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孤已沉思许久,待到殿上再作决定!\"嬴政目光深邃,对蒙恬和嬴高言道:\"片刻后王翦他们会到,尔等亦须留下共商大计。\"
\"诺。\"
蒙恬和嬴高颔首,随即稳坐静待王翦的到来。
由于嬴高忙于修练大秦国学,近来对朝廷的动静了解甚少。但他明白,秦王令他们恭候王翦,必然关系重大,遂默默等待王翦等将领的到来。
半个时辰过去,王翦偕同诸将一并抵达,走入书斋,行礼对秦王嬴政道:\"臣等参见陛下,愿陛下及大秦亿万斯年!\"
\"列位大人免礼!\"
嬴政摆手示意众人坐下:\"就座!\"
\"诺。\"
\"列位卿家在此聚集,乃因蓝田大营中事,上将军亲临,此事不可延缓。\"嬴政目光扫过众人,语气沉重:\"有关于老军之事,寡人无甚可多言,还请上将军代为解说。\"
言毕,书斋中的气氛陡然紧张,军队之事非同小可,尤其涉及裁军,无疑是一场巨变。
在场文臣武将心神震动,此事早有前议,但老军大部已前往边疆大营。历经两度与赵军的恶战,伤亡无数,此事全国上下皆知。显然,此次裁军决策,定已敲定。
\"诺。\"
王翦点头,沉声道:\"经国尉及各位将领共议,决定五年内,我秦军四十岁以上士兵、四十五岁至五十五岁的千夫长以下首领,皆归田解甲。\"
\"五十五岁以上将军,均转任文书官职,以保我军战力如日中天!\"
说到这里,王翦语气一转,转向所有人:\"各位同僚,对此有何高见?\"
这一策略早在战争之前即已酝酿,只是战事紧迫,故被搁置至今。此刻,王翦公开阐述策略,书斋内并无异议之声。
然而实施此策实为重大考验。
嬴高考量片刻,念头纷纷。他虽身属关外大营,但也明白,关外营驻军的定位即是牵制敌方火力。不过作为其中一员,他对此并不满。
心中思潮翻涌,看其他人默然无语,嬴高仰首向王翦直言:\"恩师,如是裁撤老将,必然数目庞大。”
\"请问恩师,安置这些老兵所需的费用究竟多少?朝廷之库可有足够的承载力?\"
话音落下,书斋内顿时一片死寂,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开始思索起嬴高抛出的这个问题。毕竟,秦人向来是以苦战死斗立国,对于士兵来说,他们很少会去计较自己的俸禄是否丰厚。而且,大秦一直以来都是以励精图治而闻名,从来没有亏待过那些在战场上立下汗马功劳的战士们。即使是在商鞅变法之前,大秦也非常崇尚勇士精神,这种精神已经深深地扎根于大秦人的心中,并且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如今,随着郑国渠的竣工,关中之地变得越来越繁荣,这也使得大秦的国力日益强盛。加之巴蜀因都江堰而肥沃。秦国如握两颗富饶之地,面对解甲老兵怎能吝啬。
一时之间,书房内展开热议。而嬴高则在一旁静默,他清楚此事真正的决定权在于长史王绾和上将军王翦之手。
因为他们对事情的全貌更为了解,此刻,嬴高只是耐心等待,若最终裁决不利于边疆大营的战士,他必定出言相援。
半个时辰后,王绾起身,面向秦王微微施礼,道:\"陛下,微臣与众卿初议如下:不论军功高下,凡士卒以十两黄金返乡;千夫长以下武官,每人赏三十两黄金还乡;将军文职转任,每人以十两金抚慰。”
\"自古以来,大秦将士返乡均不问战绩!\"
闻声,嬴高略点头,对王绾等人的协商表示认同,秦军素来讲究返乡不凭战功,战功独立奖赏,每战结束后,即禀奏核实,并即刻封赏,从不拖延。
王绾所提之赏额并不过分,但依他对大秦朝廷之了解,此数恐难一时从国库里拿出。毕竟,嬴高深知关外大营乃老将云集之地,如今又要犒劳他们,那必然需要大量钱财。且若再算上秦军伤亡将士的抚恤,那所需的钱财更是一个天文数字。所以,即使王绾所言有理,嬴高也不得不考虑实际情况,无法轻易答应他的请求。,那数目,关乎无数人命运。