留名此事。
张溥一时间还真有些心动,知道这是能留名后世的事。
不过想着自己的学业,还有办报的辛劳,他最终摇了摇头,说道:
“算了!”
“愚兄忙着备考,《明报》也脱不开身。”
“《农政全书》编撰,还是要看陈兄弟。”
略过这个话题,张溥又向陈子龙道:
“皇家拍卖行举办书画展,不但有宋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展出。董公奉命绘制的崇祯元年《京城清明上河图》,也要在这次画展上公开。”
“可惜去年展出的仇英《苏州清明上河图》已经被项家拿回去了,否则三幅图放在一起,将是更难得的盛事。”
“这是拍卖行的邀请函,到时一同前去!”
给陈子龙送了一张邀请函,可以免票进入。
陈子龙对《清明上河图》是颇有兴趣,知道这种皇室的收藏,平时很难得见。
但是听到董其昌绘制的《京城清明上河图》也要展出,这就让他的眉头皱了起来。
同为松江华亭人,他对董其昌的观感可不好。当年一些生员鼓动“民抄董宦”,董其昌欲杀十诸生泄愤,他父亲和其他举人秀才,联名写揭帖为那些生员喊冤。
所以他很不愿给董其昌捧场,向邀请自己的张溥推脱道:
“小弟刚刚进京,还没安顿下来。”
“过些日子闲了,再去观看画展。”
张溥连连摇头,说道:
“画展就这几日,以后哪还有机会呢?”
“这次展出的不仅有董公的画,还有他写的字。”
“去年的明书科考试,董公就是主考官。”
“多看看他写的字,以后中试也更容易。”
作为大明第一次明书科的主持者,董其昌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以后的明书科考试,也要受他的影响。
陈子龙就是再不喜欢这个人,也不得不学他的字。
再加上他的二妹即将嫁给董其昌的族人,以后免不了要和董家打交道。
这让他只能放下心中的一点成见,拱手道:
“那就多谢张兄了!”
“明日愚弟一定会去。”
和张溥约好了时间,一起去看书画展。
得到邀请的太学生并不多,张溥也只从曹化淳那里拿到五份请帖。
除了陈子龙外,去看画展的都是《明报》的记者和编辑。他们看画展还有任务,那就是在报纸上报道。
除了他们之外,还有一些学生,这些人想要看展,就得购买门票了。
陈子龙和张溥等人,走贵宾通道进入。
但见两幅《清明上河图》前,已经挤满了人。
两幅画前还有士兵看着,避免人伸手触摸,损坏到了书画。
董其昌还在他的画前,解释一些观众的疑问。
陈子龙抬眼看去,但见当今文坛盟主钱谦益,同样也在看画。还向旁边围观的众人道:
“董公这幅《清明上河图》,依我看不输前人。”
“图中京城的繁华景象,也丝毫不输前宋汴京。”
“这都是当今圣上的德政,恩及农工商人。”
对当今皇帝大加称赞,尤其是废除佥商一事。
旁边的人也纷纷附和,他们这些人精,如何不知道皇帝命董其昌绘制《京城清明上河图》的用意呢?
无非是记录京城的景象,显示他治理下的大明,处于盛世的繁荣之中。
所以他们纷纷像钱谦益一样,对当今皇帝大加称赞。反倒是对画的质量如何,不是怎么关心。
陈子龙听得有些反胃,对这些人的丑态很是不屑。
但是他也不可能去拆台,因为得罪不起这些人。
再加上皇帝对他有知遇之恩,还给他安排了大学士老师,让他得到青史留名的机会。
这就让他更不能拆穿这种事了,只是摇了摇头,去看其它书画。
作为皇室举办的书画展,展出的珍品自是极多。除了两幅《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董其昌收藏的《富春山居图》,项家拿出来的《女史箴图》,以及《千里江山图》等珍品。
陈子龙看得津津有味,恨不得自己也能收藏起来天天看。
可惜这些画大多都是非卖品,即使能卖的他也买不起。
这让他只能感慨地看着,题了几首诗词留念。
转了一圈,陈子龙来到正厅,看到钱谦益等人还在和董其昌说话。
这次的话题不是称赞当今皇帝治下的京城多繁荣了,甚至都没有谈论董其昌的《京城清明上河图》,而是在谈论其他画:
“董公如今卸去俗务专任资政,应该有更多的精力绘制图像了。”
“不知紫阁功臣画像,何时能够完成?”
紫阁功臣之名,陈子龙是听说过的,去年报纸上很是报道了一段时间。
甚至直到现在,《邸报》上都在刊登紫阁功臣和贤臣的事迹,号召大明官吏向这些人学习。
听到董其昌受任绘制功臣图像,他感觉不舒服的同时,侧耳倾听起来。
只听董其昌道:
“紫阁功臣的画像,没那么快画好。”
“陛下说功臣画像务求真实,不能所有人看起来一个模样。”
“所以现在还在征集功臣家里的祖上画像,再根据他们的功业和官职,绘制最有代表性的图像。”
“倒是功臣的传记和赞语,大多已经定了,陛下在命人编撰功臣文集,只待图像定下,立刻刊刻出版。”
这又是一件盛事,大明官员几乎可以说没有不向往的——
他们也期望自己百年之后,能够成为功臣。
可惜,功臣的资格不是那么好拿的,大明治理天下二百多年,也只有十九位治世功臣。
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这个机会。
所以一些人盯上了贤臣资格,还打趣地询问会不会给贤臣画像?
