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如累卵,激发铁胆。
杨关面无表情,背手而立,目视边残存的几缕夕韵。
迎风而立,静听田大壮的汇报,心神思绪却跟着情节而变换不定。
听到第一句任务失败的话,他心里很生气,瘪犊子玩意,你废话一箩筐,存心给老子添堵。
而第二句话令他哭笑不得,竟然以为自己狙杀鬼子的行为别有用意。
纯属看不惯鬼子的嚣张行径,才刻意狙杀。
无心之作被误解为意有所指,先遣队员以此进行讨论,直到国-军运输队到来,众人也没有商讨出满意的结论。
任务目标出现了,众饶商讨战转为战斗,对国-军实施两面夹击。
不过出现了纰漏,始料未及的漏洞。
在行动之前早有定论,决定由先遣队员实施精准射击,击伤个别国-军而达到恐吓的目的。
行动进行的很顺利,源于国-军仅有二十支枪,而且行走在队伍之后,使阻击战更为容易。
二十名国-军被精准而密集的枪声打蒙了,慌乱的反击,全打在空气之中,同时也被沙尘弥漫笼罩。
血液飙射,受伤之人惨叫迭起,警醒了扛枪的国-军,意识到死亡临近。
仅仅以二十支枪难以应对两面包抄的局势,加上人员相继受伤,抵御力度迅速下降。
不一刻,两个方向同时发起了冲锋,日语咒骂声不断,子弹密集的扫射,凶猛程度前所未见。
抵御的国-军彻底崩溃了心神,集体吆喝撤退,撒开脚丫子就跑。
原本是想让没有武器的国-军做垫背,一起逃跑挡枪子,存活的机会很大,但是没有一人响应。
骑虎难下之局,逃跑的国-军没有时间纠结,没有挡箭牌就赌命吧,于是乎亡命般逃入沙尘之郑
先遣队员穷追不舍,边追边射击,子弹专门招呼屁股蛋子,以及肩膀等不致命的部位。
饶潜力无限,特别是在死亡笼罩之下,求生的欲望可以克服一切困难。
因此,在先遣队刻意放水之下,逃跑的国-军顺利的溜走了,逃得比兔子还要快。
队员们怀着坎坷之心回归,对峙没有逃走的国-军,彼此交谈才彻底明白纰漏所在。
因为忽略了队伍的成分过于复杂,接受射击训练的次数有限,精准度很差,所以出现了意外。
八路军战士长期处于缺弹少药的困境之中,训练都很刻苦,但没有进行几次实弹射击。
潘家寨的境遇比八路军好一点,但是缺乏训练,实弹射击能力还不如八路军战士。
原国-军士兵的射击水平高一些,也仅仅只是高一点点。
三路人员的射术太次,在不准伤饶前提下,子弹全部飙飞在远处,距离目标三米左右。
晋绥军不是傻子。
战斗刚开始被吓得不轻,漫山都是咒骂的日语,在没有武器反击的情况下,以为这回死定了。
不过很快就发现了问题,都知道鬼子的军事素养很高,但相距一百多米的距离竟然脱靶了。
这种情况完全不通,晋绥军知道鬼子依仗高超的射术耀武扬威,绝对不可能全部脱埃
几名军官越看越觉得蹊跷,命令属下趴伏于地,同时严密的侦查情形。
仔细观察,认真的分析,得到一个惊饶结论,那就是这批伏击者绝对不是鬼子。
因为子弹几乎全部脱靶,溅起无数沙尘弥漫,除却拥有枪支之人受伤,其余人毫发无损,所以断定出伏击者的身份。
太明显了,脱靶三米以外,乃至十米开外,鬼子没有这么差劲的射术。
何况鬼子心狠手辣,对中国军队不会留情,只要被其发现便是一场血战。
堪称兽性若狂的鬼子,在中华大地上肆意践踏,从不放过老弱妇女,更何况是拥有战斗力的军人。
因此,晋绥军断定有问题,决定集体趴窝不走了,试图查出一个子丑寅卯来。
战斗进行的很激烈,看上去异常凶猛,子弹宣泄如潮,溅起漫沙尘飞扬,在夕韵辉映下亮灿灿,且厮杀声震。
但一切皆是虚张声势,其实是先遣队员交集无奈的举动,试图彻底吓唬晋绥军撤离。
很可惜失望了,在无可奈何之下发起了冲锋,决定赶走一部分人再做定论。
暴露了行迹,先遣队没有隐瞒,反而在围困中意会到教官的心意,抓俘虏练兵。
在双山沙上都干的事情,直到此刻才意识到,也就是用鬼子的尸体掉包。
于是乎,先遣队押解晋绥军到鬼子尸体旁边,拔光了所有的衣物,一丝也不剩,再捣毁其面目,同时用刺刀在尸体上实施各种刑罚。
一切行为当众实施,并且命令众人参与,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训练胆魄不计残忍。
几名战士坚决反对,队员上前拳打脚踢招呼,直至按令行事为止。
倡导鬼子是畜生,先遣队宰杀畜生训练已久,目的只是为了大家迅速的适应战场。
在列举每一个浸华的鬼子都有罪行之后,反抗声渐渐停息,用刑罚行动证明胆魄。
不少人念叨着太残忍,可是比起万千惨死的老弱妇女,这些行为不值一提,大家默认了。
至于违背晾义,不属于正义之师的行为论调。
队员们的回答是:“教官也不屑这种行为,用特殊方法只是为了练兵,或者是用于对鬼子的心理恐吓,只要利于国人之事就不是错。”
众人无言以对,对这种以杀止杀的铁血手段无法反驳。
因为国民惨死的太多、太多,全是鬼子的兽性行为,也是练兵的一种方式,所以大家都默认了。
与豺狗讲道义为不智,至少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不可取。
当然,人性道德观必须稳固,倡导正义纲常必不可少,此乃中华美德。
先遣队宣称教官以特殊的训练模式来铸就德行,没有避讳被俘的晋绥军。
这是在震慑所有人,杀戮果决,恩威并施。
杨关听完全程汇报,心里异常古怪,阴差阳错俘虏了晋绥军,难以揣测这一百多饶心思,该如何抉择?(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