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50章 进城仪式,意外与祭天祝文(改)
    在幽州城外,临时搭建的接风亭,李恪与幽州的官吏、豪绅作了一番简单的认识后。

    便在刺史李灵夔、别驾周茂典、长史严古以及司马卢向笛等饶引领下,从幽州的北门“拱辰门”走进了这座目前还名不经传的城池。

    至于幽州城这么多城门,为什么李恪偏偏选择从这座北面的“拱辰门”进入。

    其实,这其中也是有一些讲究的。

    这北门中的“拱辰门”,其中的“拱”字,意为着环绕,“辰”指星辰。

    所以“拱辰”就是众星环绕北极星,而“拱辰门”即众星拱卫北极星之门,寓意以德治政,四方归心,顺应地。

    而这,也是李恪隐晦想要表达的意思。

    告诉他们,他来到幽州,是将自己当成一颗拱卫北极星的星辰,来巩固大唐的北境。

    顺应李世民的以德治政,长治久安的政治理念。协助幽州的各位打造一个政治清明、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幽州。

    至于为什么是协助,而不是直接管理,到这里,若无意外,李恪又要鞠一把辛酸泪了。

    盖因为李世民在给李恪的手赦中,并没有让李恪兼任地方刺史。

    在倒霉的挨了一记黑棍,被莫名其妙的绑架到大唐最北方后。

    他从突厥那里夺回了梁师都的贡品,又斩杀了突厥人五百狼骑,兵不血刃,夺回夏州,然后和柴绍联手,击败突厥饶援军,最终平定了朔方。

    这些功劳被算下来之后,改封到了朔方,被封为了幽州大都督,置都督府,督十州之地。

    这看起来很不错吧!比原来多了三州之地。

    但李恪,若是想就此高枕无忧,那可就高心太早了。

    可能有些人不太清楚,在大唐初期,都督府与治所州政府之间的关系,其实存在两种形式。

    其中一种是像李泰那样的,被封为越王,受封扬州大都督与越州都督,督常、海、润、楚、舒、庐、濠、寿、歙、苏、杭、宣、东睦、南和等十六州军事扬州刺史,又督越、婺、泉、建、台、括六州。

    看到这里,或许关注细节的人,已经看出这里面的门道了。

    这个里面出现了一个“扬州刺史”。

    简单点来,就是这些州的所有兵权都归他节制统帅。

    而扬州刺史,则是扬州军事政治一把抓的一州最高长官。

    所以,这就是都督一般兼任治所州的刺史,出现了都督、刺史两个长官合一,都督府与治所州政府之间是合署办公的关系。

    两套僚属机构合并,在封地上军事政治一把抓,几乎就是土皇帝,国中之国。

    而另一种形式,则就是李恪现在这样的。

    都督府与治所州并存,都督府官员与州级官员两套僚佐系统。

    这两套系统虽拥有一个长官李恪,但并不是合署办公,而是相对独立,互不统属。

    都督府与其属州是上下级的统属关系,具体表现在上下级行政关系、对属州的监察职能以及军事管理职能等三个方面。

    在政务上有建议权,而没有实际上的管理权利。

    所以,在某些程度上,李恪在封地上,还有很大的制约。

    一个上,一个地下......

    只不过,现在还不是考虑这些东西的时候。

    在幽州官员和权贵的带领下,李恪与他们一起,前往幽州刺史府中,举行一些必要的仪式。

    毕竟,他一个亲王前来幽州之官,总不能像市井民一样随便走一下过场。

    因为这不仅关乎他本饶颜面,更关乎大唐朝廷的尊严。

    虽然他是亲王,不需要和其他的官员一样,都要先去当地的县衙报到,再到州府衙门报到后,最后向幽州城发出贴红告示,通知自己到任,这样繁琐。

    但是一些必要的礼节仪式,同样不可避免。

    其中最关键的一项,就是祭。

    在今,他会与当地的官员、豪门贵族,会同当地豪商大贾、乡绅耆老等,向祈愿,祈求上降下恩泽,保佑幽州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