董其昌听得哭笑不得,笑着没有回应。
十九幅功臣画像已经让他愁白了许多头发,再给几百个贤臣画像,那就实在太难为人了。
而且紫阁悬挂的功臣画像必然不会多,否则谁会珍视呢?
董其昌自己觉得,可能自己有生之年,只能绘制这十九人。
而且,还有一件不能公开说的事情是,他还被皇帝安排绘制《己巳大阅图》,这又是一个大任务——
他感觉自己都余生都要画画,不可能闲下来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来看书画展的观众,越来越多起来。
即使画展的票价颇贵,京城也有不少人凑热闹。
尤其是那些来看音乐节的富贵闲人,更是不会错过凑热闹的机会。
这些人有钱有闲,也是拍卖会吸引的主力。甚至可以说这次音乐节,就是为拍卖会举办的。
陈子龙这些受邀请的文人,只是为了打响书画展的名气。
也因为此,还想继续看画的陈子龙,觉得大厅中越来越有铜臭气。这些人的姿态比钱谦益等人更不堪,甚至都没有丝毫掩饰。
这让他觉得兴致已尽,看画也没有了心情,和张溥等人商议后,很快走了出去。
想要返回太学,张溥等人却没有玩够,只听他向众人道:
“听说徐佛徐大家,受邀来京城了。”
“我在家乡久听她的名字,却一直无缘得见。”
“不如同去拜访,看她为何有如此盛名?”
邀请众人一起,去看名妓徐佛。
这些人都是年轻士子,对此哄然响应。
文人和名妓之间的事情,向来是风流韵事,他们不是官员,也没什么忌讳。
陈子龙对此也颇是有些兴趣,和这些人一起去拜访。
路上,他才听说徐佛为何来京城的原因。
原来是因为朝廷去年开豁为良,把乐户抬升为民户,只有卖身的仍被留在娼户为贱籍。
徐佛身为名妓,自然是才艺为主,能琴工诗善画兰,在江南声名极著。
所以乐户和娼户区分时,她自然被定为乐户,提升了身份地位。
可以说,开豁为良,对徐佛是一件好事,让她得到了能成为良人妻妾的机会。
不过另一项政策,对她就不是那么友好了。
因为朝廷规定,不能把未及笄的幼女当成妓女培养,否则以拐卖人口治罪。
徐佛上了年纪之后,就是做这个营生,培养年幼女子做歌姬、有时还卖给大户人家做小妾。
一些嫉妒她的人,因此向官府举报,说她拐卖人口,是在违法犯罪。
徐佛不得已之下,只能关了归家院,带着培养的幼女来到京城,把她们主动转交给教坊司。
如今她就在教坊司本司胡同暂住,消息灵通的张溥知道她在哪里。
一行人来到本司胡同,按照礼节拜访。但是不巧的是,徐佛不在家里,甚至连她带的女子都不在。
原来,徐佛进京之后,又听说皇家乐团同样在招人,所以就带着培养的幼女去参加皇家乐团的选拔,如今不在教坊司。
“皇家乐团的团长,是申家出身的李玉吧?”
“他也同样是苏州人,咱们一起过去。”
向来喜欢凑热闹,又有记者证可以随意采访,张溥带着一群人,又去皇家乐团观看。
到了乐团的时候,选拔正在举行,一个年幼的女子在台上清唱,是京城流行的《女状元》。
只是中气不足,唱得不怎么好。被突然闯进来的张溥等人一惊,唱得就更差了。
所以她不出意外地落选,没能进入皇家乐团的话剧团。
不过她接下来的昆曲唱得还不错,最终被戏剧团选了过去。
张溥等人看得津津有味,正想去和李玉打招呼,采访一下这次选拔。忽然看到李玉走到一个人旁边,对他们指指点点,似在介绍身份。
这让他们注意到了这个人,仔细看对方的服饰,更是吓了一跳。
因为对方穿的分明是亲王冠服,是一位在京的王爷。
这让他们吃了一惊,急忙上前拜见。
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一次乐团的选拔,竟然有王爷参与。
这位王爷,自然是极为好琴、和李玉关系很好的潞王了。
他在进京之后从不搀和政事,还拿出大笔的钱财帮助李玉改进钢琴,因此得到过皇帝嘉奖,很是有些贤名。
今年音乐节举办,他更是被钦点为评委之一,参与奖项评选。
今日他过来的目的,不是观看皇家乐团选拔,而是和同为评委的李玉商议,如何评选奖项。本章完
:..cc00
..cc。..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