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86章 织纱换粮
    听到李进相问,侯平也是如实相告:“李老爷,现在灾情严重,我打算在县里以工代赈,但是没粮食可不行,只是县里的粮商已经无粮可买,一般的小农户手中的粮食又不多,李家是我们漷县最大的豪门,所以我才厚着脸皮求到您这里来,如果可以的话,能不能卖我一千两银子的粮食,要是没有这么多,五百两的也行。”

    李进听了侯平的话后久久没有作声,而是沉思了一会才问道:“请恕小老儿直言,侯夫子就算买个五百、一千两的粮食也赈不了这么多灾民吧?听说这次光是漷县的灾民有万人,这点粮食恐怕也撑不了多久吧,而且你说的以工代赈,小老儿也没听说衙门有什么大的建设工程能用到这么多人啊?不知侯夫子说的是怎么个代赈法?”

    “是这样的,晚生新研制了一种织布机,效率也还算不错,所以就打算多做一些织布机,然后建一个大型的织布厂,这样就可以让一部分灾民靠织布来挣取口粮,只要维持到灾情结束后,有一部分人就会返乡种田,还有一部分人则可以继续留在织布厂里做工。

    “你要做大型的织造厂?漷县地界开阔,又没有什么山峰丘陵可以挖窑洞,你要如何安置这么多织布机?没有窑洞又如何能织出上好的纱来?如果都是一些次品纱,就算纺出布来怕是也不好卖吧?”

    一听李进说话就知道他是个懂行的。

    现在的普遍情况是南方棉布质量要优于北方。

    主要原因就是北方气候干燥,湿度不够,纺纱的过程中容易断纱,给纺纱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所以北方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常都会挖一个窑洞用来织布,因为窑洞内潮湿,所以也能纺出来高质量的纱来。

    挖窑洞能纺出好纱是北方人众所周知的事。

    但是为什么窑洞中纺出的布比在外面纺的布好,真正能说出个所以然来的人却是寥寥无几。

    “李老爷有所不知,其实想要织出好布并不一定就要挖窑洞才行,晚生在县学南面的荒地整了几亩地建厂房,可以安放上百台织布机,照样可以织出不输于南方的好布。而且由于这里离棉产地近,原料能便宜不少钱,所以我们的织出来的布比南方的要更有成本优势。”

    明朝中叶以后,人不论贵贱,地不分南北,都穿棉布做的衣服御寒。

    北方的河南、河北气候适宜种植棉花,成为原料供给中心。

    然而长江三角洲一带棉纺织技术较高,成为了纺织业的中心。

    这样就造成了棉花由北向南,棉布由南向北的格局。

    听到侯平说可以纺出不输南方的布来,李进却是一脸的不信。

    南方有江南制造局,属于官办企业,集中了大明最顶尖的人才和科技于一体。

    就算侯平有点聪明,但也不可能一人对抗一国。

    侯平见李进不信,就将身上的纱袍解开,然后拉出里面的汗褂:“李老爷,您看我这件汗褂的布料怎么样?”

    “莫非这件汗褂就是你家织出来的布做的?”

    “正是,这件汗褂就是用舍妹在家里织出来的布做的。”

    李进心中一动,拉着汗褂仔细的查看了一番,一脸惊讶道:“这汗褂的布料的确是上乘的布料,如果侯夫子能保证工厂所产的布料都有这种水平,那这场灾情还真有可能平安度过。这样吧,家乡受灾,小老儿也应该要尽一份绵薄之力,如果可以的话,侯夫子就给小老儿一些布料的样品,咱……,咱去给家主禀报一声,若是家主同意的话,我们便以布换粮,如果我们庄里的粮食不够,小老儿还可以从别的地方调一些粮食过来。”

    刚才过于激动,李进差点习惯性的就把‘咱家’给喊出口了,幸好反应的快,才及时改了口。

    侯平完全没有察觉到李进说错了话,他只是在心里暗自震惊,李进竟然不是李家的家主。

    也不知道李家家主到底是什么样的神仙人物,会是朝中的哪位大佬。

    不过不管是哪位大佬,只要大佬愿意帮助自己救灾,那一切的问题就都能迎刃而解。

    “要是如此的话,那就谢谢李老爷了。待会由校要去晚生家中学造织布机,等他晚上回来的时候就让他带一匹布回来做样品吧。”

    李进的眼角不易察觉的抽了抽,让堂堂的皇长孙殿下学造织布机?亏你想的出来。

    不过他知道朱由校喜欢做木工,而且以前皇帝反正也不重视他,就由得他去了。

    但是这次回来,皇帝突然下令让自己照顾好皇长孙,结果你就跟我说要皇长孙要去造织布机?

    那玩意需要用到皇长孙去造?

    想了想李进硬生生把责备的话又吞了回去,因为皇帝的另一条命令是要他看着皇长孙,让他跟着侯平在漷县多学两年。

    “好吧,只要你把布拿来了,老……夫就进京去问问家主。”

    “多谢李老爷了,如果这次灾情平安度过,乡亲们一定会给您立一块长生碑的。”

    “客气了,这都是小老儿该做的。”

    ……

    没想到这趟会如此顺利,有了李家的帮忙,粮食已经不是问题,剩下的只要把工厂办好,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

    仅几天的时间,几间宽大的厂房就已经快要竣工了,现在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织布机制造上面了。

    安排去陈家学新式织布机的木工有几十人,谁也没想到,最先吃透新式织布机制造技术的确是年仅十岁的朱由校。

    有些东西真的是要讲天赋,朱由校在制造方面的天赋真的是无与伦比。

    仅在陈家看了两天,就已经将整台织布机的构造拆解的七七八八。

    除了一个他不能理解用途的加湿器外,整台织布机对朱由校来说已经没有秘密,更没有技术难度。

    侯平将工地的事情正式交给了弟子梁建章管理,然后自己回陈家指导织布机的制作。

    刚开门就看见朱由校一脸兴奋的跑了过来:“夫子,你看我做的织布机对吗?”

    侯平摸了摸朱由校的头:“好,我们一起去看看。”

    此时院子中间摆了两台织布机,旧一些的是侯平造的。

    功能虽然没问题但是木柱打磨什么的都很粗糙,看着就有些粗矿,给人粗制滥造的感觉。

    新造好的那台,看着就要光鲜亮丽的多,木柱都打磨的非常精细,一看就是花费了许多的心思。

    其实这两台机器也没法比,侯平并不是专业的木工,能造出来就不错了,哪能还精打细磨呢。

    朱由校就不一样了,从六岁开始,他就喜欢做木工了,在一些有心人的引导下,他一直对木工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别看他年纪小,其实无论是动手能力还是见识,都是一等一的高手。

    “由校,想不到你比那些老木工们还厉害,这么快就能造出来了,你真是个天才,夫子为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