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02章 每个黄磊都能找到自己的何炅
    江弦溜溜达达来到《燕京文学》的编辑部。

    作为编委会成员之一,好长时间不在编辑部露个面也不大像话。

    “江弦老师!”

    刘恒看见他激动地打了个招呼,一脸期待的看向他,“您来投稿的?”

    “这个下回再说。”江弦笑呵呵的看向他,“刘恒啊,咱们编辑部这期的《大众电影》送来没有?”

    “您是说五月刊?”

    “对。”

    “我给您问问去。”

    刘恒一打听,1982年《大众电影》5月刊今儿早上刚送过来。

    他给江弦取来,满脸钦佩道:

    “难怪您手底下好剧本一个接着一个,您对电影界的讯息真是分外关注。”

    “嗯。”江弦敷衍的答应一声。

    刘恒是个话痨,宁可人掉在海里,也不让话掉在地上。

    “江老师,今年那个《赤橙黄绿青蓝紫》不错,蒋子龙的剧本,演员是北影厂的,叫方舒,您之前那个电视剧她还演过。”

    “哦,你说《三岔巷劫案》啊?”

    “对对对,就是那个!”

    江弦坐在刘恒的位子上,从他手里接过《大众电影》。

    刘恒站在旁边,想和江弦再探讨探讨电影界最近的趣事

    却见江弦将杂志在桌上铺开,动作麻利的翻开其中一页,在刘恒目瞪口呆的注视下,不由分说,将其从杂志上整齐的撕下。

    刘恒还发着呆呢,江弦已经朝他伸出手。

    “给我取根儿钢笔。”

    “.哎!”

    刘恒缓过神,答应一声,麻溜的给江弦取出一根钢笔。

    江弦握着笔,看着面前这一页《大众电影》百花奖的选票,沙沙的填写起来。

    最佳故事片,《车水马龙》。

    最佳女演员,朱琳。

    选票余下的空处他也不空着,全都给自己人填上。

    最佳男演员,葛尤。

    最佳男配角,陈佩斯。

    最佳女配角,嗯,给刘小庆吧,演的确实不错。

    去年,随着首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颁发,第4届百花奖开始取消了大部分技术奖项,所以现在只有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这五个奖项。

    江弦把选票填写好,跟小时候在学校替家长签名儿似得,写了个江国庆的名字。

    做完这一切,他才抬起头看向刘恒。

    “咱这就光这一本《大众电影》?”

    “.还有一本。”

    刘恒答了一句,见江弦还盯着自己,马上领会。

    “我这就给您取来。”

    一转过身,他白眼就翻到了天上。

    Tui!

    还真以为您对电影界的风吹草动分外关注,这么着急的要看《大众电影》。

    合着整这么一死出!

    “江老师,就这一本了。”

    刘恒还是很麻利的给江弦把剩下那册《大众电影》取了过来。

    “得亏是咱们《京城文学》。”

    江弦感叹说,“现在评百花奖,外面《大众电影》根本都买不着,想买大半夜就得去排队。”

    别以为这年头的影迷就不疯狂了,这会儿每一届的百花奖都能受到观众的热烈响应,据统计,《大众电影》每一届平均能收到两三百万张的选票。

    在这个信息不发达的时代,两三百万这样的数字绝对夸张。

    热烈响应带来的结果,就是《大众电影》一册难求,很多观众想投票,但就是买不到《大众电影》的杂志,哪怕是很多单位,也只能凑出一张选票。

    “刘恒啊,你觉得这最佳故事片应该投给去年的哪部电影?”江弦边撕选票边敲打。

    “我觉得?”

    刘恒一拍脑袋,“我觉得《车水马龙》拍的就特好,特逗乐!”

    “真心话?”

    “真!”

    “比珍珠还真?”

    “呃”

    “行,那我就听你的。”不等刘波回答,江弦马上把《车水马龙》写上选票,又问刘恒对后面几个奖项有什么意见。

    刘恒老老实实的把江弦刚才填的那张选票结果重复一遍,表现的很想进步,最后江弦把选票交给他让他自个儿签名,他麻溜写了个刘恒俩字。

    江弦很满意,刚才光他填选票,那刘恒就是目击者,现在俩人都填了选票,那刘恒就是共犯。

    “要我说,这百花奖之所以弄得好,原因就是它够民主,对吧刘恒。”

    “江老师,民主,太民主了!”

