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29章 锦州之战:尾声
    此时的锦州城内,喊杀声、兵刃碰撞声响彻云霄,被抛弃的八旗兵与汉营士兵展开激烈战斗。双方在城中各个角落混战,完全没有注意到已经攻占城墙的明军。

    城墙上的明军则冷眼旁观这一切,专注于巩固城防,并迅速打开所有城门,迎接城外的大军进城。随着时间流逝,城内的混战逐渐平息。被困在城内的约一万名八旗兵,最终无法逃脱,被汉营士兵无情地剿灭。

    然而,当汉营清军消灭完八旗兵时,他们惊恐地发现自己已被重重包围。周围全是黑洞洞的枪口,无数面容冷峻的明军士兵正用冰冷的眼神注视着他们。这些明军士兵手持步枪,枪口稳稳地对准了包围圈中的数万汉营士兵,似乎只要一声令下,就会毫不犹豫地开枪射击。

    汉营士兵们惊恐万分,他们意识到自己现在需要立即表明自己的立场。但是面对如此紧张的局势,没有人敢轻举妄动,气氛一下子显得异常凝重。

    汉营士兵们在巨大的压力下,终于从刚才激烈的战斗中回过神来。一些机灵的士兵迅速扔掉了手中仍沾有鲜血的武器,毫不犹豫地跪在了地上。其他士兵见状纷纷效仿,转瞬间,城内所有的汉营士兵和军官都跪成了一片。而那些汉营武官则主动站出来,与明军进行交涉后,积极组织汉营士兵有序地向明军投降。这一举动不仅让明军省去了不少麻烦,也使得他们对这些降兵的态度有了些许的缓和。

    作为盛京的重要门户,锦州在满清的统治下还是得到了较好的经营。因此,当这座城池落入大明之手时,接管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仅仅过了几天,锦州城便重新恢复了昔日的繁荣景象。街道上人头攒动,市场里的商品交易也开始恢复正常,百姓们也回到了平静的生活中。不同的是,没有了旗人高高在上的压迫,百姓之中的欢声笑语,也都多了许多。

    在完成了对当地百姓的安抚工作之后,明朝军队紧接着便开始筹备对盛京发起进攻。盛京作为满清最后的大城市,如果能够将其攻克,那么也就意味着刚刚建立才十余年的清朝即将走向灭亡。

    至于那些向北逃窜的满族皇室成员们,一旦失去了这些稳固的城池以及众多人口的支持,日后恐怕也只会沦为一支规模较小且具备一定实力的游牧部落罢了。

    而那数万名选择投降的汉族营地士兵,则会被陆续送至关内地区。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造和劳役服务后,他们最终将有机会返回各自的原籍地,并恢复为明朝的普通平民身份。这一政策自朱慈煊执政以来一直得到持续执行,对于明朝军队的征战行动起到了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

    还没被押送回关内的清军汉营降卒,有幸看到了明军出征的场面。大军整整齐齐的排成了一个个方阵,三十万人聚集在一起,场面竟然十分的安静,这让在一旁看热闹的降卒和武官们目瞪口呆。如果换成他们自己,这么多人聚集在一起,都不敢想象场面会有多混乱,是绝对做不到如明军这般井然有序,令行禁止。

    “我想我终于是明白了,大明是如何在短短时间内,便收复万里河山的了。”一名投降的汉营高级武官目不转睛的盯着明军的队伍,嘴里不断喃喃自语着。

    明军现在的作战方式,对后勤十分依赖,所以一般战前准备的时间都比较长,但是物资充足后,打起仗来,结束的又非常的快。

    这次得益于锦州清军内讧,让明军兵不血刃的攻下了锦州,弹药物资的损耗非常小,所以明军才得以这么快的做好了进攻盛京的准备。

    三十万大军后面,跟着的是不计其数的民夫,他们现在运输明军的物资,都是使用了明军的制式马车。相同样式的马车排成了一条条长龙,远远看去,就像一条条巨龙,在平原上驰骋。

    这样的军队和后勤保障,在如今的世界上,绝对是独一份的,已经远远将其他所有国家的军队抛在了后面。

    “我们是不是可以摆脱那些鞑子的袭扰了!”一名老者看逐渐远去的大军,良久才哆嗦着嘴唇道,也不知他是在问谁。

    自秦汉以来,游牧民族,一直都是中原政权的心腹大患,赶不尽,杀不绝。匈奴,契丹,蒙古,女真都对中原造成过巨大的伤害。虽然汉人军民的反抗与征伐,也从未停息过,但是没人敢想过,有一天,中原王朝能够彻底解决这些已经纠缠了一千多年的仇敌。

    在看到大明军队的军容后,很多人却突然对彻底解决游牧民族的问题,有了巨大的信心。

    “如果能解决鞑子的袭扰,那我大明将会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繁华盛世!”一名文士打扮的中年人,听到老者的自语,不由忍不住开口道。

    百姓们开始议论纷纷,他们对中年文士的话,产生了巨大的兴趣。中年文士也毫不吝啬,有问必答,将自己的判断和对以后的展望一一与百姓们进行了讨论。

    李定国饶有兴致的看着中年男子,对身旁同样身着便服的沐天波道:“黔国公,你看看,这民间还是有人才的,怪不得圣上要实行民间免费办学。如果坚持上十年百年,我都不敢想象,大明的人才,将会多到什么程度!”

    沐天波深以为然,当初他们对朱慈煊兴办教育的政策,也是十分不解,随着成果的显现,慢慢的他们都明白了朱慈煊的苦心。在之后的日子里,朱慈煊在云南定下的各种政策,都不断为大明注入着生机与活力。

    以李定国和沐天波为首的一众老臣,也对朱慈煊心服口服,对他提出的各种政策,都是全力执行,君臣同心,官民齐力,让大明大短短数年,便发展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两位大人,车马已经备好,咱们是否可以出发了!”几名侍卫悄然靠近,向他们请示道。

    两人随着侍卫,来到了城外,在亲卫的护卫下,向北而去,目的地: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