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64章 首届金像奖
    杨叶踩着点来到金曲奖的颁奖现场,弓着腰,连声说着抱歉,穿过一排坐位,来到邓丽身旁的位置坐下。

    他人虽没来,位置还是给他留着的。

    邓丽道:“还以为你忙着拍戏,不来了呢!”

    后排的黄笑道:“他会不来?今年的奖全是他的。”

    黄这么一说,周围众人顿时神情一窒,随后纷纷感叹,和杨叶活在同一个时代,真踏马的悲哀!

    杨叶去年的输出实在太强了,一张《武侠》,亚洲销量三百多万张。

    后来又和陈龙、元彪搞了个什么“中国龙队”,跑到日本发行了一张《面舞踏会》,卖出五十万张的销量。

    其他大部分的歌手,香港能卖出白金销量就笑死了,海外纯看运气。

    日本市场?香港人除了一个陈美玲,其他人想都别想。台湾倒是有几个女歌手在日本混的不错。

    杨叶也愣了一下,心说今年的奖不会都发给老子吧?以后还是尽量少出专辑,抽空出几首单曲得了。

    很快,十大中文金曲开始发奖,等到最后一个得奖的林子祥上台领完奖,唱完歌,大家才发现……咦,没杨叶的份?

    不说众人懵逼,连杨叶都懵逼了。啥情况这是,针对我呢?

    不过这不可能,金曲奖可是香港电台举办的,他的敏怡姐是台长呢。

    接下来发最佳新人奖,得奖的是蔡枫华。

    蔡枫华是后世香港媒体口中的“四大癫王”之一,其他三人是蓝洁瑛、陈宝莲、洪朝丰。

    蔡枫华在八十年代前期是非常红的,演唱的歌曲多次获得十大中文金曲。

    他人生的悲剧仅仅是因为……说错了一句话。

    这厮在担任无线台“十大劲歌金曲”主持人的时候,说张国容“一刹那的光辉不代表永恒!”

    令张国容歌迷大怒,大骂他是“蔡疯华”,闹到无线台把他停职,随后电视、电影全面停摆,新歌也没机会发了,最后潦倒到要靠社会福利金度日。

    很多年以后,他在谭咏麟的帮助下,重新回到舞台,才得以澄清:其实当年是一个误会,他说话只说了一半,女主持人以为要出事,立刻截停了他的话,还强行进了广告。

    “我当时不是在一个适当时候讲适当的话,当时卢敏仪截停我说话,令我打不到圆场,其实我想再讲一那光辉不代表永恒,但张国容的光辉是一直延续下去。”

    人生啊,就是这么的操蛋!

    接下来的奖项杨叶还是一无所获,最佳作词给了黄,最佳作曲给了顾嘉辉。

    等到颁发最佳男歌手的时候,杨叶才终于得奖,淡定地上台领奖去了。

    众人明白了,金曲奖这是不想杨叶一人独大,在玩端水啊!

    尽管杨叶去年那张《武侠》过于超神,但黄顾嘉辉水平摆在那里,他们得最佳词曲实至名归,大家也无话可说。

    话说回来,这年头的香港娱乐圈高手云集,竞争激烈,才可以玩端水这招。

    不像千禧年后,香港乐坛人才凋零,致使陈奕迅一人蝉联十五次最佳男歌手,容祖儿一人蝉联十六次最佳女歌手。其实组委会也不是不想把奖项发给别人,实在是没人。

    最后的金曲奖,杨叶以一首《不再让你孤单》获得国语金曲,粤语金曲则被叶丽仪以一首《上海滩》拿走。

    本以为颁奖典礼到此结束,没想到主持人再次登台说道:“现在颁发本届金曲奖新设立的大奖,最佳音乐专辑奖。获奖专辑是……《武侠》!”

    众人一阵惊呼,随后热烈鼓掌,最佳音乐专辑奖,这个奖一听名字就非常的重量级啊。

    《武侠》得奖也完全没毛病,实至名归,这张专辑不仅好评如潮,而且销量爆炸,它不得奖谁得奖?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金庸先生为本届最佳音乐专辑颁奖!”

    好嘛,金庸都请来了,他颁这个奖,还真挺合适。

    既然是专辑奖,杨叶便叫上了专辑制作人郑东汉,在专辑中跟他合唱的邓丽一起登台。

    领完奖之后,郑东汉转身就走,杨叶在后面喊道:“东汉,你跑那么快干嘛?”

    郑东汉手一摊:“你俩在台上唱情歌,我何必要做电灯泡呢?”

    郑东汉说完,跑得更快了!

    “哈哈哈!”

    台下一阵大笑!

    歌还是要唱的,于是杨叶就和邓丽现场演唱了一遍《铁血丹心》。

    “依稀往梦似曾见,心内波澜现,抛开世事断仇怨,相伴到天边。”

    歌声一起,仿佛久远的回忆一般拉开序幕,缓缓道出射雕的主题。

    两人的歌声一高亢,一甜美,将侠之豪迈与情之缠绵交织在一起,悦耳动听,叫人如痴如醉!

    ……

    金曲奖结束之后,第一届金像奖比原时空提前一年诞生了。

    由于杨叶深度参与,向张敏怡提出了大量的建议,后来又邀请各大电影公司,电影行业的各大从业人士参与讨论,使得它从诞生之初,就成为了香港乃至整个华语电影人的盛会。

    纵观世界各地的电影奖项,不得不承认,美国电影金像奖是相对来说最公正的。

    它的获奖作品由拥有奥斯卡投票资格的电影制作者,资深影评人,演员,导演、摄影师……组成的评委团投票产生。

    除了最佳电影之外,其他奖项采用赢家通吃制,即得票最多的电影获奖。

    要获得最佳电影,得票数必须超过50%,如果首轮投票没有电影获得超过50%的投票,便剔除得票最少的电影,重新投票,直至选出为止。

    早年奥斯卡评委人数较少,以老白男为主,还算比较容易公关,所以一直被人诟病。

    到了后期,电影学院大幅提升评委的人数,提高女性、有色人种的比例。

    使得评委团的规模多达万人,涵盖各种人群。除了美国本土之外,还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评委。

    比如,许多大家熟知的中国电影人,许多都是奥斯卡评委。

    于东、吴惊、姜文、顾长卫、严歌苓……规模多达百人。

    插句题外话:华人评委中,有人从不投票,比如陈凯哥。有人年年坐飞机去投票,比如邬君梅。

    这时候就不太好公关了,因为会员太多,过于分散,又各有倾向性,导致公关成本直线上升,不划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