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78章 封爵辽王
    在通往京城的道路上,天成军如同一道钢铁洪流,他们身着黑色甲胄,手持锋利武器,迈着整齐稳健的步伐,向着京城而去。

    每一个士兵都昂首挺胸,眼神坚定而充满自信。他们的脚步声如同战鼓一般响亮,震慑着周围的空气。天成军的阵容庞大,仿佛一条黑色的巨龙,让人望而生畏。

    他们的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行动之间散发出一种无形的威压。这就是天成军,一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军队。

    天成军的出现,让人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原本因为江南叛乱而变得浮躁的人心,在看到这支强大的军队之后,也逐渐平静下来。他们知道,只要天成军还在,就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

    天成军所过之处,百姓们纷纷夹道欢迎。他们眼中闪烁着对天成军的敬仰和信任。天成军不仅是一支军队,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

    京城,随着江南叛乱的平息,朝堂上终于没有了往日的紧张气氛,隆武帝也暂时放下了心中对于吴飞宇的忌惮,心情轻松了些许。

    然而,这份轻松并未持续太久。隆武帝深知,叛乱虽已平定,但其根源仍在朝堂之中。那些与江南叛乱有所关联的官员,如潜藏在暗处的毒瘤,若不铲除,必成大患。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清算行动拉开了帷幕。隆武帝毅然决然地下令严查与江南叛乱有关的官员,一时间,京中风云变色。无数的将门、官员被卷入其中,往日的荣华富贵瞬间化为泡影。

    抄家问罪的队伍浩浩荡荡地穿梭于京城的大街小巷,哀号声、斥责声交织成一片。曾经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权贵们,如今沦为了狼狈不堪的阶下囚,他们的家族也随之陷入了万劫不复的绝境。府宅被封,家产被抄,家人被囚,昔日的辉煌在顷刻间烟消云散。

    而这一番雷霆手段,让京中的局势再次变得波云诡谲。一些原本保持中立的官员,此刻人人自危,每日都提心吊胆,生怕被莫须有的罪名牵连其中,整日如履薄冰,做事谨小慎微。一些心怀叵测之人则趁机挑拨,妄图搅乱这一池浑水,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们在暗中散布谣言,制造恐慌,使得人心惶惶。还有一些忠臣义士,虽支持隆武帝的清查,但也担忧此举会引发更大的动荡,毕竟大规模的清算可能会打破现有的权力平衡,引发新的混乱。

    在这看似平静实则暗潮汹涌的局势下,各府的官员们也私下展开了议论。

    在兵部衙门里,几位官员聚在一起,神色忧虑。一位官员轻声说道:“此次清算如此严厉,也不知会牵连多少人啊!”另一位官员附和道:“是啊,如今人心惶惶,大家都怕一不小心就引火烧身。”这时,一位年长的官员叹气道:“皇上此举也是为了稳固朝纲,只是这其中的分寸,实在难以把握。”

    而在礼部,几位官员的讨论则更为激烈。一人激动地说:“那些与叛乱有关的官员确实该查,可如此大规模地清算,会不会让朝堂失去太多能臣干吏?”旁边有人摇头道:“话虽如此,但若是不查,又怎能平民愤,正国风?”另一位官员插话道:“唉,只希望皇上能明察秋毫,不要冤枉了好人呐!”

    与此同时,在都察院,官员们也在议论纷纷。“此次清查,我们都察院责任重大啊!”一位御史严肃地说道,“必须要严格审查,不能放过任何一个有问题的官员,但也绝不能冤枉无辜之人。”其他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在这紧张的氛围中,隆武帝能否稳住大局,还天下一个清明,尚未可知。每一步决策都关乎着国家的命运,每一个选择都充满了风险与挑战。但隆武帝深知,若不彻底整顿朝纲,国家的未来依旧充满阴霾。

    在查抄将门之时,不可避免的将开国一脉的势力牵连其中。自镇国公、理国公被抄家问罪之后,宁荣二府也脱离了开国一脉,如今开国一脉已不复当年之勇,但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虽然开国一脉在朝中已无往昔的风光,但他们在军中及地方仍有很高的影响力。

    北静王作为开国一脉的代表人物之一,如今隐隐有成为这一脉领袖之势。每当有事发生时,开国一脉的众人都会聚集到北静王府讨论应对之策。然而这次聚会却有所不同,因为史家和王家并未出席。王子腾领军在外自是无法参会,而史家则因忠靖侯史鼎离京后,保龄侯也从不参与此类活动,使得这次的聚会人数明显减少。