    刘恒脑子一丢,就跟那夸黄磊做菜好那何炅一样。

    今儿就算江弦让他吃张鼻涕纸,他都要说江老师做的馄饨好吃。

    把选票收好,江弦又去看了看编辑部的熟人。

    章德宁看着他那叫一幽怨,她可好久没拿着过江弦的稿子了,见面就问最近有没有什么新稿子。

    “我已经给《人民文学》了。”

    江弦和她聊了几句,又看见大侄女王安忆。

    自从结束了文讲所的学习,王安忆就被他帮忙调进了《燕京文学》的编辑部里,担任组的一名责任编辑。

    “在京城都还习惯?”

    “不习惯也习惯了,以前吃馒头多了都要吐酸水,现在顿顿吃馒头也没问题。”王安忆笑着说。

    俩人聊了会近况,王安忆有些不好意思道:

    “江弦同志,我最近写了一篇新稿子,能不能麻烦你帮我看下。”

    “稿子?”

    江弦立马来了精神,“当然行了。”

    他接过这份稿子,王安忆说还没写完,目前只有两万字。

    江弦捧着这份稿子阅读起来,看到其中三个字,他精神一振

    ——小鲍庄。

    讲的也就是小鲍庄几户人家的命运和生存状态,江弦从中读出了很强烈的“寻根”味道。

    无疑,这是王安忆往“寻根”文学上的一次主动靠拢。自从江弦打出“寻根”的口号以后,“寻根文学”的拥趸者们便以各种方式推动着“寻根文学”这场文学思潮的波澜,身体力行的验证“寻根”这条道路的文学价值。

    韩少功、贾平凹这些崭露头角的作家,都在憋着自己的“寻根”之果,都期待创作出一部横空出世的“寻根文学”作品震烁文坛。

    显然,王安忆也在此列。

    江弦花了一个小时,仔细读完王安忆这篇没完稿的《小鲍庄》。

    “写的很闲适,没有那种现代派文学的压迫感,有很强的‘寻根’色彩,可以继续往后写着看看。”

    王安忆听了心中一喜,江弦的这番评价无疑是带着夸奖色彩的,而且作为“寻根”二字的提出者,江弦绝对是如今“寻根文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他能肯定《小鲍庄》的寻根色彩,这绝对是王安忆最想收获的评价。

    “写完了可以再拿给我看看。”江弦轻笑说,“我们再多交流交流。”

    交流?

    这词儿听得王安忆不免得有些飘飘然。

    她性格要强,此前一再追赶江弦的步伐,却只能遥望他的背影。

    如今江弦说可以和她交流,这便让王安忆有了种和他又站在了同一水平线的体会。

    不谈理论领域,至少在寻根文学的创作领域,她还没有落后江弦太多。

    王安忆这样想着。

    江弦则惦记着编辑王安忆的这篇作品的事情。

    没记错的话,《小鲍庄》应该是王安忆早期引起了文坛轰动的之一。

    那写完可不就得让王安忆拿给他看么,万一被其他编辑要去可咋整。

    很快就到了5月4号这一天,江弦坐着陈荒煤的车子,跟着他一块儿来到了燕京大学。

    他的这场报告,已经在陈荒煤和校方的共同安排下顺利组织起来。

    请到了江弦这个当红作家做报告,燕京大学可以说相当的重视,特意开放了礼堂用作报告场地。

    与此同时,江弦来报告的消息一放出去,立刻传遍了燕大校院。

    这天清晨,一帮闻讯而来的学生立刻包围了礼堂的门口。

    好在今天校领导都会出席,更别提还有陈荒煤这样的人物到来,保卫人员早有准备,提前做好了各班的人员统计,学生们在这样地方安排下有序入场。

    江弦跟着陈荒煤,见到了燕大的一众领导,依次握手打招呼,其中有一位吸引了他的注意。

    约莫七十岁模样,头发花白,身着一件朴素的中山装,干瘦的身材穿这样的衣服居然挺括,五官端正,眼睛小,脸有点儿大,人中特长。

    人中长的人都长寿。

    “这位是我校的副校长,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季羡林同志。”一位校领导介绍道。

    江弦一听,赶忙握住这位的手。

    “神交已久、神交已久。”

