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81章 扩军、搬迁
    而为了打赢一场注定需要持久战才能赢得胜利的战争,除了重组现有的苏军外,更为高效的军队动员体系也是必须的。

    而实事求是的说,前文已经提到的苏联从20世纪20年代的内战中走出来之后,就一直保持并发展着的基干制-普遍军事训练相结合的动员体制。

    在发展到世界高度紧张的1939年——苏联通过《普遍义务兵役法》将预备役人员的年龄上限提高到50岁,并创建了一大批为预备役提供培训的学校时,已经给苏联制造了约1400万受过基本军事训练的预备役人员。

    这让这个和苏军现役部队一样,受到前述各种问题掣肘并不高效的体制,在历史中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

    在不考虑质量的情况下,让苏联可以在巴巴罗萨初期的迷茫之后,动员出数量超过德军已然超神的战绩和德国从情报机构到高层全部想象力都无法想象的后备力量。

    仅截止6月底,就有多达530万——两倍于战前苏联西部五个军区总兵力253万的预备役士兵应征入伍。

    虽然负责征兵动员的国防人民委员会,在一开始无力组织并武装这些士兵——在1941年6月时只有3个新的集团军被组建。

    但在随后苏联动员体系运转起来之后,国防人民委员会在后续7月-11月组建或重组的集团军数量为:

    7月10个;

    8月19个(其中有三个集团军是第二次组建);

    9月5个;

    10月7个(其中有3个是第二次组建,一个是第三次组建);

    11月11个(其中有4个是第二次组建,一个是第三次组建),

    再加上12月组建的2个,总计57个集团军同样是,1941年因为被德军消灭或击溃而取消的集团军(20个)数量的两倍还多。

    而这些总计约800个师的补充兵力,让苏军能够在损失了大约229个师,德军高层都已经半场开完香槟之后继续战斗。

    至于1942年,国防人民委员会继续组建的11个新集团军和10个后备集团军,则让在1941年一度有名无实的大本营预备队,成了真正能改变战役结果的力量,让苏联恢复了在苏德战争中还手的能力。

    当然这些这样快速组建起来的部队,战斗力自然不太能期望,除了没有达到某知名黑苏电影中,两人一条枪的地步外,这些部队可以说是什么都缺。

    甚至地狱一点说,正是这些迅速填补的部队的低下战斗力,让德国人产生了苏军水平很差的错觉,并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走在了失败的道路上。

    不过这种快速动员的师,现在显然无法适应本时空更加离谱的战场,所以整个动员体系需要的改变比现役部队更多。

    除了等待玄学力量也无法大规模提升的客观工业生产力,为整个动员体系提供充足的武器装备。

    一个拥有更多梯次的动员体系框架,也在更多“古拉格”人士的加入下被逐渐建立起来。

    而这个动员框架的最终目标,就是在薯条旅和现有前线苏军有能力争取更多时间的情况下,使用尽可能温和的手段动员士兵,并通过更高效且有保障的训练提升这些士兵的战斗能力。

    前者是为了让这些新入伍的士兵不至于成为又一次玄学事件或时间束异常爆发的原爆点,后者则是为了让这些新兵能够适应必然烈度更大的时间束战争。

    不过这种涉及上千万人的动员体系改革,显然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在此之前大胡子和苏联,还是必须掏出足够的代价来弥补转型期必然减少的前线兵力。

    这就要求从中亚和远东各军区,调动现役部队的行动必须以比历史中更快且规模更大的方式进行了。

    而一旦动了这个念头,大胡子当前仍然不清楚的土鸡和小日不错国的态度就至关重要了,特别是后者的狼子野心,已经在1938年的哈桑湖和1939年的哈拉哈河被证实。

    因此要大规模调动苏联在远东的部队,就必须先排除这个隐患。

    于是趁着战斗因为夜晚降临而停止,正在充当一个新玄学设备的实验对象的薯条君,又收到了来自克里姆林宫的新通知,

    “卧槽,又来?”

    对于大胡子,在短时间内通过薯条旅执行了大量从古拉格捞人的行动心有余悸,并不断祈祷这些人的档案里没有埋雷的薯条君,在收到新的提醒时还以为大胡子又捞了什么重量级。

    “卧槽,牛皮。”

    已经决心绝不再多画战区的薯条君,在发现了这次的通知是,两个大战区以及一众小战区被建立后,不得不感叹钢铁同志的心是真的大。

    “卧槽,这……等……”

    看清了新战区是苏联建立在东方和西方的间谍网,刚想继续看看这两个刷了一大堆彩蛋任务的战区的具体内容,以满足自己对于神秘间谍战好奇的薯条君,被又一次开始的试验弄的有点措手不及,只能暂时作罢。

    (一些解释:

    1、尽可能温和的手段。

    二战各主要参战方,除了东大不可描述势力是使用志愿兵制度打完全场的,剩下的主要参战方几乎都采取了各种程度的强制征兵制。

    而在战争初期损失巨大的苏联,自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各种某光头最为擅长的征兵手段。

