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59章 召见徐光启,后面还跟了一个尾巴
    现在徐光启官复原职,重新就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事宜。

    再往上就是礼部尚书,登堂入阁了。

    四十一岁才考中进士的徐光启,能在六十多岁混到现在的地位,完全靠的是实打实的真本事。

    他在被贬回家之前,一直在替朝廷选兵练兵,购买铸造红衣大炮。

    也悄悄在打造一支葡萄牙人,为主的外籍雇佣军团。

    如今徐光启蒙崇祯一纸诏令,官复原职,他的心情是激动的。

    只是到京以后,多日不见圣上召见。

    徐光启只能在翰林院和詹事府这样的清水衙门,来回坐堂喝茶。

    还要听那些腐儒谈经论道。

    这些腐儒谈经论道,闲的没事干聊也就罢了。

    他们还看躲在一边的徐光启,很不顺眼。

    时不时还要拿徐光启的信仰,徐光启的教名保罗,这些和明朝官员不同的地方。

    用来开玩笑。

    这些事情,徐光启自信教以后,见得多了,已经学会了自动屏蔽。

    曲高和寡,知音难觅。

    一帮子腐儒,读四书五经读傻了,早已经不通实务。

    一旦到了地方任职,必然百无一用,被胥吏所欺,成了摆设的木偶。

    他徐光启暗笑这些翰林院,詹事府的官员大都是这样的情况。

    皓首穷经,尽读无用书,中了科举为官之后,还是只知空谈,与国无益。

    尽是一些蠹虫罢了。

    那些官员则是看不惯徐光启全家入教,不敬法祖,违背儒家经意的离经叛道。

    所以徐光启一般都是去翰林院,点卯喝茶看看邸报,见了同僚只是点点头,不再深交。

    类似于旧时空体制内,快要退休,谁也不鸟,领导更不鸟的老科员派头。

    基本上就是一个隐形的存在。

    今天,天气很好,放晴了,万里无云。京城中难得,没有大风的天气。

    冬季里,京城的人们不用一张嘴,就喝二两土。

    徐光启坐着轿子上翰林院。

    掀开轿帘,徐光启抬头看看天空,碧空如洗,让他想起了江南的如诗如画。

    徐光启心中不禁感叹,为官者,如水之浮萍,真是半点不由己身。

    徐光启照例上午先去的翰林院,下午要是没有什么头疼脑热的,就逛一趟詹事府,这詹事府目前,还没有东宫太子要辅佐呢,算是一个比翰林院,还要冷清清贵的衙门。

    这就是徐光启在京城为官的一天,轻松自在懒洋洋,就是不干正事。

    到了翰林院,徐光启如往常一样,和同僚们拱手打个招呼。

    就来到自己熟悉的位置上,准备找一本古籍孤本研究,或者在看看邸报上有什么新消息。

    就在徐光启美滋滋享用早饭后,第一杯浓茶,看着邸报,听着同僚吹牛打屁,研究金石古玩字画的时候。

    噔噔噔,急冲冲的脚步声,由远及近。

    一个司礼监的小太监,跨过翰林院的门槛,闯了进来。

    这翰林院离内阁和乾清宫都不远,都在皇城一个大院里面,出了紫禁城,隔壁东长安街鸿胪寺。

    小太监气喘吁吁站定,正想拿出派头宣圣上口谕。

    突然头皮发麻,想起来这是什么地方。

    小太监看着屋子里一帮子清贵文官,研究史书经义的大儒们。

    他们一个个都看向自己。

    这里面就有许多人,都去过内书堂轮班当过教谕,教导过自己这个小小的司礼监随堂太监。

    在中国,好学生坏学生没有不怕老师的,尊师重道刻进了中国人的骨子里。

    这么多教谕,齐刷刷看向小太监。

    小太监还没有说话呢,腿肚子就开始转筋了。

    此刻翰林院掌院学士文震孟,正好也在。

    此公在科举之路上,也是坎坷不易,比之徐光启颇有相似之处。

    然文震孟更有传奇色彩。

    他屡试不第,外甥姚希孟早早考上进士了,他还只是一个举人。

    好在此公性子坚韧不拔,咬定青山不放松,最终在四十六岁,一举成名考上了状元。

    他做官以后,刚毅正直,一身硬骨头。

    天启时期,就因触怒魏忠贤,被廷杖八十。

    一般人,廷杖八十,怕是早就杖毙了。

    而文震孟呢,就好像是武将,皮糙肉厚。

    廷杖之后,跟没事人一样,拍拍屁股,挂冠而去。

    他安然回了老家,南直隶长洲。

    不过想必也是执行廷杖的太监,得到了上面的授意,对这个状元郎网开一面。

    至于得到了上面谁的授意,反正不会是魏忠贤。

    而比魏忠贤还能指使太监的,就只剩下当时的皇帝天启了。

    由此可见天启,也不是深藏宫内只知道做木匠,不问世事的那种昏君。

    是昏君就不会启用孙承宗、袁可立等人,他只是隐藏得很好。

    如今文震孟和徐光启算是,同时被崇祯起复。

    起复徐光启原因很简单,科技兴邦而已。

    起复文震孟原因也简单,要让朝堂上更热闹一点。

    文震孟是经学大儒,尤善于注解《春秋》。

    对于荒废儒学,转精西学的徐光启。

    他的心里是颇为不齿的。

    嗯,忘了介绍,他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的后人。

    不过文震孟是君子,平日里对于徐光启的态度是平和的。

    两人大体面子上,也是过得去。

    此时文震孟见小太监,捏捏诺诺说不出话来。

    当惯了教谕的文震孟。

    自然知道是什么原因。

    他忙温言宽慰道。

    “小公公,不要急,慢慢来。

    你定是奉了陛下的口谕。

    可是陛下要招谁进宫面圣?”

    憋得一脸通红的小太监。

    终于找到了一个捧哏的,可以作为突破口。

    小太监忙舒了一口气,接着话头往下说。

    “是的。文大人,您说得太对了。

    小的就是奉了皇爷的口谕。

    过来找一位徐大人进宫面圣。

    敢问在座的各位大人。

    哪一位是礼部右侍郎徐光启徐大人?

    还有徐光启的弟子,孙元化大人何在?”

    小太监的话音刚落,那边立刻传来一声清越的回答。

    “小公公,老夫就是徐光启,老夫在这呢。”

    此时人群自动,闪开一条通道。

    只见通道的尽头,一位华发老者,穿着三品补子,头戴乌纱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