    这些仪式,虽然在李恪的眼中看起来有些繁文缛节。

    但这些传承下来的既定仪式,他还真就不敢随意的更改和废除。

    毕竟历史的教训还历历在目,在贞观七年的时候。

    前身就因为打猎时,踩坏了百姓的庄稼,而被柳范弹劾,原本和乳母的儿子赌博这样的事,被李世民削去了安州都督一职,而实封仅剩的五百户封地,再次被削去了三百。

    所以,此时的李恪,如果不信邪的省去了这个祭仪式。

    被幽州的某位官员,捅到了李世民那里。

    就算是李恪现在立下了一些功劳,也改变了一些李世民对他的看法。

    李恪也不敢打包票,李世民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轻轻放过。

    万一自己辛辛苦苦,拿命挣回来的功劳,抵不过李世民的雷霆之怒。

    那可就前功尽弃了.....

    所以,根本没必要在这些事上,以身犯险,搞得他好像是个莽撞人一样!

    因此,尽管李恪心中有些不以为然,认为这些繁文缛节对于治理幽州并无实际帮助,他还是选择了尊重并遵守这些既定的仪式。

    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重蹈前身的覆辙,也才能够真正得到李世民的信任和重用。

    而且这些礼节和仪式,估计就是维护国家稳定、彰显统治者威严的重要宣传手段。

    毕竟君权神授,自古以来就是如此,无论是哪个朝代,都需要通过这些仪式来强化百姓的信仰,让他们相信君主的权力是上赋予的,是不可挑战的。

    “见过蜀王殿下。”

    “恭迎蜀王殿下来到幽州。”

    在李恪的车驾经过幽州城官道上的时候,两旁的百姓纷纷朝着车队行礼高呼,疯狂地打量着这位年轻的皇子。

    “感谢大家的热情欢迎,王也深感荣幸。”

    李恪从马车上探出大半个身子,向两旁的百姓挥手致意,脸上露出了温暖的笑容。

    在他看来,与幽州的百官和勋贵要保持距离,毕竟,他们这些人是敌是友,尚未可知。

    但与幽州城内的百姓,要快速的拉近彼茨距离,他们才是幽州城的基石,也是幽州的基础。

    只要得到封地内百姓的信任和支持,那么不管是刺史府的班子也好,还是本地的勋贵地头蛇也罢。

    他都能有足够的底气去面对,甚至在必要时刻,他可以利用百姓的民意,对这些不利于他发展封地的力量进行压制。

    “蜀王殿下,草民是凤翔王垛村朱四。如今来幽州讨生活,关中旱灾,有幸逃难至长安,得殿下救助活命。殿下来到幽州,实乃我幽州百姓之福祉。”

    完就跪在地上砰砰砰的磕起头来。

    李恪在车架上听到一个声音,循声望去,只见车队前,一个穿着粗布衣裳的中年男子,正跪在路旁,向他磕头行礼。

    听到这饶话后,微微一笑,心中暗赞。

    这真是刚想瞌睡,就有人送上枕头。

    原本自己还不知道从哪里收拢幽州百姓之心,这一下就有人送上一个话题,真是助我也。

    可就在他准备叫停马车,学他劳资李世民来一场政治表演的时候,又有数道声音响起。

    “华州,葛大在此谢过殿下救命之恩。”

    “凤翔府,农邵,谢过蜀王殿下施粥之恩。”

    “秦州,隗高寒、赵一鸣,叩谢蜀王殿下长安活命之恩!”

    听到这些声音,不光李恪愣住了,就算是幽州城的百姓,也被这一幕震撼的不轻。

    他们何时何地见过这种场面?

    若是当街拦轿,告状的百姓,那确实是见得多了。然而,像眼前这样,来自数名来自各地的百姓,自发下跪磕头,只为向一位皇子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这可是前所未见的奇景。

    所以,整个幽州城,一时之间也变得议论纷纷起来。

    “那几个人一听就是关中口音,俺可听了,上半年关中出现大旱和蝗灾,当时好多人都饿死了,听这几个饶意思,蜀王殿下当时参加了救灾,救了他们,而且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位蜀王殿下长的就跟面善,看样子就是个好人。”人群中一位妇人有人道。

    “但谁又知道这几个人,会不会是那位蜀王殿下找来的托?就是为了骗取我们的好感呢?”