    尽管如此,这些人仍聚集在一起,商议着如何应对当前的局势。毕竟,如今隆武帝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清算行动,开国一脉必须团结一心,共同面对这场危机。然而,由于缺乏史家和王家的参与,开国一脉在实力和凝聚力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这个关键时刻,他们需要寻找新的策略来保护自己并维护家族的利益。

    在北静王府的议事厅内,气氛凝重而压抑。在座的众人面色忧虑,交头接耳地低声议论着。

    “如今这局势愈发严峻了,隆武帝的清算行动让我们开国一脉陷入了困境啊!”一位老者忧心忡忡地说道。

    “是啊,镇国公、理国公被抄家问罪,连宁荣二府也脱离了我们。史家、王家又未出席此次聚会,我们的力量大大削弱了。”另一位中年人附和道。

    北静王坐在主位上,眉头紧锁,目光深沉。他环视众人,缓缓开口道:“诸位,如今我们确实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要团结一心,共同寻找应对之策。”

    “王爷所言极是!”众人纷纷点头称是。

    “只是,如今缺少了史家与王家的支持,我们在朝中的影响力大不如前。而且军中及地方的势力虽在,可也不能轻易动用啊。”有人提出了现实的难题。

    这时,一位谋士模样的人站了起来,拱手说道:“王爷,依我之见,我们当下需一方面低调行事,尽量避免引起隆武帝更多的注意;另一方面,要暗中联络那些仍然忠于我们的势力,巩固自身。”

    “不错,我们要保存实力,等待时机。”北静王认可地点点头,“但也不能坐以待毙,还需想办法化解这场危机。”

    众人陷入了沉思,厅内一时安静下来。

    过了片刻,又有人说道:“或许我们可以从其他方面入手,比如在民间树立良好的声誉,赢得百姓的支持。这样,即使在朝中受到打压,也能有一定的根基。”

    “此计可行!”北静王眼睛一亮,“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善举来改善民众对我们的看法。”

    众人纷纷表示赞同,开始商议具体的实施计划。

    然而,他们也清楚,这只是权宜之计,要真正摆脱困境,还需要更加巧妙的策略和时机。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刻,开国一脉的众人只能在北静王的带领下,小心翼翼地应对着,期待着局势能够出现转机……

    就在京中因为新一轮的抄家而风波再起时,太上皇再次做出了让众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镇军侯吴飞宇,实乃国之柱石,忠勇无双,智勇兼备。于边疆之地,率虎贲之士,破女真悍敌。其用兵如神,谋略过人,以无畏之勇、果敢之决,挫敌之锋芒,使敌不敢轻易来犯,保我山河安然无虞,扬我国威于四海,壮我军威于八方。

    在内乱纷扰之际,吴飞宇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其洞察奸佞之谋,破敌之诡谲,平叛乱于须臾之间,定社稷之安宁,解民生于倒悬之苦。其所向披靡,战功赫赫,功勋卓着,实乃万民之福祉,国家之幸事。

    朕念其赫赫功绩,详察之下,更惊觉其乃皇室血脉。此乃祖宗庇佑,上天恩赐。今特封吴飞宇为辽王,赐金册金宝,以显其尊荣。其藩地广袤,物产丰饶,许其自治一方,造福百姓。

    且因其军事之才卓越非凡,特兼天下兵马大元帅之职。望其统摄三军,整肃军纪,操练士卒,保我江山永固,护我黎民安康。遇敌敢战,战则必胜,使四方来朝,天下归心。

    吴飞宇当铭记皇恩,秉持忠诚,砥砺前行,戒骄戒躁,勿负朕之所托,再建不世之功,以耀祖宗之德,扬国家之威。

    钦此!

    太上皇的这道旨意一出,隆武帝心中顿时涌起一股强烈的不安感。他紧紧地皱起眉头,眼神中闪烁着焦虑和担忧。封亲王之尊,赐予辽王如此高的地位和权力,再加上天下兵马大元帅的称号,这无疑是将兵权交予了辽王手中。而这样的举措让隆武帝感到十分困惑,不知道太上皇到底是什么意思。太上皇此举究竟将当今圣上置于何地呢?隆武帝不禁开始怀疑,难道太上皇对他的统治不满意吗?还是有其他深意隐藏其中?这些问题困扰着隆武帝,让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与此同时,隆武帝的情绪也愈发激动起来。当他亲眼看到那道圣旨时,愤怒如火山般爆发。他气得脸色涨红,双手颤抖不已,最终忍不住狠狠地砸向了自己心爱的砚台。砚台瞬间破碎成无数碎片,散落在地上。隆武帝的目光充满了怒火,他的心情变得越来越沉重。他意识到,自己必须采取行动来保护自己的皇位和权威。然而,面对太上皇的旨意,他又该如何应对呢?隆武帝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他需要深思熟虑,寻找出一条明智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