    虽然相比更加拟人的光头,苏联强征之后的训练过程是有的,部队供给也是有的,但这种操作终究会制造在当前战争形势下最为要命的隐患——一些心理存在问题的士兵。

    所以一贯被人诟病为,只将苏联视为“世界革命工具”,曾经依靠强硬手段在察里津(斯大林格勒)为新生苏维埃赢得胜利的大胡子,和一众对于基层士兵关注较低的苏联高层,也开始在形势和薯条旅的影响下,修改自身的钢铁征兵理论。

    2、更高效且有保障的训练方式

    之前已经提到过的“智脑”牵头搞的收集战场残留信念能量的方案就是其中一种。

    3、1938年的哈桑湖和1939年的哈拉哈河

    前者是指在1938年7月-8月,苏日两国在距离海参崴西南112公里的哈桑湖畔发生的多次武装冲突。

    后者是指发生在1939年5月-9月的诺门坎战役,而哈拉哈河——外蒙古和伪满洲国一处偏僻位置的界河,便是战役发生的地点。)

    ………………

    而相比无论如何紧迫都必须要时间来完成的军队重组与全民动员任务,工业搬迁则是一个无论需要多少时间都必须紧迫完成的任务。

    比历史中更加清楚,这场战争必然会波及苏联最为核心的国力基础——位于列宁格勒-东乌克兰一线的工业基地的大胡子,建立了比历史中只大不小的疏散委员会。

    并将历史中7月4日才实质开始(有些地方直到10月5日才开始)的工业搬迁工作提前到了现在进行。

    卡冈诺维奇、什维尔尼克、柯西金、沃兹涅先斯基等一众在历史中声名不显的人,开始承担比历史中任务更重的搬迁任务——在薯条旅装备部的帮助下,这一次苏联人准备将历史中不给德国人留下一块砖的口号变为现实。

    不过即使有远比小胡子的妥协政府更强力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和可以在必要的时候“氪金”解决运力问题的薯条旅装备部,这种工作也依然不是简单的将工厂和工人搬走那么简单。

    工业原料的重新收集、运输与储存;

    工业中间品的集中、转运与分配;

    工业制成品如何从遥远的搬迁位置运输到需要这些产品的前线;

    工人安置的住房、生活必需品与管理;

    在之前还是荒无人烟最多有几户猎人居住的地方,新建新的工厂及其一系列配套措施;

    维持电厂、水厂等保障转运工作的基础设施,运转到所有其他工厂都被搬走,并在最后将其也一起搬走。

    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在保障这些工业按照战时需求转产,且有大量熟练工人参军的情况下完成。

    在历史中,苏联人以毅力、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完成了1910家大型工厂,总计约3万节列车和150万节车皮的搬迁。

    并在工业体系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恢复先前的生产能力的情况下,在1941年生产了6590辆坦克(其中1\/3是t-34或者KV坦克),而同期的德国军工只生产了5200辆。

    至于其他诸如飞机、大炮等武器的产量,苏联更是在德国的两倍以上,很多武器在这种紧急情况下,甚至没有上漆便被送往了战场。

    而等到苏联缓过最初搬迁带来的动荡,苏联工业体系便通过更高效率的标准化和大规模生产措施,大幅提高了武器产量,并将以工时计算的武器生产成本降低了60%以上。

    因此在本时空中,苏联人建立了更加具有雄心的搬迁与转产计划,以避免历史中搬迁时出现的一系列诸如设备丢失的混乱,并为建立在偏远地区的新工厂创造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

    当然即使是这样还有很多如顿巴斯的煤矿一样无法搬走的东西,为此与历史中有一定相似性的焦土策略,也开始以更有计划和条理的方式进行。

    集中于电力基础设施与铁路运输的破坏,以绿皮模式进行。

    集中于自然资源的破坏,以机械教手段实施。

    但在当前德国人尚未表现出足够让所有苏联公民打消投降倾向的暴行前,原本历史中引起了不少问题的农业生产破坏则被禁止了。

    虽然在大胡子这里的说法是,这是为了不让农民们变成玄学事件可能的原爆点,但周围熟悉大胡子,特别是以兵人形式归来的联共(布)领导人都感觉到了,大胡子正在修正自己的很多固有观点。

    最后一点则是在工业搬迁转产,和大量熟练工人参军入伍后,出现的劳动力短缺问题。

    对此我们只需要知道,相比正在试图用拟人手段解决相同问题的小胡子和纳粹德国,苏联是真正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国家。

    (一些解释:

    1、卡冈诺维奇、什维尔尼克、柯西金、沃兹涅先斯基

    前三位分别是第一任和第二任疏散委员会主席及其副手,第四位则是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

    2、绿皮模式

    即在绿皮用的时候可以维持运行,但是换成其他人来就不能用了。

    3、机械教手段

    充满自动武器站的要塞化采矿点,让德国人即使要恢复生产,也必须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