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八十四章 从此刻开始,让大明官员感受痛苦!【求追读!求月票!】
    在朱祁镇登基之前,明朝官员最大的恐惧,就是朱元璋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最终打造出的封建王朝堪称登峰造极的情报机构,无孔不入的锦衣卫!

    上至应天,下至州府,锦衣卫的探子无处不在。

    路边的商贩可能是锦衣卫,田埂中的老农也可能是锦衣卫,甚至各个大臣府中的仆役,管家,也特么有可能是锦衣卫!

    在这种极其恐怖的渗透能力下,大明的官员人人自危,晚上睡觉都害怕阴影处有一双眼睛在盯着自己,端的是官不聊生,哀嚎遍野。

    哪怕在这种高压氛围下,洪武年间的各位“国之栋梁”,依旧折腾出了郭恒案,南北榜案,其气焰之嚣张,态度之跋扈,和皇权对抗到底与祸祸百姓的决心,由此可见一斑。

    朱元璋当然也不会客气,光一个郭恒案便是杀得人头滚滚,血流成河,令的六部官员为之一空。

    这些大案,要案的开端,基本上都是锦衣卫上奏,朱元璋下令彻查,进而逐步发展成席卷整个朝堂的清洗。

    是以在文官口中,锦衣卫这个组织的存在是邪恶的,是不能被容忍的。

    朝堂诸公都是忠良贤能之士,怎么能搞出来如此不体面的组织,监视满堂公卿呢?

    甚至还有人搬出了“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的“圣人学说”,试图让朱元璋解散锦衣卫。

    纯纯放屁。

    那特么有锦衣卫的监督,这群官员都敢玩命捞钱,中饱私囊,搞得朱元璋不得不将反腐作为洪武朝的首要任务。

    要是没了锦衣卫,明朝怕不是又要步宋朝的老路!

    官不聊生?

    那就对了!

    这群文官过得不好,大明的百姓才能过得舒服!

    只可惜,得位不正的朱允炆上台后,“建文三忠”大开历史倒车,不光搞出了入土许久的“荐举制”,还隔三差五就给文官涨工资。

    包括后期上台的各位阁老,也是变着花样,兢兢业业的给百官谋福利。

    只不过这种事情,太不体面,史书上当然不可能大书特书,甚至还给后世留下了一个明朝官员工资特别低的印象。

    至于各位贤良深恶痛绝的锦衣卫,自然也是被顺理成章的取缔掉了。

    等到朱棣上台后,锦衣卫才被恢复,但洪武年间积累下来的情报体制,人才,已经被毁去了七七八八,威慑力大不如前,但好歹也能勉强震慑官员。

    锦衣卫彻底衰落的时间,就是在大明由盛转衰的那个关键节点。

    正统年间。

    不过这事虽然发生在正统年间,但和朱祁镇还真没什么关系,不应该让他来背锅。

    虽然他也不差这一口锅就是了...

    朱祁镇继位的时候,不过九岁。

    九岁的皇帝,那跟没有皇帝一样,区别不大。

    后宫把持在张太后手上,朝政则是把持在以“三杨”为首的文官手中。

    朱祁镇七年间最大的任务,就是老老实实的在皇宫内读书,做一个文官口中的“贤君”,“明君。”

    朱允炆在位,不过四年,中间还穿插着影响了整个建文一朝的靖难之役,文官不敢做的太过火。

    可朱祁镇十六岁才亲政,中间整整隔了七年!

    并且还是文官没有任何约束,肆无忌惮的七年!

    “三杨”也不愧是“治世能臣”,没有粗暴的直接取缔锦衣卫,而是往其中掺杂了大量的酒囊饭袋,把好好的一个监察百官的情报组织,变成了不成器的勋贵子弟,混吃等死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情报组织,忠诚二字是非常重要的。

    后来的皇帝就算上台,面对如此庞大的锦衣卫,能分的清谁是忠臣,谁是文官渗透进来的沙子吗?

    无奈之下,明朝后来的真正的贤君能君,如宪宗,武宗之流,只得仗着太监,另起炉灶。

    但由于东汉和唐朝年间,众多“名监”的彪悍事迹,太监的名声当真是臭不可闻,皇帝就算用着太监,干着脏活累活,心里也始终犯膈应。

    别的不说,锦衣卫无论再怎么发展,也不可能威胁皇权。

    但是太监这个团体,历史上可是干过废立皇帝的壮举的!

    但锦衣卫已经废了,明朝的皇帝要是不想自己变成瞎子,聋子,也只能捏着鼻子用太监,但又不敢像锦衣卫一样,搞出一套完善,可以传承下去的官职制度,自然无法和羽翼丰满的文官相抗衡,“人亡政息”之事随处可见。

    而明朝初期,凶名赫赫的锦衣卫,在明朝中后期也彻底没了声息。

    而汪广洋这次搞出来的小动作,也让季秋意识到,锦衣卫的存在,实在是太有必要了!

    并且由于季秋的影响,洪武年间朝堂之上的局势,势必会比原本的历史中更汹涌,更猛烈!

    海贸,都察院升格...

    哪个不是文官深恶痛绝的事情?

    文官后续的反扑,肯定会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毒辣!

    季秋摁倒了一个汪广洋,肯定还会有张广洋,李广洋之流,继续站出来。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更何况是事关家族几百年传承的根基所在呢?

    并且日后他们的出招,只会更阴险,更毒辣!

    季秋不喜欢这种被动的无力感。

    而是要主动出击,将危险扼杀于萌芽之中!

    决定了!

    从此刻开始,让大明官员感受痛苦!

    日子过不下去?那就去怪汪广洋罢!

    而毛骧在得知锦衣卫的名字后,一股熟悉的亲切感,瞬间涌动至全身。

    锦衣卫?

    好名字啊!

    不知为何,毛骧就是觉得,这个名字跟自己格外般配,甚至有种血浓于水的联系!

    “秋哥儿!真绝了!”

    “你这主意好,名字起的也不错!”

    “锦衣卫?”

    “不错!当真不错!”

    “不知是谁想出来的这个名字?”

    “是你?还是...?”

    按照毛骧所想,如此不乏文采,又极其形象的名字,应当出自刘伯温之手。

    但季秋很快便用实际行动,告诉他。

    你错了!

    “当然是我亲爱的老师,左丞相李相国啊!”

    “除了他,朝中谁能有如此精彩绝伦的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