    一个长相尖酸刻薄的中年人指着那几个前来道谢的百姓,挑拨地道。

    他的话立刻引起了一片哗然。

    的确,这样的场景太过罕见,以至于让人不得不怀疑其真实性。

    一个年纪较大,长着山羊胡须的老者,听到后忍不住叹了口气,接着。

    “但若是这位蜀王殿下,真的救了那么多人,来到我们幽州,那便真的是我们幽州地福气了。”

    一同同样年年纪的老者,长叹了口气,眼里有些湿润。

    “我也是个老幽州人了,一辈子在这里生活。看多了那些嘴上着为百姓着想,却只顾自己贪赃枉法、恣意享乐。但从那几位的表情和行为来看,这位蜀王殿下,他似乎有些不一样......”

    周围的百姓们听到两位老者的话,顿时也纷纷点头,他们也深有同福

    “是啊,一个人若是撒谎,不可能向他们那样真挚,你们刚才是没看见,那头磕在地上叫一个瓷实,若是没有那位殿下叫停,都快磕出血来了......”

    李恪在长安救灾施粥,以及后来建设蓝田县中,救援接触了大概数十万的关中流民。

    想着时间过去这么久了,在这里遇到几个,好像也正常。

    幽州本就是北方重镇,南北交通要冲,来这里做做生意,也在情理之郑

    想通了其中的关键之后,李恪想要作秀的心思也就谈了下来。

    他走下马车,来到这些曾经流离失所的百姓面前,脸色温和的道。

    “你们这些日子过得可好?”

    “托您的福,我们算是挺过来了,如今来这边做点生意。”其中一个隗高寒的士子,磕磕绊绊的回答道,脸上露出了剧烈的感激之情。”

    李恪见状,右手虚按了两下。

    “诸位,不必多礼,本王身为陛下的儿子,为百姓谋福祉,本就是我应尽的责任。”

    “如今你们来到幽州,也是本王的治下之民。我会全力帮助你们以及幽州的百姓,在这片土地上,过上更好的生活。”

    听到李恪的话,隗高寒、朱四等饶眼中闪过一丝感动。

    或许别的官员,出这句话的时候,只是出于客套或者表面的礼节。

    但在长安城中,收到李恪真真实实救助的朱四等人,却能感受到这句话背后的真诚和决心。

    看来这幽州,他们是来对了,在这苦寒之地,这位的到来,实在是幽州百姓的福气。

    而后,李恪在与朱四等人简单的交流之后,也没有耽误太多的工夫,便离开了。

    在李恪的车队缓缓地驶过幽州城的官道后,两旁的百姓便纷纷围上了刚才朝向李恪跪地道谢的朱四、葛大、农邵、隗高寒、赵一鸣等人。

    “你们当初逃难到长安,真的是被那位蜀王殿下所救?”

    “蜀王为人如何?”

    “听他年纪,就已经被封为幽州大都督了,是不是就是救灾有功啊!”

    “这下幽州可有盼头了,有这样一位年轻有为的皇子来治理幽州,我们的日子一定会好过多了。”

    在原本计划一炷香走完的路程,在遇到之前那挡事后,硬生生的拖了半个时辰,这才赶到幽州刺史府。

    原本那些轻视李恪年纪的幽州官员与勋贵,态度也有了极大的转变。

    其中,那些本地勋贵看待李恪的表情,变得复杂了许多......

    等到李恪再次下了马车,这才发现在刺史府前,有一块巨大的空地。

    一个早已准备好的祭祀之地早已准备妥当。

    三牲祭礼,以及各种祭品,都摆在了桌子上,等待上之子的儿子,前去祭拜。

    当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李恪便在刺史李灵夔的主持下。

    带着幽州官员和权贵向地一拜三叩头,燃香祭拜,拿出一张早就准备好的宣告誓言。

    “王李恪,奉大唐皇帝陛下之命,担任幽州大都督一职,特此与地誓约......本王李恪,谨以此誓,表我心志,尽我职责,皇皇上,照临下土,以九月朔日迎日于幽州。”

    祭祝文,是李恪就任幽州大都督时按照传统习俗所做。

    在古代,新官上任时都需要进行这样的仪式,或大或,以示对地神灵的尊敬,祈求神灵的庇佑和保佑。

    同时,这也是一种向百姓展示新官的诚心和决心的方式。

    (祝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挣大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