    季羡林和陈荒煤年岁相仿,他在后世被称为“国学大师”,不过他本人不承认这个名讳。

    季羡林也是作家,也写作,不过他最大的成就还是在语言方面。

    他精通12门语言。

    这12门里有英语、法语这些常见语言,也有巴利文、梵文,甚至他还是世界罕见的精通吐火罗文的学者。

    当年,因为一个“浮屠与佛孰先孰后”的问题,胡士和陈垣吵得不可开交。

    胡士说:“浮屠在先,佛在后。”

    陈垣说:“放屁,明明先有佛,后有浮屠。”

    两人你来我往,谁都说服不了谁。

    最后季羡林说,“这些个教授,就知道吵吵吵,吵个屁!看我的!”

    胡、陈两人争来争去不离中国文献,

    季羡林直接放绝招,直接就找梵文、吐火罗文、龟兹文、回纥文、康居文、于阗文

    最后直接憋出一篇《浮屠与佛》的论文。

    “浮屠”来源于印度古方言,“佛”来源于吐火罗文,所以“先有浮屠后有佛”。

    就这么的,瞬间把胡陈两人久攻不下的碉堡炸为平地。

    说起这位呢,算起来也就俩污点,一个是后来他儿子在他去世以后天天为了遗产跟燕大闹腾,另一个就是刘波。

    这个刘波跟龙傲天没啥关系。

    刘波是季羡林的关门弟子,燕大哲学系的博士,搞了部《传世藏书》,一套售价12万,说服了季羡林这块儿金字招牌挂名给他这本书当主编,玩儿出版界闻所未闻的融资。

    最后这孙子欠债过亿跑了,给季羡林留了个骂名。

    顺嘴一提,刘波这货还出轨过许晴,就是那个屁股上有“根本之宝”的许晴。

    那会儿他给许晴拍写真集,请了文化名人余秋雨给作序。

    嗯,余秋雨。

    王硕因为刘波这事儿,炮轰过季羡林老爷子昏头。

    不过斯人已逝,这事儿就这么提一嘴,也不必拿来剥茧抽丝、上纲上线,觉得推倒他季羡林的神像,就觉得好像往他脸上吐了一口口水似得痛快。

    没必要。

    人无完人,而且看事情要结合时代。

    这80年代、90年代一过,人心不古,社会风气懂的都懂,老爷子年纪又大了,身边没啥好人,更没个能信任的人,他儿子都和他不是一条心,这老年人被忽悠着上当、被别人利用,都是很正常的事儿。

    所以江弦这会儿就没想啥乱七八糟的,本着尊敬人家学术成就的态度和老爷子真诚的握手。

    “我之前在翠花胡同买了一院子,听说您也在那一片儿住过。”

    “以前住过,后来就搬走了。”

    季羡林露出笑容,“我听过你的名字几次,一直没机会见过你本人,今天总算见到了。”

    “您还听过我。”

    “记得去年也是五四这天,你的话剧《天下第一楼》在燕大被一群学生搬上舞台,我当时在台下看了,真是一部杰作。”

    “您过奖了。”

    这边儿说着话,台下朱虹和殷秋瑾以及她们的同学一块儿找到位置坐下。

    “来的人真多啊。”朱虹往周围张望。

    礼堂的座位全都坐满了,来的不光有学生,朱虹还在前排看到了很多老师和教授的身影。

    “能不多么?”殷秋瑾笑着道:“你姐夫和咱燕大多亲近,咱们能不给你姐夫捧场么。”

    自从江弦《天下第一楼》在燕大首次被搬上舞台以后,燕大学子感到骄傲自豪的同时,对江弦也有了一种莫名的亲近和认同感。

    说话间,殷秋瑾眼前一亮,手往台上一指。

    “朱虹,你姐夫!”

    此时,身着标志性灰色中山装的江弦,微笑着和季羡林、陈荒煤以及燕大的几名校领导在舞台中央落座。

    每个人面前的桌上都放了杯子。

    所有人都知道,这是报告会议要开始了。

    原本哄乱的礼堂,迅速的降低声音,变的安静下来。

    “同学们,同志们!”

    江弦左侧的一名校领导举起话筒,先是介绍了这次报告,以及江弦和陈荒煤组成的这个报告团,最后道: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江弦同志的到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