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地方上的行政长官回到自己属地。
心里都被赵涛的这波操作弄蒙了。
在回去的路上,这些地方上的县令,知州,知府等等、开始聊天。
“严知府,你说公子这是怎么了?急匆匆的把我叫来,还没说什么就把我们又打发走?“
”公子的性格,你不是没领教过,从来就是这样,我估计,公子觉得与其听我们汇报,还不如放我们回去干正事比较好。“
严兴回答着同僚的询问。
严兴的同僚是襄州的知州,也是在第一批军校学员。
:“如果真是这样,那公子真的·····”
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形容赵涛,说好听有拍马嫌疑,说不好听的,心里也不敢毁坏赵涛在自己心中的形象。
毕竟拯救与大宋于水火,力挽狂澜大宋江山的巨人。
另一个县令是严兴之下的官员。
并不是赵涛军校的学生,突然开口。
:‘严长官,三公子确实是一个有本事的人,打仗不说,他那首诗写的,下官到现在都回味无穷!”
传闻不可信,以前我回京城探亲,都说三公子是····”
这个县令说到这里,
正要往下说,
好几个官员都直勾勾的看着这个县令。
这个县令也觉得自己孟浪。
赶忙捂住嘴。
严兴知道这个县令想要说赵涛以前不好的事迹和风评。
恶狠狠的看了这个县令一眼。
这个县令打了一个冷战。
其他的几个官员,受过赵涛教诲的也冷冷的看着这个县令。
好像要吃了他一样。
这个县令吓的硬是把到嘴边的话咽了下去。
严兴没好气的说到:“王县令,不该说的不要说,长官是我们做下官能议论的吗?你是不是以前也这样议论我的!”
官大一级压死人。
王县令诚惶诚恐的说到:“下官哪敢,下官一直对严大人你的才学所仰慕。”
“哦,真的假的,我怎么这么不相信啊。”
:“下官说的真心话,从严长官上任德州知府以来,百姓安居乐业、商业繁荣昌盛、治安良好有序、社会和谐稳定,真正做到了政通人和。要不是可恶的金兵来犯,全国德州治理最好!”
王县令缓了一口气继续说到:“
就算金兵来犯,其他州府,接到公子天炉计划的后。开始撤离,据下官调查,其他州府撤离时候,真的是混乱不堪,只有咱们这个州府撤离的井井有序。”
严兴见这个王县令言之有物,不像是拍马屁。
心里慢慢的也不生气。
王县令确实是真心对严知府的佩服,短短一年,把一个不算好的州府治理的特别好。
严兴笑了笑:“
这一切都是公子教导的。”
严兴说完这句话。
对着身边一起听过赵涛讲课的同僚说到:“你们说是不是。”
几个官员都点头。
:“公子讲的课,总是能够直戳要害、切中关键,让人受益匪浅。特别是对于国家治理这一方面,他有着极其独特且敏锐的见解和眼光,仿佛能洞悉一切。
而且,他那种与生俱来的以民为本的思想理念,更是随口而出,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此外,我们所学的孔孟之道,以前听京城那些大儒们讲解注释时是一种理解,而现在听公子讲述时却又有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感悟。
更令人惊叹的是,公子所阐述的观点似乎更为贴近现实生活,更具实用性。”
“对对对!我以为就我有这种感觉,原来你们也有啊!”
一个官员激动的插嘴说道。
这时候,他们开始谈论起在京城等待实缺的经历,以及与赵涛相处的那段日子。
众人纷纷称赞赵涛的学识渊博、见识广阔,而一旁的王县令则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他原本对赵涛的印象只是一个有着逆天军事才能的年轻人,对文学和政务应该一窍不通,
但现在听到这些官员们如此一致地赞扬赵涛的博学多才,他不禁开始重新认识赵涛。
毕竟,赵涛如今才二十出头,却能得到这么多官员的认可,这实在令人惊讶。如果只有一两个官员这样评价赵涛,或许还可以怀疑其中是否存在虚假成分,但当这么多人都一致称赞时,就不得不让人相信赵涛确实有着非凡的才能和知识。
这些人有说有笑的都回到自己治理下的州县,
但是面对各式各样的问题,又开始一个脑袋两个大。
从古到今,民生就不是一件小事情,
如果处理不好,
这将要死很多人,
如果出现饿死人的状况,
还会出现民变。
但是没多久,他们就彻底安下心来。
同时,工作量锐减,
也变的轻松起来。
因为在他们回到自己州县的当晚。
赵涛连夜写一份战后重建,建议书。
之所以建议,就是要根据各个地方的具体情况,具体操作。
而且赵涛起草完这份建议书,同样连夜让书记官抄写若干份,送到各个州县。
几个州县的长官看到这建议书都激动的无以言表。
尤其是王县令更是激动不已。
因为他所治理的县城问题最严重。
当王县令打开建议书第一页,
映入眼帘就是这样的一句话,
人闲是非多,让百姓忙起来········
第一·土地分配: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和城镇稳定,各个地方长官,有权决定对土地进行全面的重新分配。
赵涛还详细的写了注解,因为这样,所以才这样。
比如,一方面,安顿那些因为战乱或其他原因而失去主人的土地,重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这不仅能让更多的人拥有自己的耕地,也能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从容而让人有事可干。
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被战争破坏、荒废的土地,会投入资源进行开垦和修复,使之重新成为肥沃的农田。
这样一来,原本闲置的土地得到了有效利用,粮食产量有望大幅增加,从而缓解饥荒问题,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